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生年收入23萬!廣東花都模式成基層醫改範本

導讀:“羅湖模式”是城市醫改的主要方向,而花都則是基層醫改的模範樣本。“花都模式”讓村民一元看病,基層醫生年均收入達23.5萬元。

標準化建設的村衛生站寬敞明亮、配備齊全,村民每次拿藥看病只要一元錢;鄉村醫生都是有編制的大學畢業生,技術水平高,年均收入達23.5萬元;區、鎮、村三級人才可雙向流動,區醫鎮用、鎮醫村用……廣東基層醫改的“花都模式”,如今已開花結果。

廣東省衛生計生委主任段宇飛表示,誕生於廣東深圳的“羅湖模式”是城市醫改的主要方向,而花都則是基層醫改的模範樣本。7日,廣東省衛計委和人社廳等部門聯合在花都召開全省基層衛生綜合改革推進現場會。筆者從會上獲悉,廣東將在全省推廣基層醫改的“花都模式”。

村民花一元可看病拿藥

2008年5月,花都區開展“農村衛生站免費為農民治病”(又稱“一元錢看病”)試點,小布村即是試點村之一。村民在村衛生站看病拿藥,每次只收一元錢掛號費,若需注射則另交一元錢注射費,藥品及診療費全免。

2010年9月起,這一政策在全區鋪開。足不出村即可一元錢診治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改變了村民的就醫習慣,小病不再拖,慢性病也得到了良好控制管理,降低了大病的發生幾率。

據花都區副區長李榮渝介紹,截至2017年底,“一元錢看病”已累計就診910萬人次,為此區財政累計投入1.4億元。為了讓村民願意在村衛生站看病,花都區投入1200萬元,對全區196家村衛生站進行了標準化的建設改造。

更重要的是,花都區逐步用正規醫學院校畢業生代替傳統老鄉醫,統一招聘大學畢業生納入所在鎮衛生院事業編制管理,充實到鄉村醫生隊伍。

如今,小布村的叔公阿姨們都已經熟悉了年輕陽光的“小江醫生”,而江文校也對他們的身體狀況瞭如指掌,成為村民的“健康守門人”。

9_副本.jpg

基層醫生年均收入23.5萬

為何醫科大學本科畢業的江文校們願意紮根在鄉村工作?“秘訣”在於花都區激發基層活力、提高鄉醫待遇、穩定基層人才隊伍的一系列改革舉措。

雖然在村衛生站工作,江文校的編制卻歸入鎮衛生院。據花都區衛計局局長曹揚介紹,2018年,花都將鄉醫編制全部併入鎮衛生院編制管理,由區統一招聘,鎮衛生院統一日常管理、統一調配使用、統一發展平臺、統一職稱晉升渠道。

如果待遇提不上,招進人才也難以穩定紮根。2017年起,花都區明確基層醫療機構實行“公益一類財政供給,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管理”,取消“收支兩條線”的補償方式,並加大獎勵性績效工資佔比,鼓勵鄉醫多勞多得、優績優酬。

在小布村,江文校管理著250多個高血壓患者和100多個糖尿病患者,而他的收入就與免費治病、公共衛生服務等工作掛鉤,由鎮衛生院考核後發放。他告訴筆者,目前他每個月的收入過萬,“比我在鎮衛生院的同事還要高”。

據統計,2017年花都區的基層醫務人員年均工資從2010年的6.1萬元增長到了23.5萬元。隨著一類財政供給、二類管理的政策繼續實施,醫務人員待遇有望繼續增長。

originoo_146662587_副本.jpg

農村三級診療格局形成

隨著優質醫療資源有效下沉,基層醫療質量穩步提高,2017年,花都區內就診率達90%,構建起“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鎮、大病不出區”的三級農村衛生服務格局。(原文標題:《村民一元看病基層醫改“花都模式”將在全省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