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平阳麻箋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山西新闻网临汾频道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共383项。山西入选15项,襄汾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平阳麻箋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该目录,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基础,选取了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发展前景、传承人群较多,有助于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形成国家或地方品牌的传统工艺项目,并适当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项目倾斜。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是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重要措施之一。

襄汾“平阳麻箋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接受采访的临汾市文化局领导说,临汾是山西省非遗大市,现有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项目3个,省级传统记忆类项目23个。乘着平阳麻箋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东风,市文化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临汾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临汾传统工艺品牌振兴科学规划,保驾起航。

平阳麻纸,也称平阳麻箋,因皇上圣批“御用麻箋”而著名,这项古老的造纸技艺至今仍在襄汾等地流行。

据《晋南史科全览》《造纸史料》及《山西轻工业志》记载,平阳造纸技艺始于东汉永初年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平阳已发展成北方造纸中心。唐宋以后,平阳麻箋、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被钦定为“皇家用纸”,以“贡纸”“府纸”蜚声中华。

金元时期,平阳成为中国四大官办雕版印刷中心之一,以超群的平阳造纸技艺生产的平阳麻箋,成为官府雕版印刷业的首送用纸。众多的重要典籍,如闻名天下的《赵城金藏》《刘知远诸宫调》《铜人针灸图经》《四美图》等,均以平阳麻箋技艺而留存于世,对推动我国印刷业的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麻箋生产,历来为平阳地区最为重要的手工业,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平阳府襄陵县(今临汾市襄汾县)一带,以素有“麻纸之乡”美誉的邓庄镇为代表。平阳麻笺沿用了汉代以来的造纸术,利用襄汾县含碱性较强的地下水,精选当地持有的优质“田麻”为主要原料,制作工艺考究:有泡货、剁麻、燥麻、蒸麻、碾麻、搅海、抄纸、晒纸、整纸等十三道工序,工艺操作上极其严谨,是集经验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优秀传统工艺。

产自襄汾邓庄的麻笺有“纸寿千年”的美称,其生产的不同尺寸和用途的呈文纸、方曰纸和小尺八等产品振动声响有力,质地均匀细密、纤维细而长、拉力强韌、吸墨性能好、不怕虫蛀,能存放千年以上。我国著名书画大家董寿平和卫俊秀对平阳麻笺极力推崇,称“平阳麻笺胜宣纸”。

平阳麻笺承载并传递着中华民族众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国古法造纸的“活化石”,极具史料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传承和保护平阳麻笺传统制作技艺对推动临汾传统文化的发展振兴、促进全域文化旅游的开拓有着重要的意义。(畅格平 董文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