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参加“高考”后,中了进士感觉不理想可以“复读”吗

这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回答大家: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

他们的理由大致有四:

一、这种事儿,北宋著名的“奸臣”章惇曾经干过。即章惇于嘉佑二年进士及第,惟因其族侄章衡中了该科状元,他“耻出侄衡下,委敕而出”;至嘉祐四年卷土重来,终于名列第一甲第五名,开封府试第一名。在清朝参加“高考”后,中了进士感觉不理想可以“复读”吗

二、《明史•曹鼐传》记,曹鼐曾于宣德元年、宣德七年两中举人,即考了两次乡试。

三、中进士太难了,除了章惇这种另类,但凡能中,都是烧高香得祖宗保佑,不但可以光宗耀祖,从自己算起,吹牛都可以吹上好几代人了。所以,虽然可以重考,但谁也不会做这样的傻事。

四、朝廷在安排时,只按一二三甲三个等级进行分配,即一甲进士及第,直接分到翰林院;二甲进士出身,安排到各部学习;在清朝参加“高考”后,中了进士感觉不理想可以“复读”吗三甲同进士出身,下调到地方做县官。也就是说,在同一个等级内的排名对仕途并没什么影响,如果不能确保自己能从三甲跃居二甲甚至一甲,也没什么必要去干这种冒险的事。

以上的说法似乎有一点道理,但是我还是要简单科普和强调一下科举的基本制度:

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在清朝参加“高考”后,中了进士感觉不理想可以“复读”吗

乡试中试者称为举人;会试中榜者称贡士。

贡士集中在宫殿举行“殿试”,此试不淘汰应试者,而根据成绩高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共三等。一甲只录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同进士出身。

在科举制度下,有这样一个传统,即科考被录取的士子会称监考官员为座主、座师或恩门,而自称门生。殿试的监考官是皇帝本人,则被录取的进士全部是天子门生。在清朝参加“高考”后,中了进士感觉不理想可以“复读”吗

——皇帝收您做门生,您也要拒绝,意欲何为?

所以说,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也不可以作任何改变。

下面逐条剖析其他答友的上述现象及看法。

这里问的是“明清时代如果中了进士”,即宋朝章惇两次应考中榜不在明清范畴内,曹鼐两考中的是举人也不是进士,自不必赘言,但还是要提醒一下,章惇放弃进士,是抗旨不遵,应该受到法律制裁的,只不过当时执政的是千古难遇的仁君宋仁宗,被网开一面了。

至于说科考难考,也的确是难。

但历史上从来都是不乏大牛的。

上面说的章惇就是一个。

明朝也有很多,比如商辂,此人解元、会元、状元,三元及第,玩也似的。在清朝参加“高考”后,中了进士感觉不理想可以“复读”吗

还有杨慎,他的父亲杨廷和做首辅时,不许他过早参加科考,说他要参加了,必定中状元,到时免不了会遭别人闲话。后来杨慎上科场了,果然,状元手到擒来,犹如探囊取物。

还有谢迁,不但自己是会元、弘治十一年状元,弟弟谢迪也是弘治十二年进士,他的儿子谢丕也是会元,弘治十八年探花。可称兄弟进士,父子鼎甲。

前面提到的曹鼐,一开始科考不顺,考了两次举人,但在会试、殿试成功逆袭,夺得天下大魁,成为宣德八年状元。

所以,如果中了进士却因名次不满意又可以重考,相信是有一些人选择下次再考的。在清朝参加“高考”后,中了进士感觉不理想可以“复读”吗

有人认为科举名次不是很重要,这绝对是错的。

科举时代,有拿“如夫人”对“同进士”开涮的段子,即“同进士不同进士,如夫人不如夫人”。

如夫人即小老婆,“如夫人”中的“如”就是像、相似的意思,但只是像、相似而已,并不是真的夫人。

同进士的“同”字,表面上是指“相同”,其实就是“不同”。在清朝参加“高考”后,中了进士感觉不理想可以“复读”吗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心高气傲的曾国藩对这个“同”字视为毕生奇耻大辱,却又无可奈何,耿耿于怀了一辈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