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的今天,你會如何看待王朔的《我看金庸》?

165414

1

當年王朔吐槽金庸,說讀了七卷本的《天龍八部》,第一本看完,第二本怎麼也看不動了,覺得一道菜好不好吃不必全吃完,云云。


王朔寫這文章時已經是上個世紀末了,金庸在大陸已經流行了很多年了,當年我看《天龍八部》看的是是寶文堂版的黃皮小說。據說是盜版,但是質量真的很好,可惜現在一本也找不到了。


後來出的三聯版,算是金庸小說的經典版本。


但是不管是那個版本,金庸的《天龍八部》都是五卷本,從來沒出過七卷本,莫非王朔看的是什麼絕版秘本的金庸?我們都沒有看過。


其實看王朔的《我看金庸》,覺得他更多的是看的電視劇,而沒有真正看過金庸小說。


王朔成長於打倒一切的打個年代,所以對於一切舊的東西他都目為虛偽,由於成長於部隊大院,所以對於一切三環以外的人大約王朔都視為沒文化吧,所以他才說:金庸小說是香港四大俗之一。


而他認為不俗的東西:新時期文學,搖滾,北京電影學院的幾代師生和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十年,這些年過去了,除了電影學院好像都在沒落,反而是金庸的小說這個最俗最沒勁的東西反而基業長青,這頗有反諷意味。


2


當年王朔吐槽金庸,其實也是他的低潮期。


王朔當紅時是在八九十年代,那時候他的小說寫一部紅一部,他的新京味小說甚至引領時代風潮。


那時候他是無暇吐槽金庸的,他正在忙著寫小說拍電視劇。



當年馮小剛和王朔混的時候,據說為了討好王朔,曾經背過所有王朔的作品。


而馮小剛電影中有著濃重的王朔的痕跡,尤其是他走紅的電影《甲方乙方》其實基本是王朔小說的翻版,之前葛優和張國立還拍過一部《頑主》和甲方乙方劇情很像。


甚至在王朔小說中寫過一個叫馮褲子的角色,據說是比照著當年的馮小剛寫的,導演葉京也是當年和王朔一塊玩的大院子弟,他拍攝《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時,專門找了個和馮小剛長得很像的人演馮褲子。


到了1999年左右,王朔明顯有了過氣的跡象,小說寫作已經進入了瓶頸期,而作品吐槽金庸,魯迅,老舍讓他在那一年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餘波甚至延續到了如今。


其實面對王朔的吐槽,金庸很慌,他當年還沒有今日的地位,他對別人對自己作品的評價很在意,尤其王朔又是純文學圈裡的,好像比通俗小說圈裡的金庸地位略高。


對於王朔的吐槽其實金庸不理就對了,自然有很多金迷替他說話,但是金庸偏偏回應了,話裡話外還有點示弱:


“我曾對王朔的小說給予過好評王朔與我不會有個人恩怨”


後來他的朋友張五常寫了篇《我也看金庸》,幫助金庸說話,張五常後來說金庸對他這篇文章的反應:



可見金庸對這事的在乎。


3


今天,金庸依舊是巨擘。


而王朔的小說已經很久沒人提了,高曉松說他現在關門研究禪宗。


當年對傳統文化不屑一顧的王朔,不知道過了十八年,對金庸的印象是否有所改觀呢?


=======完=======


文:薛白袍

薛白袍

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10年過去,依然如是,我們看看1999年王朔怎麼看金庸的:

這些年來,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

初讀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體驗:情節重複,行文口羅嗦,永遠是見面就打架,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偏不說清楚,而且誰也幹不掉誰,一到要出人命的時候,就從天上掉下來一個擋橫兒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亂的深仇大恨,整個故事情節就靠這個推動著。

我認為金庸很不高明地虛構了一群中國人的形象,於某種程度上代替了中國人的真實形象,給了世界一個很大的誤會。

武俠小說本來就是通俗文學,就金庸的影響力而言在武俠中首屈一指,夠得上武俠之代表,稱得上四大之列,談得上是社會現象。其實紅樓夢當時也就是個手抄本,通俗和經典本來就無矛盾可言。王朔出文集那時,也曾京城紙貴過,銷量比同時出的《追憶似水年華》好的多了,王朔那時也算一小俗,然而只火了一陣子,都還夠不上“四大俗”之列呢。(咱就是個俗人)

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的童話。為什麼是童話?看武俠和看言情一樣,是對感情(豪情和愛情)的宣洩。因為它們虛構了一個尚武的奇情世界,充滿了俠義恩仇和英雄主義。王朔說是歪曲了中國人的形象也是無可厚非,王朔在文藝評論中不當的引入了政治話語很不上道,同時也說明了他本人不愛看童話。(他早已經過了青春期了)

然而金庸對社會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在群眾中的生命力遠大於王朔,至少已三四十年不褪色,而且很可能持續下去。他的小說,對於沒看過24史,少看了些經史子集的朋友,可以提高他們的品味,增加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最重要的是,能潛移默化地對青年加強愛國主義和全民族團結的教育,這是十分有益的,和我國主流媒體的立場也是一致的,所以不缺人叫好。

至於文學上的地位,我不敢妄言。金庸小說是類型小說,只能放在類型小說的價值體系裡面評價,王朔說的很多缺點,有些是類型小說的構成要素,無法避免。不信可以看看中國十年來網絡文學的迅猛發展,王朔為何不分析一下版稅上億的唐家三少的《斗羅大陸》?

王朔和金庸相比更貼近主流一些。但金庸的作品對傳統的章回小說和武俠小說無疑是個前所未有的突破,把連載的通俗小說寫到這份上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然而王朔是個不懂武俠小說的人,而且文藝理論水平並不高,因此任何一個金庸的書迷都會找出王朔該文中各種槽點。

金大俠當年慨然回擊過,妙趣橫生,在此摘錄:

一、王朔先生髮表在《中國青年報》上《我看金庸》一文,是對我小說的第一篇猛烈攻擊。我第一個反應是佛家的教導:必須“八風不動”,佛家的所謂“八風”,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逆一共八件事,順利成功是利, 失敗是衰,別人背後誹謗是毀、背後讚美是譽,當面讚美是稱,當面詈罵攻擊是譏,痛苦是苦,快樂是樂。佛家教導說,應當修養到遇八風中任何一風時情緒都不為所動......

二、“四大俗”之稱,聞之深自慚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龍先生、瓊瑤女士,我都認識,不意居然與之並列。不稱之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筆下留情。

四、王朔先生說他買了一部七冊的《天龍八部》,只看了一冊就看不下去了。香港版、臺灣版和內地三聯書店版的《 天龍八部》都只有五冊本一種,不知他買的七冊本是什麼地方出版的。

然而金大俠大可不必和王朔較真的,因為那反而成全了他:

07年王朔作客《可凡傾聽》,再提起金庸,說:

“怎麼你了,你就八風不動了,說明你還是動了,要不怎麼感覺到風來了”,“我拔旗子,擒賊先擒王,誰也別冒充宗師,不允許,板磚伺候,冒充大師就啐你,因為你不是完人。”

這真是現實版的《我是流氓我怕\n誰》。

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說過:“人們對一個作家的評價,需要100年才能達成一致。你必須先等他的那些有影響力的朋友死了,然後再等他的追隨者都死了,才能對他有一個公正的評價。”

對我自身而言,金庸筆下的“喬峰”讓我明白了男人的“義”,“令狐沖”讓我知道了什麼是“豪爽”,“趙敏”的腳踝被摸開啟了我的情竇,“段譽”教會了我“痴與專”的重要,“楊過”讓我相信了要堅持做獨特的自己,更美妙的是每次閱讀時心境進入小說世界的夢幻體驗。

世界在變,而俠義的精神不會變——這就是持續的生命力。

我想,過一百年我還是會感謝兒時結識了金大俠和他筆下繽紛的武俠世界,而即便是那個垂垂老矣的時候,我依然不知道,也不會關心——王朔丫是誰。


這裡有頭條上最好看的武俠小說連載


遠歌小說

先說說金庸,金庸的小說為武俠類通俗文學,擁有的讀者世界各地,成千累萬。可以這樣講,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讀過金庸小說的人。金庸先生的作品,被譽為“成年人的童話”,給眾多的讀者帶來了閱讀上的享受。再來說說王朔,王朔的小說,本人沒讀過,記憶中王朔的作品被拍成過影視,最讓人難忘的是九十年代初的電視連續劇《渴望》,曾經感動了當時的國人。若說藝木上的造詣,對這二人,不予置評。但若說到閱讀量和擁有的讀者,我想金庸先生的作品是不容置疑的。再說到做人的態度,金庸先生也肯定比王朔強。記得九十年代末期,王朔寫不出作品了,就以魯迅先生為靶子,開罵魯迅,在當時的文化界被眾人怒斥。試想,連魯迅都敢開罵的人,拿金庸來洗涮,就太正常不過了,對於王朔這樣的人,最好是別去搭理,他罵誰說誰,權當鄰家小狗叫了幾聲罷了!


王風77662802

即使十年前的當初,我也是這麼評論王朔當時的《我看金庸》的:1、在寫小說上,王朔有點天賦,這一點天賦就是寫出了幾本京味兒小說,但從小說本身的文學價值來說,金庸的武俠小說要弱於王朔的那幾本小說。2、王朔本人其實是一個大俗人,他那樣公開的攻擊金庸,其實是為了炒作,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這個前些年我還讀到過一篇報道談到王朔在寫小說方面其實有點江郎才盡了,所以他轉而去搞影視方面的了,但又始終沒有拿出能夠媲美他的小說那樣的東西來,所以他就乾脆借攻擊金庸爆炒自己一番,尤其當時正是金庸武俠小說在暴熱的時候,不管姓王的還是姓張的,敢如此公開評論金庸的武俠小說,都會大大的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當然還是需要一點鑑賞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的;3、對金庸武俠小說的那樣認識,其實大多數寫嚴肅小說的作家、主流的文學評論家,甚至擴大點的說,有點小說鑑賞能力的業餘文學愛好者也都可以做到如王朔那樣的評論金庸武俠小說,只是王朔的話更糙一些,但沒有人這樣做,首先毫無必要,真有鑑賞能力的人自然懂得鑑賞,不懂得的人說了也沒用,因為金庸的武俠小說和嚴肅小說完全是兩個層次的作品,你去談論它這個不足那個不足沒有必要,通俗小說(類型小說)的鑑定標準中最重要的不是文學評論家的評論,而是暢銷程度,你以為人家莫言、王安憶不懂這些?只是人家不願意這樣去批評,首先不去得罪人,何況還是金庸這樣的即使在政界都已經是大紅人的名人,其次兩個層次的東西,通俗小說只能從通俗小說層次去評,如此王朔所攻擊的那些問題其實不是問題,我以前也一直認為金庸武俠小說裡往往太多巧合,郭靖怎麼就能在返回中原的路上遇到黃蓉呢?很多中國讀者會說無巧不成書啊,但是,要“成書”就需要合理的符合邏輯的鋪墊,金庸武俠小說裡這些都嚴重不足,但後來我逐漸懂得了對通俗小說的評判分析理論和特色,它要是統統都,那要麼故事沒法寫、要麼不精彩,要麼寫的又臭又長,但是“合情合理又合邏輯”恰恰是一部嚴肅小說的技藝方面的起碼要求,做不到這一點根本就連嚴肅小說的門檻都跨不進的。所以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從文學價值、技巧等層面、角度去分析、評判金庸的武俠小說,除了得罪人,還吃力不討好完全評不到位的。中國的通俗小說寫作還只是八十年代才開始的,九十年代稍稍有所發展,直到現在都距離像樣還很遙遠,包括理論研究、現實評論都嚴重不足,反正我到現在還沒有看到過一篇像樣的分析、評判金庸的武俠小說的評論文章,而王朔那樣的近乎攻擊的評論,即使有理,也容易被人攪渾了水,也顯得無理之極。


久卓子

首先說王朔,當年讀王朔時,簡直可謂是瘋狂!那筆鋒,那深度,那後現代哲學!什麼詞好就用什麼詞,崇拜的五體投地!感覺就是現今的大文豪!永遠記得他那句,我是流氓我怕誰!而今,雖然他寂靜了,但還有很多他的追隨者活躍在主流媒體上。痞子文學!也許在上世紀末代表中國年輕人思想。而王朔流毒,一直延續在現在很多流行文學上!

而金庸的所有武俠作品,我都看過兩遍以上。經典就是經典,誰也不能否定!也許再過一百年,我相信金庸小說還會留存,還會有人看。畢竟是武俠小說的巔峰!但我的偶像王朔就難說了。畢竟他代表著那一段特殊時期年輕人的彷徨和無奈。過了那一代,也許就沒人能看的懂了。但他會永存,因為他寫出了那代人的孤獨和芳華。

王朔對金庸的評價,我認為是符合那個年代的思維。沒有正確,也沒有錯誤。所有年輕人都看金庸,可以說是高中必修課!但大部分人都沒拿他當真,更沒人說“我要當郭靖”。反而王朔的小說是文藝青年必讀的入門教程,更多人都學著頑主說話,幹著我是流氓我拍誰的事。因此,對於我們這一代看過王朔文集的人來說,王朔貶低金庸,再正常不過了。因為,他就是那樣!


王曉強30

當年看王朔的我看金庸,就覺得王朔的太過於偏激,對於金庸的種種評論失於偏頗。

再看看金庸先生的成就。

金庸,本名查良鏞(zhā liáng yōng,英:Louis Cha),1924年2月6日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金庸是新武俠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武林泰斗”,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

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榮銜“大紫荊勳章” 獲得者、華人作家首富。金庸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14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其中十四部書名的第一個字串在一起,編成“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對聯。

  他的小說既繼承了傳統白話小說的語言風格,又對舊式武俠小說從思想內容到藝術手法作了全面的革新。這些作品以古代生活為題材,卻體現出現代精神,同時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因而贏得億萬讀者的喜愛,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金庸不僅是傑出的小說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出色的社評家。他寫有近兩萬篇社評、短評,切中時弊,筆鋒雄健犀利,產生了很大影響,曾被人讚譽為“亞洲第一社評家”

簡單評價吧,金庸的成就遠非王朔能夠企及,十幾年過去了,金庸熱仍在,凡有華人處,必有金庸書。現在的九零後零零後,都知道金庸,都讀過金庸,又有誰知道王朔是誰呢?王朔給金庸差評,當時就有滑眾取眾之嫌,自古文人相輕,特別是王朔少年成名,見不得比自己牛的,對前輩出言不遜。好在金大俠有涵養夠胸懷,沒有回應,正所謂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諸葛之亮關雲之長

王朔不喜歡,不代表大眾不喜歡,更加不代表高深文化層次的不喜歡。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曾對金庸讚譽有加,認為金庸寫小說的水平,在古往今來都是少有的大家,所以馮其庸去世的時候,金庸還特地送了花圈。


金庸的小說已經超出了武俠小說的範疇,只能在金庸小說裡看到打打殺殺只能說明自己的境界很低,正如一個人站在二樓往下看滿地都是垃圾灰塵,可當站在摩天大樓上往下看,仙雲霧海,氣象萬千。

讀金庸的小說正是如此,正如練“天山折梅手”這套武功是永遠也學不完的,金庸的小說是看不煩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在小說中看到的現象也就“遠近高低各不同”


我個人覺得讀金庸小說只看出打打殺殺只能是中學生的水平。像讀紅樓夢,只讀出寶黛愛情或者認為紅樓夢是一部愛情悲劇小說,那認知基本上也就是中學生的水平。只是不知道王朔中學畢業了沒。當然在那個年代沒上過什麼學,就出來寫小說騙錢的人著實不少。


青埂峰下的鬼話

金庸的小說沒看過一篇完整的,徒有虛名,古龍的武俠小說遠在金庸之上,金庸的大俠和那個時代的抗日電影中擦著粉底,抹著口紅,劍眉星目,怒罵日本鬼子,大義凜然的英雄一樣,顯得可笑。


雷電法王醫生

正因為對電視劇中人飾演的不合原著中的描述!使我更喜歡看原著作品,陶醉於書中對女人的美麗描繪!久久不願忘懷,因為對作品的喜愛,所以肯定會愛屋及烏,對金庸先生也充滿了擁護和崇拜,當年十幾歲時,立志要寫作成為像金庸一樣的小說家。慾望太多,剋制誘惑力差,終歸人海中!泯然眾人矣!這個問題要追究倚天屠龍記,八幾年,看書真的是七零八湊得看,不像現在,隨心區域得看!那時候只要逮著金庸的書,無論幾冊,先看再說!當時我一同學,白天上課看倚天屠龍記第三冊,被我逮到了。我就和他鬧,我說你不給我先看,我哈老師說!上課看嘛,老師逮著就沒收!所以當時的情景就是!同學說,我也是借的!要不你幫我看著老師,我先看,你放學以後看!給你一晚上時間!我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有了我的掩護,他到放學時間就看完了,事實上,他是走馬觀花得看完了,這還是在最近的同學會上他說的!我拿到書之後,飛速回家!吃罷飯!準備了兩支蠟燭,(那時候小嗎和奶奶一個房間睡,奶奶睡得早嗎,睡覺關燈,所以我得準備蠟燭,以備夜戰)當時我看的是三聯版的,三百多頁,我看到凌晨三點左右,也是走馬觀花,第三本是倚天屠龍記的高峰情節,看的我是熱血沸騰,撿著高峰處看!以至於到現在看倚天屠龍記時都靜不下心來!這就是金庸先生作品的魅力!王朔何許人也!我到現在才知道他和金庸先生還有這麼一段!

最後我說一句,金庸同事們!大人不記小人過,別和王朔一般計較,他還是和我本家呢!


新配方贏配方

所謂曲高和寡,不少真正好的文學作品只有有了一定文學基礎和社會閱歷才能完全看懂。

而最好的作品卻屬於層層剝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雖大眾而可深挖,比如紅樓夢,大眾完全可看成父母包辦婚姻來看。

所以所謂紅遍華人世界的作品也許僅僅是因為小學生就能看懂,其中的道理相對簡單而已。

簡單舉個例子,比如天龍八部中的喬峰,如果現實中確實有這麼一個人,根本就無法與人相處,所謂快意恩仇,不過是根本不懂得交流,一言不合就開打而已,不然的話阿朱怎麼會死?還有洪七公,說殺的人都是惡人,你有什麼資格說別人是惡人,估計冤死的少不了,不過是自吹自擂罷了,就扯上大俠了。關鍵是裘千仞聽到這些以後羞愧地自殺,你見過哪個惡人不是因為價值觀扭曲,而是一時糊塗?更覺得可笑。

那些完全靠彼此誤會不解除推動情節發展的小說大抵如此,主角白痴而已。

之所以這麼流行,是因為這些所謂正面人物有如此多的社會基礎,現在所謂不理智的噴子不就是這種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