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几乎无人能全篇背诵,但最后两句却是每个读书人的最爱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指的是遇到非常优秀的文章大家共同阅读思考,品味出其中的奇妙与含义,遇到不同的观点大家共同讨论分析。这两句诗流传较广,但能够说出其出处的人,恐怕并不多。原来这两句出自陶渊明的《移居二首》其一。公元408年六月,陶渊明隐居上京的旧宅失火,暂时以船为家。两年后移居浔阳南村(今江西九江城外),遂作《移居二首》。其中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这首诗似俗实雅,外质内秀,其中最后两句为绝妙的诗句,赢得千古读者的激赏。


这首诗几乎无人能全篇背诵,但最后两句却是每个读书人的最爱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移居二首 其一

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这首诗的大意为:早想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知道这里住着不少心地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晨和夜晚。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邻居老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这首诗几乎无人能全篇背诵,但最后两句却是每个读书人的最爱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诗人表明自己向往南村已久,移居之前占卜不为风水吉利,而为求与友共乐。三、四两句,写移居的心情。“素心人”,指心性纯洁善良的人。诗人听说南村人都心地善良,内心朴素,因此很愿意和他们一起生活,共处晨夕。陶渊明身处乱世,却能够洁身自好,归隐田园,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他清高情志和内在人格的表现。

中间四句:“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诗人再次表明,说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现在终于实现了。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不求房子宽大,只要能放下一张床一条席子,能够遮风挡雨就可以了。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就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

这首诗几乎无人能全篇背诵,但最后两句却是每个读书人的最爱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最后四句:“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具体描写得友之乐。邻曲,即邻居。当然这里所说的友人,多是读书人,他们一起回忆往事,无拘无束,毫无保留地交心,一起欣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畅游学海,追求精神上的交流,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诗人厌恶黑暗污浊的社会,鄙视丑恶虚伪的官场,但他并不厌弃人生,而是享受人生的乐趣,追求一种独得之乐。诗人在对农村田园、亲人朋友的真挚关爱中,找到了生活的快乐,生命的归宿,心灵的慰安。

这首诗几乎无人能全篇背诵,但最后两句却是每个读书人的最爱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向来以朴素平淡、自然率真见称。这种独特的风格,正是诗人本性纯真自然的个性的外化。从这首诗来看,诗人所写移居之事,原是十分平常的一件小事。但在诗人笔下款款写来,读者却感到亲切有味。所用的语言,平常如口语,温和高妙,看似浅显,然而嚼之味醇,思之情真,悟之意远。“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两句,为绝妙的诗句,赢得了千古读者的激赏。陶诗淡而有味,外质内秀,似俗实雅的韵致,在这首诗中也得到生动地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