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 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於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東西。

生活在冠縣這座小城裡,就要讀懂她的內涵,瞭解她的故事,冠縣,值得我們無限品讀。今天,冠縣小城故事整理彙總了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這些行走在歲月裡的“精靈”,有的面臨失傳危機,有的重新煥發活力,這些穿透歲月的異彩,是一代又一代冠縣人獨有的記憶。讓我們記住這些文化遺產,不斷創新,並加以傳承,讓這些民俗文化在新時代找到新的定位,煥發新的生機。

全文共3941字,多圖,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冠縣馬宋店村—搧蝴蝶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搧蝴蝶”屬於冠縣地方民俗儀式的一種,它產生於山東省聊城市冠縣馬宋店村,是建村以來一直流傳的在特定時間表演的民俗儀式。 馬宋店村位於冠縣縣區的東北方向,村莊佔地面積約0.5平方公里。自馬宋店村成立至今,每到元宵節前後都會舉行“搧蝴蝶”儀式活動,中間或許會因天氣等原因暫停一年。

“搧蝴蝶”名稱由來是因為在表演過程中有一名儀式表演者手持竹條一顫一顫象徵蝴蝶飛舞,另一表演者跟著蝴蝶上下翻飛,用扇子搧或撲打嬉戲,供人們觀賞。這種追趕蝴蝶的表演形式被人們叫做“搧蝴蝶”。

村裡沒有記載這種活動到底從什麼時間開始的,只知道歷史悠久,輩輩相傳。

柳林花鼓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柳林花鼓是一種舞蹈藝術,屬民間“鼓子秧歌”,大約起源於清朝初年。它以獨特的挎鼓方法、有情節、有人物的表演方式而獨樹一幟,受到文藝界及有關專家的的高度評價。作為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柳林花鼓至今活躍在民間文藝舞臺,深受當地廣大人民群眾喜愛。

2006年,柳林花鼓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柳林花鼓演出形式也在不斷進步,在演出服裝和生動道具的襯托下,演出隊員矯健的步伐,歡快的節拍,將古樸豪放的傳統藝術風格與快捷多變的現代審美意識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既體現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淳樸氣息,又展現出農民的豪邁氣慨和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

北館陶鎮郎莊麵塑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郎莊麵塑,是漢族傳統手工藝珍品,起源於聊城冠縣北館陶鎮郎莊村。麵塑花樣豐富,題材廣泛,“哪吒鬧海”、“趙匡胤借頭”、“舞獅”以及老虎、金魚、青蛙、瓜果、花籃等,應有盡有。著名民間工藝美術專家鮑家虎贊其為“民間工藝品中的一枝奇葩”。2008年6月14日,郎莊麵塑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郎莊位於聊城最西端冠縣北陶鎮境內,全村僅300多人,曾經因為家家都捏麵塑而聞名。關於郎莊麵塑的歷史,由於缺乏文字記載,說法不一,郎莊麵塑的發展也僅靠言傳身教。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郎莊麵塑面臨失傳危機。一位麵塑老技人曾說“一些能捏麵塑的老人都相繼去世了,而年輕人對這個手藝根本不感興趣”,如何傳承是一個難題。

雖然面臨失傳危機,但隨著近幾年傳統文化走進大眾視野,人們對傳統手工藝也越發重視,郎莊麵塑要利用“互聯網+”的時代優勢,與美術藝術、造型藝術相結合,才能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走出一條綜合型產業化道理。(說到這裡,好想去學學呀)

冠縣查拳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查拳是中華武術中唯一具有重大影響的少數民族拳種,發源于山東省冠縣張尹莊,距今已有1200 餘年的歷史,在武術界素有“南拳北腿山東查”之譽。傳說,唐朝“安史之亂”時,朝廷向西域大食國借兵平亂。大食國將領滑宗歧,因受傷流落冠縣,受到冠縣張尹莊村回族群眾的精心照料,康復後感到無以回報,便將自己擅長的“架子拳”傳授給村民。後請師兄查元義傳授“身法勢”。當地人為紀念查、滑二人,將“架子拳”稱為“滑拳”,“身法勢”稱為“查拳”,統稱“查滑拳”,簡稱“查拳”。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查拳通過與其它拳種的交流學習,加上歷代大師的切磋琢磨,創新發展,內容日漸豐富,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查拳體系。

在去年央視熱播劇《鐵血將軍》中,市人大代表、縣政協委員、冠縣查拳研究會會長沙宗朝帶領眾弟子在劇中的精彩表演,讓全國觀眾領略了查拳文化,獲得觀眾一致好評。

加強引導,鼓勵傳承人珍惜傳統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整理查拳歷史文化資料,打破“傳回不傳漢”傳統,做好保護、傳承、弘揚工作。

目前,冠縣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查拳文化”,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現已成為在全國擁有重要影響和眾多習練者的著名武術流派。

定遠寨鎮黃寨子村木板年畫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做木版年畫用的梨木板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用漿糊將原稿粘到梨木板上,粘的過程必須用手將原稿完全抹平,不能有一點褶皺,看似簡單的工作實則需要多年的經驗才能摸索出下手的力度。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將原稿粘貼好後進行雕刻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雕刻好的木版和使用的工具,一塊木版需雕刻10天左右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年畫印刷前進行調色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上色完成後進行印刷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印好的年畫

冠縣定遠寨鎮黃寨子村木版年畫之刻版技藝大約起源於清朝中期,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至今已傳至第八代,是舊時東昌府圖書、年畫行業刻版藝人的主要來源地。歷代曾有多位刻版藝人被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書商聘請。

木版年畫手藝非常講究,木材要用梨木,紙張要用熟宣。一張年畫的製作,需要原稿,製版,雕刻,印刷四道工序,所有的工序都是純手工完成。最重要的就是雕刻,當確定好要雕刻的原稿圖案後,就要在打磨好的木板上一刀一刀刻版,刻板的過程是一個體現水平、磨鍊技藝的過程。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年畫逐漸消失,製作者們紛紛轉行;老藝人相繼去世,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不願再傳承這門技藝,刻版藝術已瀕臨滅絕。

蛤蟆嗡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蛤蟆嗡《武訓舍情》劇照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蛤蟆嗡《三起轎》劇照

冠縣蛤蟆嗡始於清朝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是流行於冠縣桑阿鎮、賈鎮、梁堂一帶的民間小戲。它是由河北落子傳入山東後,吸收河北梆子、四根弦的特長,並和當地語言相結合形成的獨特劇種。取名蛤蟆嗡,是因為這個劇種使用一套特製樂器,狀如胡琴,奏出音響似蛤蟆叫聲。蛤蟆嗡劇種興盛於清末民初,現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柳林降獅舞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柳林降獅舞”因流傳於山東省冠縣柳林鎮南街而得名。柳林降獅舞是清朝初年從原堂邑(東昌府區堂邑鎮)縣城傳到此地的,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有故事、有人物、有道白,表演獨特,伴奏恢宏,在眾多“舞獅”中獨具一格,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降獅舞的確切淵源已無法考證,只知道其組織名為“降獅會”,是群眾自發組成的演出團體。降獅舞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娛神,多在廟會上進行演出,年關時節也表演降獅舞自娛自樂。

2009年9月27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柳林降獅舞”為山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武訓故事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武訓(1838—1896年),冠縣柳林鎮武莊人。因家中排行第七,人稱武七,後改名武訓。武訓終身行乞辦學,身邊不留分文,為群眾辦學的先驅者,著名平民教育家,受到朝廷的表揚。武訓7歲喪父,乞討為生,求學不得。14歲後,多次離家當傭工,屢屢受欺侮,甚至僱主因其文盲以假帳相欺,吃盡文盲苦頭,決心行乞興學,讓窮苦孩子讀書。20歲時當了乞丐,吃盡人間苦,受盡人間罪。30歲時,在館陶、堂邑、臨清3縣置地300餘畝。1888年在柳林鎮建起第一所義學——崇賢義塾。1890年,在館陶縣楊二莊興辦了第二所義學——楊二莊義塾。1896年,又在臨清縣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御史巷義塾。

1896年4月23日,武訓病逝於御史巷義塾。享年五十九歲。

武訓故事與蛤蟆嗡、柳林降獅舞一併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田莊花船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田莊花船”是山東省聊城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流傳於山東省冠縣冠城鎮田莊村一帶。田莊花船起源於十九世紀初,歷史悠久,據說花船的表演形式起源於“三國演義”故事,周瑜用計騙劉備的夫人孫尚香帶阿斗回東吳,欲以阿斗要挾劉備退還荊州。諸葛亮識破詭計,通過“趙雲攔江”、“張飛趕船”奪回阿斗。後人為紀念此事,遂將其演變為花船表演流傳至今。

田莊花船表演分文、武兩場,文場演唱,武場舞蹈。文場共5人,踩街時敲鑼鼓,表演時演唱本地流行的亂彈。亂彈歷史悠久,被稱為“北曲遺韻”,唱腔風格高亢嘹亮、悲壯蒼涼,別有韻味。演唱的劇目主要有:《鐵冠圖》、《高平關》、《趙公明下山》、《高金寶下南唐》等。舞蹈表演者共12人,均有固定角色,其中花船3人,花車4人,二人絆4人,老薑背老婆1人。

寶德葫蘆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寶德葫蘆產於冠縣辛集鄉嶽胡莊村,有幾百年葫蘆種植加工的歷史,被譽為“魯西民間一絕”的“寶德葫蘆”就出自嶽胡莊村。

寶德葫蘆是在祖傳“ 刻花葫蘆”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而成的民間葫蘆工藝品種。它從傳統的刻花、 片花發展到烙花、浮雕、高浮雕、 透雕等多種手法,品種也從“ 蚰子葫蘆”發展到上百個品種。

三合莊高蹺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冠縣辛集史莊圈椅

冠縣的民俗風俗文化,全部在這裡了!穿透歲月的異彩,值得收藏!

史莊圈椅因產於史莊村而得名,屬祖傳手工絕活,至今已傳九代,有二百餘年的歷史。相傳清朝初年,史莊村有一木匠張氏,不僅手藝精巧,而且善於創新。他利用柳木,借鑑太師椅款式,幾經創新而成。經歷數代傳人的改革和發展,史莊圈椅最終形成其獨特的工藝流程和獨樹一幟的造型特點:圈扁適當,美觀大方;重心適中,坐臥舒適;不用鐵釘,組裝嚴緊,結實耐用。被列入聊城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