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前段时间,豆瓣和微博上流传着一张留守儿童写的小纸条,内容是“叔叔我不喜欢你们带来的东西,我想要一个可以打王者荣耀的手机……你们带来的书和文具我们不喜欢,谢谢。”有网友对此评论道:“同情心是不可以滥用的,而且,并不是每个弱者都值得同情。”

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图片来自网络。

网上也有不同的声音指出,说“同情心不可以滥用”是一种傲慢的施助心态。

经《中国科学报》等媒体确认,那张小纸条源于一篇企业宣传帮扶留守儿童报道,志愿者收到纸条后也心生疑惑,在咨询专家后得知留守儿童性格内向、难以建立信任,需要不断的精神扶助。报道称那个想要手机的孩子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戒除网瘾,顺利上了初中。

说到精神扶助,不得不提中国庞大的支教活动,这其中有部分支教老师是由高校组织、派遣的大学生,会到派遣地支教一年。今天有四位这样的支教生,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眼中的支教地区,那里的教育,那里的孩子。在他们的讲述中,有“老师给我买这个吧”,有沉迷于网络,更有“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的愿望。

我们一般是通过新闻、电影、宣传片,或支教教师的讲述来了解支教。而支教地区有其复杂性,既是教育问题,亦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今天,四位支教生根据他们的观察和理解,向我们也呈现了支教的一些层面,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等待探访、反思。

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支教生

小洋

1

年级:初一

支教地:四川自贡某贫困县某镇初中

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以支教为题材的电影《志愿者》 (2007)剧照。

“老师给我买这个吧”

我所在的学校离县城三十多公里,县里房价虚高,富得挺富,穷得很穷。镇上只有这一所中学,附近的农村的学生都会到这里上学。学生大部分都有手机,一个月交四五百块钱给学校,学校包吃住。我没具体了解过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但是确实有学生家庭贫困,还有学生的父母过世,外出打工不慎被电死了。他们的生活需要依靠社会救济,或者外出打工挣钱。

我们每个老师都有一张饭卡,学校一个月会给我们打很多钱。我们去小卖部买吃的,会有学生围在我们身边缠着我们说,老师给我买这个吧,给我买那个吧。如果拒绝,这些孩子会说,哎呀,怎么这么小气。我觉得可能跟他们成长的环境有关系。

很多孩子沉迷打手机游戏,有孩子会向我借钱,一次几十块不多,我就借了。有孩子会还我,有的孩子可能忘了。但他们也不会一直找我借钱,有个别孩子找我借了两三次。

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隐痛与希望》

版本: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年5月

中国西部农村教育的一种记录与呈现。

“我快崩溃了,他们竟然不想考出去”

去支教后遇到的孩子跟我设想得太不一样了。我们以为他们会特别纯真、渴求知识,但其实他们对外界已经接触很多了,对物质的渴求反倒更强烈,哪怕是班上考第一名的。同去的一个支教老师曾对我说:“我快崩溃了,他们生在这么穷的地方,竟然不想考出去。”

他们喜欢看直播,偶尔也有学生做直播。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不想上学了,我想当歌手,我说好啊,你唱给我听听,他发给我一段录好的歌,是网上流行的乡村重金属。

我觉得社交媒体没有给这些孩子很良性向上的改变,初一时候还没有很明显,后来升到初二初三,他们会在QQ空间里发一些低俗的东西,我问他们是认真的吗,他们说是为了“装逼”。

学校硬件条件不好,师资缺乏

我去支教的那年,学校条件挺差的。窗户玻璃是碎的,糊着报纸;宿舍用的是三条快烂掉的床板拼成的床,房间又臭又昏暗。我走后一年他们要改造教学楼了,条件应该会越来越好。

其实扶贫,越偏远的地方条件可能会更好,因为做慈善的人肯定首先会想到最穷的地方。这里不上不下,很少有人关注。我们去四川开会,他们说更偏远的凉山其实校舍条件很好,但是太缺老师了。

我们这里也缺老师,老师们工资很低,流动性很大,留下来的老师心态很宽,能养活自己就行。这里有一个教得特别好的老师,我们很感动他能一直留下来,可是也有教学质量低的老师,有一个英语老师的英语是自学的。

因为工资低,有些老师会占学生的便宜。比如我们买教辅,去县城买可以打五折,但是这些老师却向学生要接近原价的价钱。他们还暗示我们不要收太少的钱,否则会和他们形成对比。

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是什么带来力量》

版本: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14年1月

“乡村留守儿童最缺少的不是钱,不是被接到一个发达但陌生的世界。”

“我开始挺不喜欢你”

我们学校每年都会送学生来支教,他们都知道我们待一年就走。我们教到第三个月的时候很困惑,不知道支教老师能起什么作用。学生们都不太听你的话,除非他们特别喜欢你。

我觉得那边孩子心理问题很大。有个男生家里条件算好的了,但是他跟同桌说过,我想杀了我父母。那边的人很早就结婚生子了,后来离异再婚的,以前孩子都不管了,丢给学校。这些孩子逆反心理很重,上课批评了谁,情绪反应很强。他们不会觉得被批评是一件丢脸的事,反而会用开玩笑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

他们不像城里的孩子,也不像农村的孩子

我们开始一直给他们灌输,一定要考上大学,去大城市。可后来我们觉得这样不一定就好。在学校里他们都是一样的,不会感到有差别,可是到城市里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是底层。他们很容易产生惰性,有些孩子很勤劳,有些孩子的家长想让他们过上好的生活,没有让他们干活。他们不像城里的孩子,也不像农村的孩子。即使考出去也不定能去到好学校,最后在城市的底层游荡,这样对他们来说真的好吗?是不是去技校学个一技之长对他们来说更好呢?

支教给我带来最大的感受是,学校教育还在其次,家庭教育缺失是留守儿童教育最大的问题。那些学习稍微好一点的孩子,大部分是家里比较重视的。可在短短几年内,想要改变这些太难了。

支教生

懵懵

2

年级:高一

支教地:云南怒江自治州某自治县高中

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以支教为题材的电影《哑孩儿》 (2016)剧照。

你看吧,学生会越来越少

我们在一个云南怒江一个民族自治县支教,教高一,一个班五六十人。这些孩子不会张口向我们要钱,他们不太缺钱,温饱可以保证。西南边陲国家补助很高,平摊到每个学生头上,一年或者一学期(具体不记得了)一个学生应该有两三千块钱,而且每个学生都可以拿到手。他们会偶尔向我们借钱买手机。他们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开学的时候手机需要上交,如果没查到没上交的手机会被摔掉。一次借得也不会很多,两三百块买一个山寨的智能机,能上网。后来也会还给我们,只不过时间比较长。这是很个别的现象,我只遇到过一次。

县里贫富差距很大,当地有锌矿,有的矿老板很富,有的很穷。这里日用品价格和北京差不多,吃的会很便宜。所以不宽裕的孩子平时就在学校吃饭,宽裕的孩子会出去逛街,宽裕的孩子会周末到宾馆看电视。

那边学生不太爱学习,我们刚去的时候当地老师对我们说,你看吧,现在一个班五六十人,后来会越来越少,隔一段时间少几个人,一般会走十个人左右。有的是被开除的,这里校规很严,谈恋爱打架都会被开除;有的是去当兵了;也有家里条件好转学的,或者去上中专的。

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讲述者懵懵自绘图:被开除的N种方式。

有一个女生,读到一半辍学打工供哥哥上学了。这个女生学习很努力,我们觉得不行,又把她叫回来上学,我们有个老师知道这个情况,每个月会给这个女孩六百块钱,供她上学。

有一个上一本,全校沸腾

这里大部分学生上学干坐着,一个班有十来个学生比较认真,但是效果也不理想。他们想考大学,也比较踏实,但从小基础不太好。更基层的教育情况是什么样的我们没具体了解过。平时能考上二本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那年学校里终于出了一个一本,全校都沸腾了。

学校条件挺好的,窗明几净,就是缺师资。他们的老师全国各地的都有,可能是到云南上大学招过来的,学校也会到别的省市招人,但是招来的很少留下来。我在这里教语文,差一点要带三个班。

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农村教育》

编者: 法律政策读本编委会

版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年9月

“实践农村教育城市化。”

这一年下来,我经常因为学校和环境的问题,生闷气。这些学生很可怜,他们不缺钱,但是环境太压抑了,家长把孩子扔到学校都不管,学校也没有实施更好的教育理念的环境,老师们都是填鸭式教学加棍棒教育。我们向校长提意见,让老师们不要占用晚自习时间上课,可是校长也很委屈,因为这些孩子根本不知道如何自主学习,把时间放给他们等于浪费时间。

我们尝试教他们方法,但过程非常艰难。一年下来,可能有学生的脑子里有自主学习的概念,但是实践起来难度很大,他们适应了原来的教育方法,很难转变过来。

一些有想法的学生,当地老师不喜欢

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第一堂课结束后,孩子们的随笔。讲述者供图

孩子大多数不怎么叛逆。我会让他们写随笔,孩子们写亲人过世,子欲养而亲不待;妈妈很辛苦,以后要报答她。有一个孩子不喜欢他的班主任,他觉得班主任对他有偏见,对他们班级不上心。其实这个班主任算当地教师团队比较开明的了,但我猜测是因为他实施的依然是棍棒教育。后来这个学生走了,去昆明上了技校,好像过得挺开心的。

我们班上有传统听话的孩子,也有很多学习成绩不好、也不冒头捣乱的孩子,还有少数内心有想法的孩子。有一个语文很好,还有一个想学画画,问过我艺考的事情,这样的孩子一个班大概三四个。我很喜欢这类孩子,但是这些学生不招当地老师待见。

他们缺更好的老师,更好的教育环境。支教能带给他们什么,我们过去在想,现在也在想。也许是我们的观念理念,还有状态,这可能会给他们的向往,我们的现在可能就是他们的未来。

支教生

小南

3

年级:高一

支教地:新疆阿勒泰地区某高中

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以支教为题材的电影《天那边》(2009)剧照。

他们和其他城市的孩子没有太大区别

阿勒泰是新疆北部的一个小城,我在这里一所高中支教,这个学校和我的大学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我教高一年级的语文。

学校会把底下县乡成绩好的孩子网罗到这里,城里的孩子也很多。他们按成绩被分为奥赛班、实验班、平行班,奥赛班只是一个表示梯度的说法,他们不走奥赛走高考。学校的硬件条件比我见过的学校都好,有完善的多媒体设备。

我没有感受到地区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他们和其他城市里的孩子相比没有太大区别。他们没有向我们索取的行为。孩子们的家庭条件普遍都可以,也有一些贫困的孩子。可能是因为我在的学校是一个比较好的高中,每年都有学生能考上清华北大。学校的孩子也没有什么本质上不好的行为,最多就是淘气,和老师对着干。平行班里有孩子不爱写作业,作业总是收不全,但这在国内其他城市也很普遍。

除了我们之外,这里还有东北来的援疆老师。这里缺老师,但是也没有很缺。这里的学生对支教老师都习惯了,我们比较年轻,他们不怕我们。

我觉得学校有点管理上的问题,比如军训前开准备会太仓促;学校朝令夕改,开个会教室换四五次,但这不是我们能改变的了。

我有意不过多涉足学生的生活

我有一个课代表,特别喜欢我,语文很好,英语只考二十分。我很难受,我不希望他偏科,也不希望他明显得表现喜欢我。我们也都上学过来的,站在他的角度讲,如果跟某个老师关系太好,可能会被同学们私下说道。

我不想过多涉足学生自己的生活,只保持师生关系。我跟学生偶尔也开玩笑,但是不会谈很多跟学习无关的事情。我们只在这里待一年,他们又都是十五六岁的年纪,担心他们处理不好离别的问题。

我也在想支教能带给他们什么。支教活动规模很庞大,但是能改变的东西太少了,很多都是根深蒂固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开阔学生的视野,跟他们讲讲我们的生活,和我们去过的地方。

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跳出农门》

版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5月

“农民子女的职业非农化与身份市民化。”

支教生

小鱼

4

年级:高三

支教地:四川宜宾某贫困县高中

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以支教为题材的电影《蓝学校》(2011)剧照。

高三一个年级30个班

这所高中时我们学校支教新设的点,我们是第一届来这里的支教团。他们的师资非常紧缺,让我们带高三算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他们考虑我们是大学生,有光环;再者我们只教一年,低年级的学生离别时心理可能无法承受。

高三一个年级30个班,每个班至少60个人,最多的班级有80人。县里只有这一所高中,大家都来这上学。高三重点班孩子的成绩不错,平行班的差点。平行班有学生混日子,爱打球,但也不会做出格的事情。对老师索取的情况,说实话还真没有。

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学生周记,“我妈妈是一个小气的妈妈”。讲述者供图

我们班学生他们大部分是农村的,放假会回家,家庭的收入我觉得还好,他们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手机,班主任还会在开学的时候回把手机收掉,防止耽误学习,我觉得基本的生活还是能够得到保障的。

留守学生在冲刺阶段很孤单

为了了解他们,上学期我有强制他们写周记。有些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就会写生活流水账。

通过周记观察,我们班应该有小十来个留守学生。有个别同学很安静,我觉得也有高三压力大的关系。我觉得他们很孤单,会在周记里表示自己羡慕可以回家的同学。住校生很羡慕走读生,有些学生会羡慕那些在冲刺阶段可以有人说话的人。我说可以找我聊。

半个月前,有个女生的父亲过世了。我很担心她,经常找她聊天,怕影响高考。但这几次成绩看来,还有小幅度提升,应该是化悲痛为动力了。

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学生周记,“老师,我很喜欢你”。讲述者供图

缺老师、缺基础

高三文理班对半分,重点班能有50%的学生考上一本。平行班上一本的可能就一两个。学校条件还可以,但是太缺老师,每个老师任务很重。有些老教师教英语带四川方言口音,这样一来英语听力怎么能好呢?

除了师资以外,基础教育也是问题。他们的头脑不差,动手能力很强,如果享有跟我们一样的资源,考得肯定不会比我们差。孩子们偏科问题很严重,有孩子因为偏科离本科线就差那么一点距离。

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我们学校的支教团是第一年来这里支教,学生们都很欢迎我们,太热情了。因为我们的学校有光环,他们要很费力才能考上,有些孩子会经常和我们说话,说想考到外面。

带高三很忙,一周只有半天休息时间。我们会抽时间到各个班上做宣讲,生活其实很平淡,每周上课、阅卷、评卷,我们还要做很多题,像自己又读了一次高三。

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学生周记,“前三天什么作业也没有做”。讲述者供图

和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多让我们感动的小细节,夏天天热,他们会把电扇转向我们;当栀子花盛开的时候,他们会送我们花,给我们写小纸条。有学生会向我倾诉,还有学生在周记里写喜欢我……

在这里快一年,我对这里也有感情了,自己捕捉的也都是这个学校好的一面。放假了孩子们会去吃火锅,打王者荣耀,他们最大的乐趣,应该是和家里人打打麻将。我没有把他们当特殊的人,他们只是我需要面对的学生。

我觉得支教利大于弊,支教老师能够激励他们。有学生曾对我们说,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祝福他们。

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一群连高考机会都很难获得的孩子,他们的“门”在哪里?

明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人考到北京

高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直接点击 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