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來自西南方的威脅:中國應打造岸基反導型“中華神盾”

去年,美國在羅馬尼亞部署了首套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到2018年時將在波蘭再部署一套。什麼是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它有什麼樣的特點?被部署到羅馬尼亞後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會出現在東亞嗎,為什麼?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為你撥開重重迷霧。

應對來自西南方的威脅:中國應打造岸基反導型“中華神盾”

什麼是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

簡而言之,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就是將艦載“宙斯盾”反導系統搬到陸地上。它採用的AN/ SPY-1D(V)雷達、C4I系統、垂直髮射系統、計算機處理器、顯示器、電力供應和冷卻系統都是與美國新建造的“宙斯盾”導彈防禦艦共用的。艦載“宙斯盾”反導系統指揮與控制檯設置在01甲板,處理器安裝在02甲板,雷達設備安裝在03甲板,供電和水冷卻裝置安裝在艦上,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的佈局與之相仿,最重要的區別是後者設在地面上。還有就是同“宙斯盾”艦相比,岸基“宙斯盾”系統的雷達和導彈發射裝置之間的距離更大,整個系統佔地430英畝,主要靠市政用電提供電源,而且還配備了4臺柴油發電機來提供備用電力。下文將從工作機理、人員編程與部署、使用彈種、系統集成等四個方面對這種系統進行介紹。

岸基“宙斯盾”工作機理。雖然部件同“宙斯盾”反導艦基本相同,兩者的工作方式是不一樣的。在艦上,為了儘可能早地探測並追蹤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宙斯盾”系統的雷達每兩秒鐘就會掃描一次。岸基“宙斯盾”不搜索目標,而是等待各種各樣的衛星探測並告知其敵方彈道導彈已經發射。這樣做有兩個原因:首先,岸基“宙斯盾”系統不可能每天都一直掃描,尋找大氣層內外的彈道導彈;其次,如果把它用來搜索目標,顯然是在浪費時間,得不償失。

應對來自西南方的威脅:中國應打造岸基反導型“中華神盾”

人員編成與部署。每套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配備3個交替值班的團隊,每隊11人。這些團隊相當於“宙斯盾”艦上作戰信息中心的全部人員,有發射控制技術軍士、作戰系統操作軍士、密碼技術軍士等,由一名值班軍官領導。這3組人員每次前往岸基“宙斯盾”的基地值班6個月,同艦上人員一樣屬於海外服役。所有人員在進入部署以前,都必須接受為期4個月的培訓並獲得導彈防禦資格證書。此外,還配備了一個民間技術人員團隊,幫助維護和修理“宙斯盾”的部件。按照美國國防部的估計,整套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的運作大約需要200名軍人、政府僱員或合同工。全套系統可以拆解,用標準集裝箱船就可以運走。按照導彈防禦局和海軍最初的要求,整套系統應當能夠在120天內運送到其他地方,而最近實驗數據表明,不需要那麼多時間。

使用彈種。在歐洲階段適應性方案的第二階段,岸基“宙斯盾”採用的是“標準”-3 BLOCK IB型攔截彈。該型彈使用的彈體同BLOCK IA相同,但增加了全新的彈頭,有更強的紅外製導系統、更快的處理器,並對轉向和高度控制系統進行了提升。“標準”-3 BLOCK IB型攔截彈採用雙色紅外導引頭,而BLOCK IA的是單色紅外導引頭,可識別兩個不同波段的紅外信息,抗干擾能力更強。而且這種導引頭的靈敏度更高,所以探測距離也更大。根據國會研究處的報告,美國總共將採購472枚“標準”-3 BLOCK IB型攔截彈。

第三階段,美國在波蘭部署的岸基“宙斯盾”將採用“標準”-3 BLOCK IIA型攔截彈,該型彈是美國同日本聯合研製的。同BLOCK I批次的攔截彈相比,“標準”-3 BLOCK IIA更換了全新的二、三級火箭發動機。IA和IB型的速度越為3千米/秒,而IIA型的速度則提升到4~4.5千米/秒。此外,該型導彈的射程也將獲得大大增加。綜合這兩點,BLOCK IIA將具備攔截中遠程導彈的能力。

應對來自西南方的威脅:中國應打造岸基反導型“中華神盾”

按照原定計劃, 2020年之後(即在歐洲階段適應性方案的第四階段),美國將研發成功“標準”-3BLOCK IIB型攔截彈。但美國國防部於2013年3月宣佈,取消“標準”-3BLOCK IIB型攔截彈項目。

系統集成。美國部署到波蘭和羅馬尼亞的岸基“宙斯盾”系統將融入導彈防禦局的C2BMC體系(即指揮、控制、作戰管理與通信體系,後文採用縮寫)。C2BMC體系自2004年投入運營,通過把地區、戰區和國家級別的司令部連接成為一個單獨的網絡,可提供作戰管理、規劃、態勢感知、傳感器聯網等方面的能力(即彈道導彈防禦的四個主要方面),從而形成多層次的導彈防禦網。

此外,C2BMC還將生成早期預警數據的天基紅外衛星和在地面上的AN/TPY-2型X波段雷達相連。C2BMC採用16號數據鏈連交換信息和共享目標,國家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內的平臺都能夠共享和接受來自其他戰術平臺的數據。在歐洲,16號數據鏈不僅將把兩部TPY-2雷達、衛星、空中傳感器平臺、“宙斯盾”導彈防禦艦、岸基“宙斯盾”系統、位於德國拉姆斯泰因基地的空中行動與C2BMC指揮中心連接起來。而且,它還將同陸軍的THAAD反導系統、“愛國者”導彈系統、北約導彈防禦體系相連。故岸基“宙斯盾”僅僅是美國和北約整個導彈防禦體系的冰山一角。

這裡需要澄清一點,美國本土有多處岸基“宙斯盾”系統,但不一定它們都具備彈道導彈防禦能力。例如,海軍“宙斯盾”訓練與戰備中心(ATRC)是用來培訓的,隸屬於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的宙斯盾教育中心(AEC)。宙斯盾教育中心為了紀念宙斯盾之父邁耶·韋恩,所以又被稱作邁耶宙斯盾教育中心。作戰系統工程研發站(CSEDS)在“宙斯盾”系統出現以前就有了,素有“麥田裡的巡洋艦”之稱,目前仍然被用於“宙斯盾”系統的開發和升級。

應對來自西南方的威脅:中國應打造岸基反導型“中華神盾”

在瓦勒普斯島的水面戰系統中心(SCSC)也有“宙斯盾”系統,是用來測試和訓練的。這個地方不光有“宙斯盾”系統,還有許多艦艇的自衛系統、DDG 1000作戰系統、“福特”級航母的作戰系統也在這裡測試,所以說此處坐落著美國的“第11個航母戰鬥群”一點也不誇張。再則就是位於弗吉尼亞州諾福克的諾迪卡國家海洋中心的“宙斯盾”系統,這套系統是個互動交流項目。說直白點,就是給訪客們玩的。但是,所有這些帶“宙斯盾”名號的,都不具備彈道導彈防禦能力。

準備部署到羅馬尼亞和波蘭的岸基“宙斯盾”系統總共有3個8單元的垂直髮射系統,這個24單元的垂直髮射裝置同主樓相連。其導彈發射單元可根據具體情況增加或減少,此外還可以添加新的系統硬件和軟件。除了部署到羅馬尼亞和波蘭的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還有一套系統被部署在夏威夷考艾島的太平洋導彈試驗場。該套系統配備有“宙斯盾”指揮與控制系統、SPY-1D雷達和MK-41垂直髮射裝置,而且已經進行了發射“標準”-3 BLOCK IB導彈的試驗。

最後,由於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是從“宙斯盾”艦艇上克隆來的,所以不但可用於彈道導彈防禦,也可以用於對飛機作戰和攔截巡航導彈。但美國導彈防禦局的岸基“宙斯盾”項目負責人傑夫·威斯頓表示:“我們不會將這種系統用於為美國之外的任何國家防空。”言外之意是我攔我的彈道導彈,其他天上飛的咱一概不管。所以說美國人猴精猴精的,無利不起早,沒有好處麼?免談!

應對來自西南方的威脅:中國應打造岸基反導型“中華神盾”

選擇岸基“宙斯盾”的原因

截至目前,美國海軍已經部署了33艘具備彈道導彈防禦能力的戰艦。其中5艘為“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28艘為“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這些艦艇有16艘部署在美國西海岸(其中5艘前沿部署在日本的橫須賀),另外17艘部署在東海岸(4艘前沿部署)。它們是為期36個月的優化版艦隊反應計劃的一部分。“宙斯盾”反導艦的部署週期大致是這樣的:維護階段,大約24個星期;前往部署責任區階段,大約20~51個星期;部署階段, 7個月左右;返回階段。所以,“宙斯盾”反導艦是不可能像岸基“宙斯盾”那樣一直實施前沿部署的。

其次是艦艇的老化問題。例如 “蒙特裡”號巡洋艦,該艦原計劃於2014年11月出塢,並於2015年春加入“艾森豪威爾”號航母打擊大隊。但這一時間不得不延長,原因在於負責維修的BAE系統公司在“蒙特裡”號的上層建築處發現了5道裂紋。美國海軍對此表示,該艦將在今年3月份準備好,但目前與船廠合同工一起共事的水兵們則說:“‘蒙特裡’號能在今年夏天離港才是怪事呢?”此類艦艇的老化和維修週期延長,將會給美國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值班帶來挑戰,而岸基“宙斯盾”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岸基“宙斯盾”同“宙斯盾”反導艦相比還有一個重要優勢是價格優勢。根據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的防務專家克拉克所述,岸基“宙斯盾”的造價是7.5億美元,而“伯克”IIA的造價是16億美元,“伯克”IIIA的造價是19億美元。岸基“宙斯盾”和後者比起來,簡直是便宜太多了。

應對來自西南方的威脅:中國應打造岸基反導型“中華神盾”

當然,“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也有一定的缺點。例如,目前裝配的攔截彈太少,每套系統只有24枚。還有就是它機動性很差,無法向“宙斯盾”反導艦那樣四處遊蕩。如果要搬到別處,也需要很長的準備時間。另外,岸基“宙斯盾”的防禦也是個重要的問題。不過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作為一套包含多個子系統的整體,“岸基”和“海基”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關係,關鍵時刻可彼此“補盲”,而非簡單的互相競爭。

岸基“宙斯盾” 反導系統究竟針對何國?

在羅馬尼亞和波蘭部署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是歐洲階段適應性方案(EPAA)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內容,因此要討論這個問題需要我們釐清一下該方案的來源和具體內容。歐洲階段適應性方案的源頭可以追溯至1999年的華盛頓峰會,與會各方首次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投送載具的擴散視為聯盟的威脅。2002年布拉格峰會決定,進行一項關於導彈防禦可行性的研究。這項研究得出結論是導彈防禦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從而為關於建立北約導彈防禦系統的政治和軍事談判建立了基礎。

2007年4月,北約的歐洲成員國號召建立北約導彈防禦系統,並將其作為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補充,從而更好地防衛歐洲。經過多輪會晤和談判之後,波蘭和羅馬尼亞終於同意了美國在其本土上部署反導系統。2009年9月17日,奧巴馬總統公佈了歐洲階段適應性方案,該文件指出,歐洲階段適應性方案總共包括四個階段,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階段,在地中海部署配備有“標準”-3攔截彈的“宙斯盾”戰艦,在土耳其安裝一部導彈防禦雷達;在西班牙的羅塔島部署4艘具備彈道導彈防禦能力的“宙斯盾”驅逐艦(分別為“唐納德·庫克”號、“羅斯”號、“卡尼”號和“波特”號);部署相應的“標準”-2BLOCK IV導彈、“標準”-3BLOCK IA導彈;部署陸基AN/TPY-2雷達(FBM);在拉姆斯泰因基地部署C2BMC AOC。

應對來自西南方的威脅:中國應打造岸基反導型“中華神盾”

第二階段,在羅馬尼亞部署岸基“宙斯盾”系統,採用24枚“標準”-3BLOCK IB導彈,導彈防禦範圍覆蓋到南歐地區; C2BMC的升級。

第三階段,2018年在波蘭部署第2套岸基“宙斯盾”系統,為北歐提供導彈防禦,採用“標準”-3BlOCK IIA型攔截彈,具備防禦中遠程彈道導彈的能力; C2BMC更新。

第四階段,部署“標準”-3BlOCK IIB型導彈,具備防禦短程、中程、中遠程和洲際導彈的能力。在每一個階段,都會對導彈防禦系統的指揮與控制系統進行升級。歐洲階段適應性方案的實施時間是2011年至2020年。

對於北約國家在歐洲構建包括岸基“宙斯盾”系統在內的北約主動、多層次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俄羅斯一度狠話連連,時任俄羅斯總理的普京(現為俄羅斯總統)曾經表示:“如果北約部署此類系統,那麼俄羅斯將被迫不再遵守1990年雙方簽署的《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美國和北約對此的回應是,歐洲階段適應性方案主要是為了防禦伊朗等中東國家的彈道導彈威脅。

對於這兩種觀點,我們先來看一組數字。根據美國科學家聯盟的《俄羅斯2014年核力量報告》,俄羅斯擁有304枚洲際導彈(配備967枚核彈頭)、160枚潛射導彈(配備528枚核彈頭)、短程戰術核導彈170枚左右(配備核彈頭170枚左右),其他則是空射型、防空型導彈。

首先,俄羅斯共有洲際導彈共304枚,由於“標準”-3BLOCK IIB型攔截彈的取消,歐洲階段適應性方案的系統並不具備攔截這些導彈的能力;其次,俄羅斯彈道核潛艇搭載的160枚導彈隱蔽性強,具備強大的二次反擊能力;第三,俄羅斯配備的許多洲際導彈(如RS-20V、RS-18、RS-24)和潛射彈道導彈(如RSM-50、RSM-54、RSM-56)都採用了分導式多彈頭,以近期的導彈技術,要對多個彈頭實施全部攔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由於國防部已經取消了研製“標準”-3BLOCK IIB型彈,如果不進行升級,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採用歐洲階段適應性方案二、三階段的攔截彈)是無法對俄羅斯的洲際彈構成實質性威脅的。

與此同時,根據《美國2014年核力量報告》,美國總共投入部署的“民兵”III型導彈450枚(配備470枚核彈頭)、288枚“三叉戟”潛射導彈(總計1152枚核彈頭)。因此,從總體上看,即便美國部署了各種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美俄總體上確保相互摧毀的局面仍未發生質的改變。在核恐怖平衡之下,除了核彈意外發射的事故,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能發揮實戰作用的情況實在是少得可憐。

應對來自西南方的威脅:中國應打造岸基反導型“中華神盾”

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現實,俄羅 “飛毛腿”型彈道導彈(SS-21)的最大射程為180千米,“伊斯坎德爾”型導彈的最大射程為500千米左右,而美國歐洲司令部的基地同俄羅斯相距上千千米以上,和平時期即便發生誤射,這些導彈也夠不著美軍基地。與此相反,俄羅斯的空射型核巡航導彈則能夠威脅到它們。假若用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對付這些核導彈及其載機,由於自帶有防空功能,它們幹這個勾當就極為輕鬆。

那麼,俄羅斯為什麼會反對北約在歐洲構建導彈防禦系統?本文認為俄羅斯主要出於以下兩個方面的擔憂:首先,如果北約部署導彈防禦系統,俄羅斯的裝備建設和核條令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簡單地說就是核威懾還得投入大把的鈔票;美國發展彈道導彈防禦技術雖然現在沒有威脅,但不代表著以後沒有威脅,俄國人怕美國搶先一步。俄羅斯的種種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例如,美國審計局的一份報告就曾指出,如果要有效地攔截伊朗發射的洲際導彈(注:伊朗尚未研發出洲際彈,美國此舉只是防微杜漸),攔截彈最好部署於在位於荷蘭、英國和斯堪迪納維亞半島的北海。在這個區域,“標準”導彈具有攔截伊朗洲際導彈的最佳機遇窗口。但是,這樣做就無法攔截俄羅斯射向美國的洲際彈。

儘管預算在減少,美國仍然採用了艦載反導和岸基“宙斯盾”相互補的策略。很明顯,俄羅斯和伊朗這兩個目標在它眼裡一個也不能跑。這其中恐怕更多的原因是先佔一個“坑”,時間一長俄羅斯也就不那麼反對了。只要技術發展成熟,換型導彈,總比目前增設兩個攔截基地的阻力會小很多吧!

岸基“宙斯盾”對中國的借鑑意義

從目前來看,美國在萬里之外的歐洲部署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似乎同中國風馬牛不相及。但是,美國在太平洋地區部署反導系統的工作一直在推行著。不僅如此,日本也在美國幫助之下傾力打造反導網。2014年9月,日本在2015財年的政府預算之中,防衛省預計將會列支“數千萬日元”用於“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的研究,而且日本計劃到2018年時將具備彈道導彈防禦能力的驅逐艦增加到8艘。

應對來自西南方的威脅:中國應打造岸基反導型“中華神盾”

根據《中國2013年核力量報告》,中國目前擁有核彈頭約250枚左右(注:其中60枚核彈頭用於潛射彈道導彈,另外還有部分是等待拆解的核彈頭,所以中國可以投入實際部署的核彈頭達不到這個數字)。我國已經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這些核彈頭部署在陸基導彈、彈道導彈核潛艇、飛機或巡航導彈上。同美國和俄羅斯等超級核大國相比,中國的核彈頭基數十份低。1981年9月20日,我國首次用火箭成功發射一組三星,被外界認為是掌握了分導式多彈頭技術。但中國仍然有大批導彈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投入部署的,因此可以推斷這些導彈無法攜帶分導式多彈頭。採用單一彈頭的彈道導彈比採用分導式多彈頭的導彈的攔截成功率要高得多,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地區部署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無疑會大大削弱我國的核威懾能力。

除了核威懾能力遭削弱,中國面臨的核威脅正在日益擴大。首先,一些國家頻頻展示出好戰意圖,而且時常稱“要用核武器將敵國打成一片火海”,給西太平洋地區帶來種種不穩定因素。其次,印度也在不斷增強自己的核武庫。2015年1月31日上午,印度“烈火”-5洲際導彈試射成功,這種導彈能夠覆蓋中國全境。其中一些國家的核導彈技術才剛剛起步,再加上國內政治不穩定,所以沒有絕對把握確保不出現核武器事故,乃至意外發射的情況。而如何要應對這些威脅,就成了中國面臨的十份迫切的問題。

應對來自西南方的威脅:中國應打造岸基反導型“中華神盾”

為了應對這些威脅,打造一支具備彈道導彈防禦能力的艦隊勢在必行。但如果要到印度海岸附近去攔截彈道導彈,不但成本高昂,而且鑑於中印獨特的地緣格局,攔截效果還不一定好。此外,介於對方的海基和陸基航空兵威脅,同時風險也非常大。與之相比,假如我國在西南邊陲建立起類似於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的導彈防禦陣地,這些基地不但能夠得到陸基航空兵的庇佑,而且使用費用也相對合算。因此,美國研製並部署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的思路或許對我們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