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一第二十四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钟正国:线路工人的回忆

改革开放40年——讲述·云南电信人的故事

第二十四回:线路工人的回忆

讲述者:钟正国

人物简介:钟正国,1957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线路工程施工,参与了云南长途明线的新建、大修理和维护,曾担任长途线路工程队队长。在完成我国第一颗卫星重点通信任务的关键时刻,不畏艰险,徒手排除悬空数拾米且距电杆百米的线路障碍,确保了通信的正常运行。

讲述一第二十四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钟正国:线路工人的回忆

1964年北部湾事件后,我被调到基建处工作。报道后第一个工程是从昆明杨林到陆良的线路工程。出发的时候不知道是到哪里,只晓得是战备工程,我们是从金殿后面的山上走的,经兔耳关、上马坪、走乌龙、小哨,一直插陆良。这个工程使用的电杆是槽钢,线路都在大山里没有公路,整个工程完全是靠职工自己,没有请民工。生活艰苦、劳动强度大,是我在通信线路建设中经历的最艰辛的工程之一。

讲述一第二十四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钟正国:线路工人的回忆

线务员

个旧到河口工程也十分艰苦。从个旧上了老厂就没有路,一直要到河口,80公里都没有公路,一直都是人工抬槽钢,一根槽钢要3、4天才能抬到目的地。当时民工也抬、职工也抬,8个人抬一棵,又挑米、挑菜。天天起来,吃了早点,就走路,就拼命地走。生活条件很差,几乎都是吃点冷饭。住的话,有工棚就住工棚,有帐篷就住帐篷。住那种草绿色的帐篷,全部是行军床。地方又潮湿,天不下雨,地上都是潮的。所以我们得风湿病的人多。那个时候都是人背马驮地去施工,一点机械化都没有。

景东到景谷那个工程,早上7点多就出发,吃了早点就出发了。送饭的人,跟着吃早点的人一起挑着走。都不通公路,每天要走10个钟头以上。爬一座山,就是一天一夜。6米长的电杆要10个人抬。像7、8米长的,要12个人抬。10米长的电杆有520公斤,要10个以上人抬,要抬着走一天!

那个时候还没有凿岩机,人工拿个钢筋打炮杆,然后放炸药,那种土炸药,整点明子,整个瓶瓶绑着,导火索就插在里面就放炮了。有些要4、5炮才能成功。一般7米杆土洞要挖1.4米,石洞只要1.1米就够了,因为它牢固,就可以把杆子插进去了。立杆也很麻烦,挖好洞开一个斜槽,把电杆推到槽里,有个坡度,7米杆360公斤7、8个人可以立起来了。

电杆立起来,就要放线了。当时用的是铝线。铝线是一大盘一大盘的,在家里要把它回成圈圈,一圈一圈的,50、60公斤一圈。一圈可以放1公里左右,就是20根电杆。那个时候都是人拉。相当苦的。用个带子拴起,背起来一直走。去到一根电杆下,用竹竿把它撑上去,再拉起一直这么走。如果是坡度特别陡,一放上去,就要把线号起,要不然飞高了拿不到,飞高了5、60米,就拉不到了。是比较辛苦的!

讲述一第二十四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钟正国:线路工人的回忆

昆明-拉萨光缆传输工程,飞跃虎跳峡

最使我难忘的是306护线工程。是中国发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号的时候,卫星升天后需要观测跟踪,需要通信作保障。通信畅通首要的是线路畅通,这条线路原来就有,安排我们去护线去维修线路,保证这条线路的畅通。线路维护组织了好多小分队,线路是从册亨那边就过去,通贵阳到北京的线路。我们这边是走昭通,从镇雄到碧溪,再到贵阳。当时没有正规的公路,只有乡村牛车路,省里派了云交一团最好的驾驶员,连夜把我们送去。从昆明出发,一天一夜到了镇雄。下车就去抢修线路,线路那个时候是铝线,冰一大就会断。白天出去打雪,雪散了就检修障碍,雪一大线压断通信也就中断。当地政府派民兵,从昆明一直到碧溪3个人守护一棵电杆,一直守了好多天。我们白天沿杆路维修线路,看哪里有毛病就抢修,打打线路上的冰凌,晚上就去巡查线路。有一天,线路出现严重障碍。全体人员出去全线查询,在武德花山山箐沟那一段,看到有个东西横担在线条上,造成通信阻断。这一段是山箐地形险要,两山坡电杆之间间隔近300米,线路恰巧在这里又作了交叉,情况较为复杂。经过仔细察看原来冰雪把线条和那个东西粘在一起。我们在下面拿棍子,怎么打也打不开。扔东西搭在上面,两边撕也撕不开,抖也抖不开。根据当时的情况,只有两个办法。要么人爬上去,硬斯开它,要么等待冰雪融化。战备工程一刻都不能等,情急之下我爬上电杆,两层线路,脚踩一层手扶一层,拉着线条从线条上慢慢慢慢的挪动过去。障碍物体离电杆有100多米距离,坡度又大,下面是几十米的深沟,十分危险,我的心也在噗嗤噗嗤的跳。六七十公斤体重压在线条上,线路是软的,腿也在发抖。好在那个时候20多岁,年轻胆子也大!就这样挪动过去把那个东西拿掉,就故障排除了,线路也就通了。回来后,还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讲述一第二十四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钟正国:线路工人的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