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一輩親,兩輩淡,過了三輩不管飯”,說得對嗎?


農村俗語“一輩親,兩輩淡,過了三輩不管飯”,說得對嗎?從表面上來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輩關係非常親,隔一輩關係就淡了許多,到了第三輩,無非就是紅白喜事兒來往一下,甚至連飯都不會管,說的是到了三輩親情都非常非常淡了。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雖然說“一輩親,兩輩淡,過了三輩不管飯”,但是關係是靠處的,就是再親的親人,如果不經常走動的話,親情也會淡漠,也會形同陌路。就是過了三輩兒的親戚之間,如果走動頻繁,經常來往,經常在一起說話,辦事聊天兒,那麼關係也是非常親的,有的甚至比一輩還要親。

在咱們農村親姐妹,親兄弟之間互相不說話的也大有人在,不來往的也是不在少數。所以這句話,雖然有一點道理,但是有點誇大其詞。關係的好壞,不在是一輩還是兩輩還是三輩,還是有沒有血緣關係,主要是在,人們之間的一個相互走動,相互聯繫,能否相互幫襯!

綜上所述,農村俗語“一輩親,兩輩淡,過了三輩不管飯”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有點誇大其詞。親與不親,在於相互的走動,相互聯繫,有事兒能否互相幫襯,而不在於是一輩,兩輩還是三輩!


幽默梅花

回答:說的不對,為什麼?這句話的本意可能是沒錯,但是可能是誇大了一點,那具體是怎麼理解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1 字面理解

“一輩親,兩輩淡,過了三輩不管飯”這句農村俗語說的是,同一輩人之間的關係很近,親如兄弟,情同手足。隔一輩的親戚就是表親了,就有些淡化了,平時的交往不是很多,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有機會聚一下吃頓飯。而到了三輩、四輩的親戚,感情就更淡了,即便是過節有迎來送往,也就是寒暄一下,說一些客套話,甚至都不會管飯。

這個字面理解是這樣的,這不能說不對,但是光按字面理解是不對的。

2 深意理解

我想大家都把這句當成是陳述句,大家可以換個角度想想,這其實大部分意思是感嘆句,意思是,人們做的事情令人受到感悟,所以,很可能是說,沒想到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幫助了自己很多事情,俗話說:一個籬笆 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可能素不謀面的人都會幫忙,又何況親戚? 我們見過很多農村人都是三姑四姨,大舅媽小表妹的親戚一大堆。大家一起生活的很開心,雖然長時間的不在一起生活,但是親情依舊連著他們,有這麼能說連頓飯都不管?很多時候,農村人遇到困難都是相互幫忙渡過的,相互團結就是農村的本質。

3 體會

我們說農村人,在外要爭氣,在家要團結,農村做事往往很講究,守信用,我們關係肯會淡了,但是,我們身體流淌著同樣的血液,就該維持這親戚,打斷骨頭連著筋。


周嶺兄弟

農村俗語“一輩親,兩輩淡,過了三輩不管飯”,說得對嗎?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形成無非以下幾種:第一是以利益為形成的關係,第二是以血緣形成的關係,第三是以利益和血緣形成的混合關係。隨著家族的不斷龐大,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也會越來越淡,現在在農村“出了五服”的親戚能夠經常走動的已經很少了。“一輩親,二輩淡,過了三輩不管飯”,這句話意思非常簡單,親戚之間隔一輩聯繫會比較多,親戚之間隔兩輩就幾乎沒有聯繫了,過了三輩去了家裡連飯都不管。

現實生活中,也真的是如此,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越來越淡。在民間經常會聽到的一句俗語還有“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識”,可見這個社會是何等的殘酷,沒有利益做支撐,任何關係都難以維持住。

最好的維持關係的方法就是建立混合關係,這樣的聯繫會更持久一些,古代的和親聯姻不就如此,利用血緣關係去維護利益關係,不要去害怕談利益,如果連利益都不敢談,那這樣的關係估計也維持不了多久。


老胡侃三農


手機用戶50228049337

不對,關係和關係是需要維護的,再親的關係如果你天天不維護的話,也會慢慢的變淡,再不好的關係,你能夠經常的來往,甚至比親人都親,遠親不如近鄰有時候其實說的就是這麼理,中國社會本來就是一個禮尚往來的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