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賞析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

文學妙語

送別詩多是抒寫詩人與友人的深情厚誼,但也有借送別友人來表明自身高潔的。《芙蓉樓送辛漸》就是這樣一首詩,一同來賞讀下吧: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寒冷的冰水與江水連成一片,友人離去隱隱的孤獨在我心中。如果洛陽的親友問起我的近況,就說我依然像玉壺一樣清潔。

此詩作於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當時被貶為江寧(今江蘇南京)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今江蘇鎮江),然後在此分手。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據《元和郡縣誌》卷二十六《江南道·潤州》丹陽:“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名芙蓉樓。”丹陽在今江蘇省西南部,東北濱長江,大運河斜貫,屬鎮江市。辛漸是詩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連江夜入吳”,現在的南京一帶,就是三國時孫吳的故地。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的江天。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

”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

王昌齡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菸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平明,指天亮的時候。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於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王昌齡託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瞭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

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新唐書》王昌齡本傳稱“其詩緒密而思清”。他的絕句大都有這一特點,此首也不例外,特別是“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細緻精密,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餘、優柔舒緩又是王昌齡詩歌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餘韻無窮。

萃辰天心書院,讓國學智慧走入千家萬戶!

萃辰天心書院【開心學國學之“天心365”】詩歌賞讀欄目每日一首詩詞賞讀,您可以關注萃辰天心書院官方訂閱號“萃辰天心國學傳播”(cctxgxcb),收聽完整圖文、音頻版哦~


萃辰天心書院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贊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在唐代潤州(今江蘇鎮江)西北角,又名西北樓。辛漸,王昌齡的友人,他路過潤州,準備北上洛陽。當時,王昌齡正謫居江寧,為了送辛漸赴洛城,王昌齡特地從江寧趕到潤州。



詩的第一句,就交待了詩人冒雨夜入潤州送友人的事。這是一個語義模糊的句子,從字面上看,“入吳”的主語可以是連江的寒雨,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語義的模糊豐富了句子的信息量,使它至少包含了三方面的內容:一、描畫了萬里長江上彌天塞地的一片秋雨;二、交待了詩人冒雨從江寧趕赴潤州的行程;三、渲染了詩人送友時的悽迷心境。



第二句由兩個表面上關係鬆散的小句子組成。一個是敘述句。“平明送客”,“平明”承“夜”,點明送客的時間是第二天的拂曉;一個是描寫句“楚山孤”,描繪了送別的情境。楚嶺連綿,本自不孤,以楚山為孤,從心理學角度說,是移情於物。



客中送客,本來鬱積在胸中的孤獨感,因為友人即將赴洛與洛陽親舊逢迎而大大強化,詩人不說自己的孤獨,卻將這種強烈的情感泛化到大自然中,使目之所接,無非孤拔之物。這個“孤”既是遠離親友的生活上的孤單;也是不被理解的心境的孤獨。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徒;人濁我清,必攖眾忌。孤獨中又隱含著詩人不肯與世同流的傲氣,這種複雜的心情就借兀傲特立的楚山具象化。於是,意識很自然地流向“洛陽親友如相問”的設想和“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心跡的剖白。


《唐才子傳》和《河嶽英靈集》載,王昌齡因為“不矜細節”而“謗議沸騰,兩竄遐荒。”和王昌齡同時的詩人常建、李白都有詩為他鳴不平。常建在《鄂渚召王昌齡、張僨》一詩中說:“謫居未為嘆,讒枉何由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更表示了對王昌齡無罪遭貶的深切同情。這些正是王昌齡設想洛陽親友殷勤探問的現實基礎。末句卻避實就虛,以“冰在玉壺”的比喻來自寫胸臆。


鮑照曾用“清如玉壺冰”來比喻高潔的品德;唐朝名相姚崇也以“冰壺之德”來比喻“當官明白者”。王昌齡引用古語,又自出新意,直接以冰來形容心。冰,是晶瑩、透亮的;玉,是堅貞、純潔的。冰心放在玉壺之中,表裡澄瑩,潔白無瑕。詩人對親友的詢問,不說客居之狀,不抒思念、抑鬱之情,偏用暗喻的手法以自己光明磊落、清廉自守之志告慰親友,詩格自高一籌。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文學妙語

《芙蓉樓送辛漸》是一首七言絕句,是唐代詩人王昌齡被貶為江寧縣丞時所寫。

此詩當作於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辛漸擬由潤州(今江蘇鎮江)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著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芙蓉樓”分手。

此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兩人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因為辛漸就要回到洛陽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前兩句“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地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詞“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描繪了詩人從清澈無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相思之情。而王昌齡託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是傳達自己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理想信念,這句詩從古至今大有深意,並讓人們牢牢地記住了洛陽這個地方。

(洛陽晚報 馮保萍)


洛陽晚報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一、原詩及其大意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其大意是:在秋冬交替之際的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我來到了吳地。一大早我把好朋友辛漸送走了以後,我感覺到楚山也和我一樣顯得很孤單。如果你到達了洛陽以後,有親朋好友打聽我的情況,就請你告訴他們吧,我的心還是跟那冰清玉潔的玉壺一樣的純潔。

二、王昌齡生平及其文學成就

王昌齡 (698— 757)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字少伯,盛唐時著名的邊塞詩人,因為特別擅長於寫七絕,被譽為“七絕聖手”。他小時候家裡比較貧困,主要靠幹農活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之後擔任了幾任小官,後來被貶嶺南。 王昌齡與李白、王之渙、高適、岑參、王維等人交往深厚,經常在一起飲酒作詩。後來回到長安後又擔任了一個小官,沒多久又被貶了,最後在安史之亂時被殺。其詩以七絕見長,緒密而思清,在當時非常有名氣。著有文集六卷,現存編詩四卷共181首。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三、寫作背景

寫這首詩時,王昌齡身份屬謫宦,他於公元739年被貶嶺南,第二年允許他回來,此詩應是公元742年所作,當時他為江寧(今南京)縣丞(仍為貶官)。辛漸是王昌齡的好朋友,他準備從鎮江渡江到洛陽去。王昌齡從南京陪他到鎮江,然後在鎮江分手道別。他為此做了兩首詩,這是第一首。

四、具體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吳”句。在這秋冬交替之際,我陪著我的好朋友辛漸連夜從南京來到了鎮江,江風肆掠,冷雨滂沱,連江和天都分不清楚了。“寒雨”指明瞭季節是秋冬之間,“連江”說明了雨之大,“夜入吳”指出了作者是和朋友一道到吳地的。能在這樣的天氣下陪著朋友連夜趕路,送朋友一程,可見他們的友誼之深。

“平明送客楚山孤”句。

第二天天一亮我就把朋友送走了,送走他之後,我的心裡空落落的,覺得不是滋味,看到那楚山也只留下了一道孤單的身影。前面四個字簡單地道明瞭送別的時間,“楚山孤”以楚山的孤單來反襯自己的孤單。

“洛陽親友如相問”句。你如果到了洛陽了以後,肯定會有親朋好友問起我的消息的。這句是設想好朋友到了洛陽後可能發生的事,這在唐宋時的詩詞裡經常有這種寫法,能起到比正常描述所不能起到的效果,使表達更加的自然而新穎。

“一片冰心在玉壺”句。我的心沒有任何變化,還像是跟那冰清玉潔的玉壺一樣的純潔,沒有受到官場庸俗惡劣的風氣的汙染。這句話既是明志,又是釋疑,讓他的親友們知道,我王昌齡雖然仕途不順利,一直被貶,但我初心不改,不會與惡俗同流合汙的,也請他們放心,我現在過得也很好。這句詩自問世以來就是千古名句,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此詩寫得別有風味,前兩句寫送別,後兩句言志,但言志不露痕跡,很自然地就借好朋友到家後親友可能會問到這個問題而表達出來了,實屬大家風範。

謝謝大家,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歡迎交流討論!

如果喜歡就請點贊,請關注頭條號;0紅旗漫卷0,謝謝!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唐詩宋詞元曲之韻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是唐詩中的名篇,在離別詩中別具一格。起句“寒雨連江夜入吳”,渲染離別的氣氛,瀰漫江天的雨絲恰似朋友分別的無邊愁緒,使人頓生淒涼。接下來,“平明送客楚山孤”,一個“孤”字,點染出作者對朋友的依依惜別,此地一別,只剩下孤零零的作者留在異國他鄉,故作者看楚山孤寂之情油然而生。吳水楚山,又暗寓離別之意。王夫之曰:“一切景語皆情語。”孤、寒都是作者自己的感受,卻賦予了山和雨,情景交融,融情入景。下面兩句一改離別詩的通常寫法,不寫將遠行的朋友,反寫自己,表達自己對國家的一片忠貞之心。“一片冰心在玉壺”,化用前人“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而不留痕跡,堪稱點鐵成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