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花有什麼用?

一剪梅149570456

潮菜上菜時都會問客人要杯什麼水。除了茶水外,經常有熟地、老藥桔、老香黃、蓮藕、溪黃草、菊花、枇杷花水等等,外地人常開玩笑說“喝中藥”。其中,枇杷花水是我喜歡的一種。枇杷花水有一股清香味,接近於枇杷果的那種水果香味,而且它有潤肺解毒,潤喉止咳,清火解熱的功效。


上回在外地的一家潮菜館看到,他們把各種佐餐的飲品做成菜牌供食客選擇,感覺別具特色,只是其中的“枇杷花”寫成“琵琶花”,詢問服務員,非說此“琵琶花”是中藥,非彼“枇杷花”,讓我啞然失笑。

先說兩個典故。明·浮白齋主人《雅謔》中記載:有村裡人送枇杷,上面貼了“琵琶”兩字,引得眾人大笑,於是有人戲言道:“琵琶不是這枇杷,只為當年識字差。”另一人取笑道:“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蕭管盡開花!”有偶無獨,明朝大畫家沈石田也遇到同樣的事情,留下了類似的故事。有人送他枇杷,附信也將“枇杷”寫作“琵琶”,於是沈大畫家回信道:承惠“琵琶”,開奩駭甚!聽之無聲,食之有味。乃知古來司馬淚於潯陽,明妃怨於塞上,皆為一啖之需耳!今後覓之,當於楊柳曉風、梧桐秋雨之際也。


這兩個故事的由來都是因為將“枇杷”寫成了“琵琶”。而“枇杷”與“琵琶”是否有關係呢?現在普遍的說法是:枇杷原產中國東南部,因果子形狀似琵琶樂器而名。

其實,在唐宋時期,“琵琶“和“枇杷”是可以通用的。“琵琶”是漢代才傳入中國的,後來與妓女結下不解之緣。 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有一首寫著名樂伎、女詩人薛濤的詩:“萬里橋邊女校書,琵琶花下閉門居。”這裡的“琵琶”顯然是指“枇杷”,而後來人們將妓女們的居所稱為“枇杷門巷”,指的卻是“琵琶”,所以才有宋朝《枇杷賦》裡的感嘆:“名同音器,質貞松竹!”大有打抱不平之意。所謂“質貞松竹”我想大概是指枇杷枝條稀疏,葉大枝粗,長得十分粗壯,而且花期是在寒冬,不似其它果樹文弱,所以古人竟有稱枇杷樹為“粗客”者。

當然枇杷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盧橘”。蘇軾是美食家,他在詩文中多次提到:“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贈惠山僧惠表》)、“魏花非老伴,盧橘是鄉人。”(《與劉景文同往賞枇杷》)、“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惠州一絕》)。

枇杷花曬乾以後可入藥,在一般乾果店和藥店都能夠買到,自己買回家煮水作為炎炎夏季的清涼飲料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潮人陳益群

枇杷花為薔薇科植物枇杷的花,冬季花落時採集。

枇杷花性微溫,有止咳下氣,利肺,止吐逆,去焦熱的功效。

它的主要作用,常用於感冒咳嗽,鼻塞流鼻涕,久咳並帶血絲等症。枇杷花含有多種維生素,是一種較好的保健品,幫助提高免疫力。對抑制大腸桿菌,鏈球菌,葡萄球菌有不錯效果。

用於泡茶喝,能起到清熱降火,潤肺利喉的作用,尤於暑熱季節用最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