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栖名山」欲游栖霞寺不果

「诗栖名山」欲游栖霞寺不果

「诗栖名山」欲游栖霞寺不果

欲游栖霞寺不果

金陵王舍城,摄山有佳景①。

雅意绯桃路,极望青霞岭②。

吴生要我住,幽意夙已领③。

安知净土薄,春淹水田顷④。

徒资稗子粥,未蒙居士请⑤。

行乞自明相,饭过中时影⑥。

弥天入饥劫,阴光谢灵境⑦。

骨车正佳事,早晚未应骋⑧。

直须稍支济,得复向清整⑨。

坐夏了难期,结秋西引领⑩。

「诗栖名山」欲游栖霞寺不果
「诗栖名山」欲游栖霞寺不果

【作者】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号海若士,一作若士,斋名玉茗堂,江西临川人。万历十一年(1583)考中进士。曾任职于南京,先后担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与东林党人交往甚密。著有戏剧«紫箫记»(后改为«紫钗记»)、«牡丹亭» (又名«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 。

「诗栖名山」欲游栖霞寺不果
「诗栖名山」欲游栖霞寺不果

【注释】

①王舍城: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国都。佛祖释迦牟尼修行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后因以王舍城称佛地,这里指摄山栖霞寺。

②绯桃:粉红的桃花。

③夙:早。

④净土:佛教语。佛所居住的无尘世汚染的清净世界。一名佛土。多指西方阿弥陀佛净土。“春淹”句:当时南京因去年水灾,开春极多流殣。

⑤稗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像稻,实如黍米,可食,或作饲料。居士: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称。

⑥行乞:佛教语。本谓僧人托钵以求布施,此处写人民挨饿,竟相乞讨以食。中时:中午。

⑦弥天:满天。阴光:指月光。

⑧膏车:在车轴上涂油,使之润滑。比喻准备远行 。

⑨支济:支给接济。

⑩坐夏:佛教语。僧人于夏季三个月中安居不出,坐禅静修,称坐夏。引领:伸颈远望。多以形容期望殷切。

「诗栖名山」欲游栖霞寺不果

【赏析】

此诗约作于万历十六年(1588)夏,汤显祖时年三十九岁。这年三月,山西、陕西、河南及南畿、浙江并大饥疫。五月,山东、山西、陕西、浙江大旱。而南京一带灾情更是严重。汤显祖有一首«饥»诗,写到前一年江南水灾,北京粮运断绝,人民难免饥苦的情形。诗中说:“西北久食人,千里绝烟影。如何江海气,遍湿东南境。越人苦蛟龙,吴都复蛙黾。……由来三辅民,仰粟二西省。所在亦审熟,津梁各有婺。”可与此诗“弥天入饥劫”相印证。

「诗栖名山」欲游栖霞寺不果

从题目来看,这首诗便与众不同。从来诗人都写到栖霞寺游览,这首诗却写朋友邀游而不果。 其所以“不果”,也有原因,就是当时江南遭了大水灾。这才是本诗真正的主题。前六句已将诗题“欲游栖霞寺不果”之意写尽。以下十四句均为时事而发。南京因前一年的水灾,开春多有流殣,故诗人感叹乐土太薄,不足以聚难民。接着写时人的苦难生活,惟有稗子粥以度日。道路流民无数,惟有行乞以食。整个世界陷入了无穷无尽的饥饿劫难之中。此时虽然栖霞风景正美,也是出游的大好时节,可诗人又如何能信马由缰、畅快驰骋呢?此时的当务之急,是支给接济灾民。佛家说坐夏,面对这无穷的劫难,恐怕也不可得,只有殷切期待秋季田里有些收获了。十四句写得极为沉痛,忧民之情尽在其中。栖霞寺虽是方外之地,但也不能与社会现实完全隔绝。这首诗记录了当时的灾情,犹如诗史,堪称有关栖霞诗歌中别开生面的一篇。

「诗栖名山」欲游栖霞寺不果

附注:《诗栖名山》一书是由程章灿教授主编,选录了自南朝至民国95位诗人的126首题咏栖霞山的诗书。

摘录:《诗栖名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