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三注意,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解析,原来高考如此简单

新高三注意,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解析,原来高考如此简单

本题是文综历史的第一题,和往年一样考察古代史部分,从考试非常熟悉的数学概念入手,考察了百家争鸣中墨家的思想。在教材中,墨家的思想主要是三部分,兼爱、非攻、尚贤。从这些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墨家思想代表的是下层人民的利益,而材料中所涉及的杠杆原理及机械制造这些的记载一定是处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思想政治中的实践决定认识)。所以本题选择C。还可以用排除法,A是不可能的,百家各有所长,相互诘难,代表墨家思想的《墨子》是不可能是诸子思想的精华。B是不可能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在中国古代就没有形成,中国古代基本上属于有技术无科学,更不用说科学体系了。D也是容易排除的,墨家代表的也不是贵族的利益,且材料所呈现的内容是劳动人民实践的结果,不是贵族的爱好。

新高三注意,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解析,原来高考如此简单

25题跨越千年来到了唐朝的政治制度藩镇割据的影响,关于唐朝的藩镇割据考生一定知道他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然后便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唐朝的由盛转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等等。但是本题独辟蹊径,考察了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藩镇官员是朝廷任命的,并且他们的作用主要是防止中央无法控制的藩镇(骄藩)造反、守边疆、防盗贼。这是安史之乱后百余年的主流(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要分清楚主流和支流,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A、这两个选项是很容易排除的,从表格是一点也看不出来的,他们只是给中央上交的赋税总体上比较少,中央还有其他税收,A无法判断。B,表格无法体现。C选项无法体现河朔型藩镇,也与后来唐亡于藩镇不符。安史之乱结束于763年,唐亡于907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还存在了144年。也就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后,虽然唐朝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央和地方强枝弱干的局面,但是从表中的信息我们不难看出,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还是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新高三注意,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解析,原来高考如此简单

本题考查的是宋朝的经济知识,作这道题要把握住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本题最佳的做法是采用排除法,B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结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策,手工业者的地位一直不高。C项更是不可能的事情,雇佣劳动出现在封建社会末期,无产者把他唯一的商品体力卖给资本家并为资本家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如果,这个概念考生不知道也没有关系,普及是不对的,题干明确提到了四川某县的山谷中,可见出现材料中所述现象空间范围的狭窄。D项与史实不否,盐铁专卖源于管仲改革,之后特别是盐牢牢的把握在统治者手中,这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答案为A。

新高三注意,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解析,原来高考如此简单

这是一道读图题,看到人与动物的比列,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产自非洲的长颈鹿,本题通过整合下西洋为背景其实考查的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贸易方式,贡赐贸易。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用麒麟来解读长颈鹿。麒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异兽,是国家吉祥兴旺的象征。所以厚赐外国使臣。所以选B。这幅画的名字叫做《瑞应麒麟图》,描绘的是永乐十二年(1414年)郑和下西洋回来,使臣进贡给皇帝的。永乐皇帝名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沈度作画并做序。后多有摹本。这不是中国绘画的跟新,属于士人画。海禁政策一直伴随整个明朝,郑和下西洋不代表海禁政策的解除。D项不选,还是传统观念(麒麟),并没有涉及到更新。

新高三注意,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解析,原来高考如此简单

28题是近代史部分,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A战争归根到底还是凭借双方的实力,而非舆论宣传。B项可排除,甲午战争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期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日益成熟的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日本的大陆政策最终是要称霸世界的,所以不是改变中国政体这么简单,而是要最终灭亡中国的。民主革命是国家内部的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革命。与材料无关。面对日本的宣传,当时的清政府没有给出回应,体现了C。这道题可以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外交,我们对于涉外事件,对中国不利的言论,我们一定要回应,反驳的。

新高三注意,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解析,原来高考如此简单

有句话叫做真理越辨越明,思想的争鸣一定促进的是思想的传播,正确的思想在辩论中在实践的检验中会越来越完善,五四运动后,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民众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寻找中国向何处去的答案,所以这个时期的西方各种思潮纷纷流入中国,在加上当时的知识分子很多都学贯古今,中西思想结合便出现了又一场百家争鸣。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基本内容是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以及土地革命,这是毛泽东思想才确立的道路。B不选,与题干即无关也不符合史实。D错在清除,并没有清除。比如,新文化运动后期就出现了知识分子的分裂,如胡适和李大钊,陈独秀等。所以,本题选择C

新高三注意,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解析,原来高考如此简单

本题关键是时间42—49年,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这是二战达到最大规模。49年夏天,解放战争大局已定。B与时间不符,解放战争期间是美国一直扶持和支持国名党,美国的二战后的策略是给中国大国地位,扶持一个亲美的政府。与史实不符。C是在49年之后了,标志是中国在建国头几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D新政府是49年10月以后的事情,在材料所给的时间段新政府还没有成立。同时也不符合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还是很期待获得国际支持的,比如苏联的大量支持。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只可以选择A了。不接受束手束脚的条件指的就是我们的外交要独立,主权要独立。即使是不建交,也要独立自主。

新高三注意,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解析,原来高考如此简单

关键事件1953年,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时期。一五计划的头一年,是国民经济初步恢复之后要开始大规模的进行经济建设,选D。A是一五计划的意义,是在57年一五计划完成之后。B明显与常识和史实不符,怎么可能是开始呢?没有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我们的国民经济怎么能恢复呢?C1960年面对严重的困难,我党在八届九中全会上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是在1965年。所以只能选择D.

新高三注意,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解析,原来高考如此简单

本题是选修一与必修二和必修三的结合,通过梭伦的一段话来提取材料的信息,材料提到了好人与恶人,提到了道德的永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梭伦看来道德的重要性,所以选择D项。梭伦本身就是奴隶主阶级,所以他不会反对的,任何人都无法逃离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即所谓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奴隶制度是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的。所以A不选。B项同样不选,结合所学知识,梭伦的改革还是权力的不平等,比如财产等级划分权力大小。C不是抨击贫富差别而是在抨击那些通过丧失道德而发财的人。

新高三注意,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解析,原来高考如此简单

答题关键,1848年2月21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所以排除B。C同样与史实不符,也与材料无关,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三大工人运动,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条件,时间不符。D与材料无关。共产党宣言最后一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马克思的主张。

新高三注意,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解析,原来高考如此简单

本题是考察研究历史的能力,历史的研究方法,学术型较强。材料告诉我们研究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分别1从技术、经济角度,2政治制度,3,自然条件。这种认识是越来越全面了,所以选择B。其他都不选。

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二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奔溃,日益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独立的国家,1960年为非洲独立年,这些新独立的国家纷纷加入联合国,壮大了第三世界的力量。毛泽东把美苏划为第一世界,其他的发达国家为第二世界,以中国为首的其他国家为第三世界。图片反映的是联合国不是欧共体,是联合国的成员国,与世界贸易无关,也与区域经济无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