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壓力大時容易生病

為何壓力大時容易生病

壓力大容易生病

情緒是如何影響身體的?

中國醫學一向注重精神調養,“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本文從中醫角度分析情緒對健康影響的原因,讓大家對情緒致病有更加全面的認識。

為何壓力大時容易生病

“喜、怒、憂、思、悲、恐、驚”與氣血有密切關係。“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這幾種情緒的變化則引起氣機運行的異常。氣血運行異常最早出現的是經絡阻塞,以十二經絡為代表的阻塞為早期表現,這種阻塞只是表現為“亞健康”,並不一定出現可見的形態學上的病變和化驗指標的變化。如果繼續加重,可影響五臟的功能,導致血瘀等病變。然後氣滯血瘀反過來加重經絡瘀滯和五臟功能的變化,進而進一步導致情緒惡化。

氣機的變化之一是引起“氣滯”。由於氣是帶動血的運行的,氣行則血行,氣滯則引起血瘀;氣也是帶動水的運化的,氣行水亦行,氣滯則水停。所以氣滯可以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飲、水腫等病理變化。而且氣運行帶動也五臟功能:肝主疏洩、肺主宣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七情這些不良的情志活動導致臟腑氣血的異常,因此進一步影響五臟功能的正常發揮。

另外一種情況是“氣逆”。氣逆最常見於肺、胃和肝等臟腑。肺以清肅下降為順,若肺氣逆,則肺失肅降,表現為咳嗽;胃氣宜降則和,若胃氣逆,則胃失和降,表現為噁心、嘔吐、噯氣、呃逆;肝主升發,若肝氣逆,則升發太過,表現為頭痛脹,面紅目赤而易怒。由於肝為剛髒,主升,且又為藏血之髒,因此,在肝氣上逆時,甚則可導致血隨氣逆,表現為咯血、吐血,甚至昏厥。

為何壓力大時容易生病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不良情緒通過氣滯和氣逆等影響氣血在經絡的運行,進而影響到五臟。在長期不良情緒影響可表現為亞健康狀態進而發展為疾病狀態。如情緒抑鬱傷肝,肝失疏洩,氣機不得舒暢,常可出現脅肋漲痛;思慮傷脾,脾之經氣失暢,則不思飲食,可表現為味覺欠佳、食慾減退、口唇乾燥、大便秘結。思慮傷神致心陽不足,失去陽氣的鼓動和振奮,則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減弱,易抑制而不易興奮。臨床可見精神萎靡、神思衰弱、反應遲鈍、迷濛多睡、懶言聲低等病理表現。

中醫在情緒致病方面的辯證確實是個寶庫,深入研究會讓我們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對修身養性,保持身體健康非常有益。

關注亞健康就是保健康,阻斷亞健康就不會生病

所謂的亞健康其實就是不健康--等到指標異常很多病已經難治了

為什麼在美國好身材的年輕人比較多,而中年人胖子卻比較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