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有句老话“砍柴的不能跟放羊的混”?

村姑说村事

问题:农村有句老话“砍柴的不能跟放羊的混”!为什么?真的是这样吗?

农村的这句老话,字面意思很明显,一看就懂,不需要什么解释的。那为什么这样说呢?真的不能在一起混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明白这两种职业的不同之处。砍柴的人要找到有树木的山林,在那里才能砍到柴火。而放羊的人需要到水草鲜美的地方去放羊,在那里羊才能吃饱喝足。所以两个人所从事的不同职业,决定了他们不是一路人,不能走在一起。



再就是放羊的人,只要把羊赶到有水草的地方,羊儿就会自动去吃草了。他就会有时间和人聊天、游玩了,而且不会耽误羊的吃草,只要羊吃饱喝足了,他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但是砍柴的人不行,他要自己不停的砍,才能完成任务。他如果想要和放羊的人在一块儿聊天,势必会耽误了自己的砍柴工作,自己的任务就无法完成了。所以农村的老话才说,砍柴的不能跟放羊的混。



农民用这样的老话俗语,就是想告诉子孙后代,你是干什么的,就要和相同行当的人在一起,不要与其他行业的人混在一块,耽误了你的事。这句老话虽然浅显易懂,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放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来看,就不见得那么适合了。



图片来之网络。


卫农老头

题主你好,百花杂坛希望与你交流。真是佩服老祖宗的智慧,也感谢悟空问答。最近在悟空问答栏目经常出现农村俗语一类的问与答。百花杂坛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试想,如果有有心人将全部问与答归类结集,这真是农村俗语百科全书。

也佩服老祖宗的精明与智慧,很多具有哲理性的道理,如果让文人墨客来说,起码要洋洋洒洒几千万字。但是,老祖宗一句话几个字就说的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且具有警训效果。

如果要探讨“砍柴的不能跟放羊的混”高深的涵义,其实可以与孔子《论语·卫灵公》:一句名言“道不同,不相为谋.”媲美。“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后来又发展成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

砍柴的有柴道,放养的有羊道。樵夫之谋为柴草堆积如山,而放羊倌之谋则是羊群吃的膘肥体壮。

本坛主幼时,当过樵夫,打柴割草,样样俱全,也为生产队放过牛羊。也具有放牛娃羊倌的人生经历。

当樵夫之时,喜欢有干枯树木之处,当羊倌,喜欢水草丰美之地。

这是活动场所范围之不同。

砍柴,则需要不停挥舞柴刀,奋力劈砍,放养,可以散放,也可以将栓羊的绳子加长,让羊儿在有效的半径之内吃草。主人就可以在树荫下悠哉悠哉。


如果,樵夫与羊倌混在一起。到太阳落山之时,必然空空如也,而羊倌的羊群个个吃的肚儿滚圆滚圆。

这里不是说职业不同不能做朋友,而意在告诉人们,始终不能忘记自己是干什么的,不能东施效颦。

为避免歧义,再举一例:建筑师傅砌砖,需要不停劳作,而作家则可以闭目凝思。你说,这两人整日混在一起,会成就何事?


百花杂坛

我一初中同学,参加了最后的对越作战,也立了个三等功,退伍后,因农业粮,乡镇一级事都被前几期退伍的占做了,只分到村里做主任,村里很小,只有六十几户分散人家,上级比较照顾他的工作,想让他事业上有点起色,拔发了六百只山羊,还帮建了几个很好的羊圈。这些羊本来可分发到每户去养的,但这个村田很少,农民以造林为主,每年造一块林,上面就量得实地,给钱,但得把杉木林抚育成林。

都没象北方人养羊的习惯。每家分去的羊看看都一样(对羊不熟,看来看去样子都一样),放出后一天吃吃草,那羊乱窜位,全混上了,大家去赶回来又找这村主任重新分配。几天后把村主任忙晕了,将羊喷上油漆字,倒没什么混了。

春天一来,各家都去栽木苗了,那羊也乱窜了,前面人栽杉木苗,羊就后面吃杉木苗,那时羊还是不值钱,村民们都不要这些羊养了。上级只能全归我那同学养了。

部队里出来的人,又当过排长的,养起那些听不懂话的羊还真花了不少功夫,只能一心扑在上面了,家中事少管,砍柴造林那时也各分各家事,村务几乎没有了,慢慢个把月他终于发现羊中也有头领的,只要将头领训好,这六百只羊也很有次序,比较规范。每天就对那几只头领管好就是。

终于安下心来了,每天捧着一本小说,往那梯田头上的山口一坐,头羊不越过,别的羊根本不过,虽然说书中自有黄金物,长久看过就那几本(那时书少,没手机玩)也得与人分享才有兴奋。于是总叫停山上砍山造林同村人下来休息分享。别人是要用手作才能将荒林伐倒的,时有休息一会就去劳作了,时间一久,许多书里故事没能分享出处。他总感到浑身不自在了。卖来好烟,带上花生米,再来几瓶好酒。天天一闷,就叫上山上劳作的人下来休息,好烟,好酒招待,又分享故事。男人们都被他习惯了,做做一会就下去蹭吃谈天吹牛了,那一年村主任羊是养肥了,上级来收购,并还奖励了他。可怜的是那些村民们,家家都没能完成自己的造林任务。自然钱也就少了。

所以,砍柴的不能跟放羊的混还真有道理的。


老艾叶

砍柴人与放羊人的故事是一个经典的哲理性故事,在前两年的时候曾刷屏社交圈。最初的版本是这样的: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放羊的聊了一天,人家的羊吃饱了,你的柴还没有砍,你能跟人家一块混吗?

最初的版本里,砍柴的跟放羊的一块混似乎是吃亏的,因为羊可以自己吃草,放羊的一边玩一边就把自己的活就干了,而砍柴必须是亲力亲为的,想玩就没法干活了。所以砍柴的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就不能跟放羊的混在一起。

但是随着故事的传播,万能的网友们又演绎出了多个版本,将这个故事放在了更加开放的情景中去,给这个故事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有人说,砍柴的跟放羊的聊了一天,砍柴的虽没砍到柴,但学会了放羊。后来砍柴的也买了一批羊,他可以一边放羊一边砍柴了,日子过得比放羊的好多了。

还有人说,砍柴的跟放羊的聊了一天,知道了方圆几里详细地形,知道了哪里的木柴好砍,哪里的山路好走,给以后砍柴省下了很多时间。还有的说砍柴人和放羊人一起交换客户的,或一起合伙开烤全羊店的等等。在这些演绎的版本里,砍柴的跟放羊的在一块混,都有不同的收获。

砍柴的能不能跟放羊的一块混,是要辩证的看的。人是社交动物,跟不同领域的人交往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共享彼此的资源,从这个角度看砍柴的还是有必要跟放羊的一块交往的。但是无目的的交谈、混日子确是不可取的。

你还听过哪些版本?

大乡,民俗文化爱好者,带您领略不一样的乡土、乡村和乡情,欢迎大家点赞、评论

大乡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是东北总叨叨。

我国过去由于农村地区教育文化水平低下,大多数的农民都忙于生计没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

这些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群体对于一些生活常识和规律的掌握一般都来自先辈们对于生活当中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而形成的各种传说,各种老话。

农村有句老话砍柴的不能跟放羊的混讲的是如下的道理:







1、砍柴一般都在比较老的山林当中,选择干枯的或者生病的树枝进行砍断,收集在一起捆住带回去就是所说的柴。






在能砍柴的山林当中,由于树木的茂盛生长,树下受到阳光照射的机率非常有限,这样的光照强度根本不利于野草的生长。所以山林中只是稀疏的有一点草,根本不够羊群采食,而且羊群还会啃食树皮破坏树木。








所以放羊的人一般不会犯傻把羊往林子里面赶。如果砍柴的还想和放羊的混,就得离开山林去草长得茂盛的开阔地带,这样就砍不成柴了。所以说砍柴的不能和放羊的混。





2、放羊人只需把羊赶到草生长茂盛的地方,让羊群自己采食就可以,羊吃草的时候放羊人就可以自由活动,远远的看着羊群就行。









由于放羊人有了闲功夫,就能和砍柴的人谈天说地,从盘古开天地说起讲到三皇五帝……越讲越来劲,砍柴的也愿意听,俩人一个讲一个听,眼瞅天黑了,羊也吃饱了准备回家的时候。





砍柴的才想起来,自己是出来砍柴的,家里他二舅还等着砍回去的柴做饭呢。于是直拍大腿,说自己真是猪脑子,不听老话讲的砍柴的不能和放羊的混呀!





总叨叨

农村老话“砍柴的不能跟放羊的混”,放羊的工作是走走停停,边玩边乐就把工作做完了,而砍柴的必须要固定在一个地方,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呆在原地不动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

从原话层面来讲,是要告诫人们要坚守自己的工作范围。引申为在人际交往中要结交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朋友,如果超出范围之外的交往应酬就不要交往了。

比如一个普通的打工族有一个社会的比较有能力的朋友,人家平常吃吃喝喝就把买卖做成了,但是你却总是和人家混在一起,结果浪费了钱财不说,也耽误了自己的正事。

但是事物有两面性,如果砍柴的只是老老实实在那砍柴,可能是完成了工作,但是有可能是一辈子在砍柴,永远学不会放羊的本领。

现代社会是倡导技能多元化的时代,斜杠青年的流行,让人们更加努力获得了工作之外的其他技能。所以“砍柴的不能跟放羊的混”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发展,不仅要混,还要混到放羊的本领,才是最主要的。

“砍柴的不能跟放羊的混”真的有道理么?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响水大米

农村有句老话“砍柴的不能跟放羊的混”!为什么?真的是这样吗?

类似的老话多了,割草的不能跟锄地的混呢。更不用说砍柴的不能跟放羊的混了。

字面的意思很浅显,农民也没啥心机,只是说明一个道理:你是干啥的就在本职岗位做好了。你砍柴和放羊没啥交集,在你和放羊的聊天的时候,放羊的人还在创造价值,而你没有,人家的羊吃饱了,你的柴火可能没有砍呢。

很多人拿这句话来引申一个道理出来,那就是砍柴的陪不住放羊的。好好的一句农村老话被城里人玩坏了。农民真的没啥意思,说的只是功夫问题,城里人引申的却是鸡汤,没啥意思,很尴尬的。说什么这是无效的社交行为,晕了我,知不知道鸡汤有毒,喝多了会死人的吗?

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拿刀砍柴的人跟放羊的磨洋工,闲扯篇儿,哪里还有时间砍柴呢?老农的话也可以引申出来一个道理,但绝不是无效的社交的说法!咱们能够引申出来的道理就是农村人理财的道理。

农村人赚钱,有两种人。一种就是下苦力,在一种就是巧赚钱。我尊重和敬佩农村人的勤劳吃苦精神,勤劳能致富,但是用脑筋赚钱更值得提倡。致富光荣,包括用脑筋赚钱的。

道理说到这里已经很明显了,砍柴的代表着下苦力挣钱的一种农村人,放羊的代表着用脑筋赚钱的一种农村人。挣钱和赚钱,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万里。

羊吃草会长肉,会生小羊仔,都能卖钱。而砍柴也能卖钱,但是一天不砍柴就没钱了,养的羊却在天天长肉,而放羊人也不用下苦力砍柴,每天悠哉悠哉的拿着羊鞭出门赶羊就行了。

明白农村老话“砍柴的不能跟放羊的混”的意思了吗?你有不同的见解吗?其实还有很多说辞的,不妨大家都来评说一番。


农民妹子一枝花

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农村老话“砍柴的不能跟放羊的混”确实是这样的,这要从砍柴和放羊两个活动的本质说起,你砍柴,我放羊,从此各守一方。


小时候家里养过羊,那时候整天没什么事,就牵着几只羊去放。我会去水草丰美的地方,也会去小树林里放羊,因为水草丰美羊可以一边吃草,一边饮水,到了中午或者傍晚羊吃饱了也喝足了,回家我也就交差了。

砍柴却不同了,砍柴需要找那些干枯的树去砍。不能砍正在生长的大树或者小树,因为要保护环境爱护树林。最主要的是枯树方便用来烧火,正生长的树水分太大,也不便于托运。



从这两个活动看来,是不是砍柴的和放羊的属于一对矛盾体呢,所以就有了农村老话“砍柴的不能跟放羊的混”,这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中总结出的智慧,是真正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三农

说真的,这句话是我从朋友圈看到的,是从一个销售保险人的动态看到的,说的是一套一套的,不愧是卖保险的。

不过总感觉少了一些人情味,人与人之间就像只存在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好毒的鸡汤。你信吗?

这明显把人按照某种特质进行了分类。

砍柴的不能跟放羊的混,其实现实生活中,砍柴的不可能只砍柴,也会放羊,而放羊的也不是总放羊,在放羊的时候还给羊割草。哪里有那么绝对,尤其是在农村,砍柴和放羊是农村的一项很普通的劳动,比如,果农把羊拴在有草的地方,然后修剪果树,剪下来的树枝当柴烧。你说他是砍柴的还是放羊的。

当然,这句话有他一定的道理,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他的生活方式。但请不要忘记自己要干什么。相互合作同时各司其职,两者是分不开的!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你是砍柴的,但经常看到一个姑娘放羊,并且有了好感,你说你愿意和这位姑娘混吗?别说你不愿意


乡村小二哥

问题:农村有句老话“砍柴的不能跟放羊的混”!为什么?真的是这样吗?

农村老话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任何老话、俗语等都是对过往农村生活经验的一种总结和提炼,有的老话依然适合今天的农村生活,有的老话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需要被淘汰,今天和大家说的这句老话“砍柴的不能跟放羊的混”其实在今天也是适用的,为什么这么讲,还得从它的本质意义来说。

在农村,放过羊的朋友都应该能体会到,放养的时候,羊群并不是一直安静的在一片山坡上吃树叶的,而是边吃边走,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在东边山坡,等羊吃饱回家的时候又在南边山坡上下来了!因此,放羊是一个没有固定路线,而且到处跑的活。那么再来看看砍柴,在农村砍过柴的人都知道,砍柴的时候看好了一片树木,就在那里待着砍好了就收拾回家了!



如果砍柴你跟着放羊的混,那么你砍的柴东一根西一根,到了饭点,放羊的羊已赶回家了,而你的柴还不知道在山坡上那里呢?就没有完成任务,回家咋交差呢!其实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和不同道人一起干事,容易耽搁自己的事,也有小蝌蚪不要跟着鱼混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