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找个叫辛弃疾的人做兄弟

1

辛弃疾如果在天有灵,听到八九百年之后、21世纪一个叫陈彼得的清癯老者,把他的《青玉案·元夕》演绎得这么荡气回肠,会不会从云中坐起来,电笑一回、继而泪飞顿作倾盆雨?

看网上的重播,当辛弃疾这个名字以词作者的身份出现在一首歌的字幕条时,还是不由得心头一热。

词本来就是唱的,只是谁也不知道古人怎么唱的。但还是有个别的歌,合上古诗的节拍,唱到了人们心里。

蓦然回首,找个叫辛弃疾的人做兄弟

比如何占豪作曲、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谭健常作曲、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王酩作曲、姜家锵演唱的电视剧《诸葛亮》主题歌(凤翱翔于千仞兮),王立平作曲、陈力演唱的《枉凝眉》。

在那期节目里,陈彼得的演绎苍劲豪迈,势如破竹,有绽放的美。须发如雪的老人积七十四年的人生沧桑,穿越时空去感知辛弃疾,开口便唱出了磊落劲健的气概。

2

《青玉案》写的是正月十五的夜景,华灯竞放,美女如云,这是中国的狂欢节,也是难得的赏心乐事。辛弃疾的大视角舒卷自由,读来有如身临其境。然而这个元宵大片在即将滚屏之际,画风一转,对准的却是一个悄立于火冷灯稀处的、潮流之外的孤寂女子。

在辛弃疾那个年代,作为指示代词的“他”只有这一个字,用以区分性别的“她”五四运动以后才有。理论上还不能断言词里面“他”的性别。

蓦然回首,找个叫辛弃疾的人做兄弟

但无论如何,都藏不住其中的隐喻色彩,映衬了作者的人生写照。就象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说的,快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因此,这首词被很多人认为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例外之作,是所谓的婉约词。

那么问题来了,婉约词也可以合上摇滚风吗?以流浪猪的粗浅观察,如果是秦观、李清照的婉约词,不能这么唱,但是辛弃疾的可以,或许慷慨悲歌更能到达他的内心。因为他本质上是猛虎,身上奔淌着悍勇的血脉。

3

关于辛弃疾,开宗明义的介绍都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这很容易使人把他想像成一个文人。没错,他是苏东坡之后的词坛的霸主,但也许,他根本无意和任何人在文学方面争霸。

他在意的是另一个疆场,是金戈铁马、出生入死的前线,是大军纵横驰奔的深沟高垒,是象前辈岳飞那样“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大他五十岁的李清照也是正宗济南人)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地区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长达十三年。父亲早亡,辛弃疾从小跟爷爷生活。爷爷是个有气节的人,给他取名“弃疾”。“弃疾”,正是“去病”之意。意思要效仿西汉名将霍去病,成为民族英雄。据说他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爷爷“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辛弃疾迅速成长为一位出类拔萃的青年英雄。二十岁的他举起抗金义旗,在济南南部山区聚集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队伍。不久,他率众投奔由耿京领导的山东最大的一支起义军,在军中掌管行军大印。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蓦然回首,找个叫辛弃疾的人做兄弟

辛弃疾手迹《去国帖》:弃疾自秋初去国,倏忽见冬,詹咏之诚,朝夕不替。第缘驱驰到官,即专意督捕,日从事於兵车羽檄间,坐是倥偬,略无少暇……

4

二十二岁,辛弃疾过的是刀头舔血的日子。然而,像他这么大的时候,苏东坡正在以进士身份等着中组部安排工作,陆游正在和唐婉谈恋爱,而福建人柳永则在赶考的路上擅自停了下来,沉溺于苏杭的温柔乡中不能自拔,并写了铺排恣肆的都市赞美诗《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这是柳永的中国梦,绝对国富民强,绝对和谐,绝对正能量,绝对能上新闻联播头条。然而没有这首词,辛弃疾和他的弟兄们或许还不至于那么辛苦。

1161年夏天,金国的狼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原因是完颜亮读完柳永的《望海潮》一词,惊叹于杭州之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黑云压城城欲摧,辛弃疾说服义军统帅耿京南归,并到杭州亲自联络。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不料变生肘腋,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弃疾大怒,跃马横刀,亲率五十铁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押解到临安正法,并统率上万人的部队南下归宋。真正是“壮岁旌旗拥万夫”。

蓦然回首,找个叫辛弃疾的人做兄弟

5

作为一员无敌战将,这是辛弃疾在南宋的惊艳亮相,也是他本人沙场上的谢幕演出。在这之后,他连视死如归的机会也没有了。

看看南宋的那些皇帝吧:宋高宗杀岳飞,向金纳贡称臣;宋孝宗割地赔款,把原本向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金为叔,宋为侄;宋光宗,即位两年患精神分裂症;宋宁宗,史书记载“不慧”,即弱智,继续割地赔款,再改两国为伯侄关系;宁宗本有八子,全部夭折。。。。

和他人生楷模霍去病所不同的是,终其一生,辛弃疾都要和这个窝囊废、精神病和弱智皇帝迭代而出的朝廷相爱相杀。在遍地蜡烛互相标榜的时代,灯泡的下场往往很惨。

辛弃疾后来做过湖南江西的地方官,依然厉兵秣马,经常挑灯看剑,而上头只作没看见。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甚至拍了一千遍,也没等来披挂上阵那一天。

就这样,一个潜在的岳飞在崭露头角之后,在大半生的时间里,被深深埋没。他内心的撕裂无以言表,感叹“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我疑心词的手稿抹掉了多处“他妈的”。

蓦然回首,找个叫辛弃疾的人做兄弟

再回过头来看《青玉案·元夕》这首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前头尽情渲染节日气氛,满城灯火,遍地笙歌,后程笔锋一转,灯火阑珊处那个人,如此与众不同。这场景,好象有那么一点眼熟。。。

《大话西游》电影的最后一幕,紫霞和夕阳武士在城头被围观,他俩说“那个人样子好怪”,“我也看到了,他好像一条狗”,当孙悟空架着棒子,背对着自己的爱人,别无选择地走远,谁知道他内心的悲怆和绝望。

蓦然回首,找个叫辛弃疾的人做兄弟

6

辛弃疾被后人称为“词中之龙”,正应了那句话:憋屈出诗人。可这不是他的初心啊,人家的理想是做一个“上马草军书,下马击狂胡”的民族英雄。

同是豪放派词人,如果苏轼、辛弃疾同年,并且生活在一个奋发有为的时代,他们在朝班上也一定是分列文武两厢,东坡是名士加名臣,稼轩是武将加武侠。

和陆游、刘过这些军迷和键盘侠不同,做英雄,辛弃疾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很过硬。他在当时号称“青兕”,可以想见其野蛮体魄。他有杀伐决断的韬略,也有战斗力爆表的神勇。自有诗人这个物种以来,“气吞万里如虎”这一条,能说到做到的,一人而已。

蓦然回首,找个叫辛弃疾的人做兄弟

7

在辛弃疾的六百多首词中,这个或许最能体现“词中之龙”的本色:

贺新郎·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一千年以前的人,我们没法知道他的音容笑貌,无法见证他的剑履山河,但通过这些词句,却能直达他的内心,这是诗歌的力量。

在辛弃疾的朋友圈里,最相友善的:陆游老大哥,南宋诗坛的盟主;朱熹,大学者、哲学家;陈亮(陈同父),才气雄毅的词人,没错,《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就是写给他的(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

不知道辛弃疾说的“知我者,二三子”,是不是这仨老伙计。其中,辛弃疾和朱熹的之间,被认为是“万人杰”与“百世师”的交情。

朱熹比辛弃疾大十岁,晚年被打成反动派,亲朋好友和门下弟子纷纷表示坚决清除流毒、划清界线。朱老师去世的时候,甚至到了“门生故旧无送葬者”的地步。然而辛弃疾不单来了,还带来了震动天下的祭文。

我想说的是,辛弃疾评价朱熹的话,放到他自己身上,更符合我的心理期待——“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那个倚危楼、看斜阳,“回首叫、云飞风起”的魁伟身影,依旧是当年的飞将军,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