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孔孟之道”是害人的?

逛逛微文化

小新覺得古人的智慧和思想,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下產生的,孔子和孟子既然能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留下絢爛的一筆,說明大多數人還是認可他們的思想主張的,只不過其中有一些思想在現在看來就有點“害群之馬”的意思了。

小新記憶深刻的就是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孔子看到,只有做到等級制度的森嚴,社會和國家才能更加穩定和諧地發展。如果把這句話放到當代社會來,一定會被詬病,現在社會的女性地位越來越高,人人講究平等,等級制度這些落後的古代思想早已經不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但是我們能說孔子這種思想就是害人的嗎?其實不然,在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割據,強有力的等級制度能更好地統治國家。其實在現代的社會中,我們偶爾也能看到這種等級制度的影子,只不過人們很少去聯想到是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影響罷了。

其實就孔孟本身的出發點來說,主張的思想還是想要引導人們、國家和社會積極向上的,只不過我們在理解廣義的孔孟思想和狹義的孔孟思想的時候,應該要把人物和思想放到特定的年代中去分析和解釋,難道大家不覺得在幾千年前的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就已經跟超前了嗎?我們也不能要求在封建等級制度森嚴的古代,去要求孔孟提出“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的思想不是?


新氧生活

孔孟之道的真正價值,只有在歷史的情景中進行對比才能發現,抽象的說一個思想或理論的好壞是沒有意義的,也說不清楚。唐代中國文化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禪宗興起了,禪宗強調個人體悟,教導人們體會佛理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因此它的另一個特點是“簡易自由、生動活潑”(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這實際上是大眾文化興起的標誌,禪宗最初興起於民間,禪師最初產生於一批依賴遊民階層的遊僧階層中,帶有強烈的大眾文化的反智主義色彩,“不立文字”從根本上消解“知識”的意義,禪宗使大眾文化類型上升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內容,禪宗在唐宋之際得到大量士大夫(知識精英)的喜愛,談禪成為士大夫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禪宗不但征服了佛教,也使大眾文化征服了精英文化。禪宗強調佛性即人性,平常心是道,這是佛教的速成法,崇拜的是聰明,輕視邏輯論證,講心不講理。而佛教本來講求思辨、修證,證道之路,千難萬難,人生難得,聞法難得,持戒難得……,所以勇猛精進且不可得,因此道才難能可貴。一旦行住坐臥都成了道,道就唾手可得了,誰還在乎道的可貴。偷懶取巧是中國文化(大眾文化)的大害,壞就壞在自作聰明上。禪宗消解了知識的神聖性,瓦解了理論的深刻性,長此下去必然造成中國文化的整體平庸。禪宗崇尚自由,推崇自然而然、行雲流水的狀態,這種自由強調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是任性。這種“自由”崇尚不守規則,越自由就越不守規矩,大家都來搞這種自由,結果就是不得自由,因為沒有規則的自由,就是亂來,這種情況下,做任合事情都必須去鬥智鬥力,必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這個時候,孔孟之道被程朱理學重起拾了起來,收拾中國的人心,孔子講“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才是真正的自由,理學的價值在於樹立起一個絕對的規則——“理”,通過理給大家定了個規矩,使人人不敢亂來,確立起一個有秩序的自在狀態,這才使人人都可以享受到“自由”,對自由的追求才有意義,否則追求自由就成了追求權力、追求金錢了。理學達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精英文化)的最高成就,在觀念系統上它思考精密,氣象宏大,從理論上說,具有兩個特點:結構完整,思辨深刻,克服了中國文化中簡單粗暴的東西。

理學一反禪宗的反智主義傾向,樹立起儒學的知識主義取向,強調“理”的獲得,有學習的過程,提倡“格物致知”、“窮理盡性”,這樣才能掌握到至高無上的“理”,這樣建構起一個上至天地宇宙萬物,中至國家社會生活,下至個人生活的龐大的哲學體系,給中國文化建立起了知識的神聖性和理論的深刻性,這一過程就是精英文化對大眾文化的吸收和提升的過程。無極生太極,太極動,產生陰陽,陰陽結合五行,生成萬物。建立起了儒家的宇宙論,規模一下就大了,以前是隻論人事,現在是有比人間更大的宇宙萬物的規模。這裡面既有道教的,也有佛教的東西,是一個綜合。人是在這個宇宙生成過程中產生,但人得天地萬物精華之所在,這就是人之性,就是道德(仁),稱為人極,從太極發展出人極,太極、無極、人極同源,因此道德就具有根本性,這樣道德高尚的聖人就是可學的了。為什麼麼呢?因為天心人心相通,人心決定人性,人性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性。所以理學家講“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天地之理。”朱熹講“合天地萬物而言,只是一個理,及在人,則又各自有一個理。”又說“萬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則其理之用不一。”理變非常重要,獲得理有什麼方法呢?理學家對理的獲取採取了“知識主義”的路線,這是對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突破,“窮理盡性”,強調的是把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對知識的追求統一起來,明理,也就是知識的追求成為道德實踐的前提,把對知識的重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對中國傳統的心性論的一個突破,可以說具有改造中華文化的重大功能。但這努力可以說在理論上非常成功,而在實踐上並不成功,理學越到後來卻越受到各種的批評,到了現代,更成了反動的象徵了。人人都說“以理殺人,存天理滅人慾”,跟著也連累了孔孟之道成了害人的東西。這恰恰說明了有些人非常害怕“孔孟之道”,他們在怕什麼?這也恰恰說明了孔孟之道的真正價值所在。


只愛潘多拉

首先要告訴那些說“孔孟誤國”的人,腦子是個好東西,同樣一句“至之死地而後生”,韓信帶著一批新兵蛋子打勝仗,馬謖卻連自己的腦袋都保不住,同樣是馬列主義,毛主席能把紅軍從幾千人發展到十幾萬,王明卻能把十幾萬紅軍搞成幾千人。

說孔孟是奴性教育,教人服從的,我想既使是法家,對犯上作亂的,恐怕誅殺的更厲害!相反,孔子說“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孟子說“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若仇讎”,更是賦予百姓反抗暴政的合法性“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這種思想,西方直到法國大革命時期才出現!

說孔孟之道讓人懦弱羊性的,事實上儒家儒家強調血親復仇,漢唐兩代都有為父報仇被傳頌的事!《周禮》“凡報仇讎者,書與士,殺之無罪”,《禮記》“父仇弗與共天,兄弟之仇不反兵”,《論語》“以德報德,以直報怨”,甚至漢唐兩代政府要收繳百姓兵器,儒家大臣都是極力反對,認為百姓有持有兵器你權力!

說到儒家重文輕武,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能文能武,漢唐兩代的文人都講究上馬殺敵,下馬文章,“國之大事,唯戎與祀”,“戰陣無勇,非孝也”!

說儒家固步自封,事實上中國在明代之前從來沒排斥過外來文化,甚至清代的洋務運動都是一批儒臣在搞!

說儒家只會誇誇其談的,事實上孔子自己白手起家,當到魯國司寇,自己的弟子子貢不比戰國的任何一個縱橫家差,子夏是魏國的帝王師,李悝吳起李斯韓非子都曾師從儒家!

說孔子是官迷的,事實上孔子是自己辭去魯國大司寇的職位!有哪個官迷會自己主動辭職呢!

說儒家要人治不要法治,更是笑話,孔子自己就是個司法官,對制刑法的管仲和子產也是極為尊重,“政寬濟之以猛,政猛濟之以寬”,很贊成維護法律的權威,他只是說對民眾的教育應該要重於刑罰,西方人也說“多建一所學校,就少建一所監獄”!

還有很多,總得來講儒家是被人故意抹黑的,至於是被誰抹黑的,總之腦子是個好東西


神州何日又東風

孔孟之道講的是仁義,實際上求的是利益。《二十四孝》血淋淋,不可效仿。尤其是郭巨埋兒,為了讓老母親有肉吃,郭巨決定把兒子活埋。這是深受孔孟之道所害的非人道行為。為的是什麼呢?朱元璋看的很清楚,為的是“驚世駭俗,希求旌表,規避徭役”,做這些事,就是為了當個“網紅”而驚天下,從而達到受到“宣傳部”的表彰,以後不再納稅服役的效果。所以魯迅說孔孟之道是“吃人的禮教”,新文化運動要打倒“孔家店”。

其二、董仲舒的“獨尊儒術”,尊的是什麼?尊的是君權神授。樹立的森嚴的等級制度。這是一套強調整體利益大於個人利益,尊貴者利益大於低賤者利益的制度。強調遵從等級制度,易使英雄氣性、血性消失,人人變成跪爬的奴才,和珅再有錢,成為富可敵國的貪官,滿嘴裡也是奴才和珅。滿國都是奴才,八旗子弟演化成紈絝子弟,不被八國聯軍打敗才怪。

其三、孔孟之道很虛偽。建國後出土的《竹書紀年》表明堯舜禹禪讓是假的,古時候的人並不比現在的人更有道德。禪讓的歷史都是假的,就別提儒學倡導的其他偽道德了。士大夫們分明是喜歡錢的,卻總是不肯承認;明明是喜歡美女的,卻道貌岸然。虛偽的道指導社會實踐,造成人人說假話,不誠信。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春秋史社

這個問題上,孟子是被冤枉的,因為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主張有巨大的差異。下面我們來看看孟子的思想和主張,把他們粗暴的捆綁在一起看待,孟子是不是有點冤枉的死不瞑目了?


二,用人唯賢。孟子說:“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孟子不以己悲,不以己喜,而認為得到可以治理天下的人才,才是仁;“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孟子希望統治者能夠真正尊重賢人,使用有真正能力的人,把有才能的人放在主要崗位,人盡其才;“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明其政刑。”。大家好好看看,孟子要求有才能者上,沒有才能者不能佔著茅坑不拉屎!而孔子只是一味地主張“為尊者諱”。一味地維護地位更高那一部分人利益,讓人們逆來順受,帝王的封建統治得以天長地久,以此阿諛奉承,希望自己的主張得到採用。


三,超級早的提出了尊重社會大眾。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孔子看見這樣的話,肯定會大驚失色,手足失措了!他們都生活在封建社會,不自然的都有濃厚的封建思想。但是孟子在那個時候就提出讓老百姓有尊嚴的活著,實在是難能可貴了。


四,殺無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主張對暴君汙吏進行嚴正的處罰。有一個成語叫弔民伐罪,意思是慰問受苦的人民,討伐有罪的統治者。這個成語出自於《孟子·滕文公下》裡面:“誅其罪,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孟子主張誅殺、剷除無道的昏君,安撫深受其害的人民,救民於水火之中,老百姓就會高高興興的(擁戴)。吊的意思就是憑弔、慰問的意思,這裡是安撫的意思。孟子還說:“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孟子說: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於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下的不仁者處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大眾,貽害一方。孔子敢提出這樣大逆不道的主張嗎?把孔子和孟子捆綁在一起實屬抬高的某人。某女講師也是靠解讀孔子才大紅大紫的。


五,體恤民情。“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孟子主張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雜草。有這種體恤民情的好人,我們捨得胡亂啃他嗎?“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孟子再次主張減輕稅收,讓老百姓過上富足的生活。女講師,你怎麼不解讀孟子?

大家現在知道為什麼沒有人解讀孟子了吧?大家清楚誰在靠解讀孔子而中飽私囊的了吧?大家知道誰在用仁義道德害人了吧?大家知道魯迅的偉大了吧?大家知道女講師在字正腔圓的說什麼了吧?


哥不猜想

我首先旗幟鮮明地表達我的觀點,孔孟之道絕不是害人的,相反,孔孟之道是大大有益於我們的人生,大大有益於我們的社會發展的。中國文化歷來以儒家思想為主流文化,而儒家思想其實就是孔孟之道。中國文化的發展源遠流長,從來沒有中斷過,雖然中國曾經長期落後捱打,但是君不見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往日的中國,今天的中國正在無限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個民族的發展的核心動力是文化,一個民族自立自強的核心競爭力還是文化,事實證明,中華民族的發展正是依靠孔孟之道中的很多優秀的因子,蓽露藍蔞發憤圖強,才走到今天的強盛。所以,忘記歷史就是背叛。

事情要辯證地看。當時提出孔孟之道是害人之道的時代背景是五四運動的文化啟蒙時期,當時提出來向西方學習,所謂的德先生和賽先生,既然要全盤接受西方的民主和科學的理念,勢必要對中國文化中的傳統的儒家文化來一次大掃除,所以,當時的一些學者就提出孔孟之道是害人的,魯迅也提出孔孟之道是吃人的禮教。這是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決定的。

今天,那些還喊著孔孟之道是害人的人,我相信,他是沒有好好讀讀論語和孟子嗎,沒有真正走進先秦儒家的世界,沒有真正理解孔子和孟子平治天下的擔當和建設小康社會、大同世界的偉大夢想,不認真讀書,不認真思考,就人云亦云,不亦悲乎!

下面,我簡單說說孔孟之道也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優秀文化傳統。

1.儒家文化是一種溫情脈脈的愛人的文化。儒家思想在倫理上要求人們愛人,在社會上提倡仁者愛人。在國家的治理原則上要求以民為本推行仁政。這是一種善政和善治,怎麼是害人呢?

2.儒家文化也就是孔孟之道特別要求人們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孔子要求人們向聖賢學習,做不了聖賢要做君子,孟子也提倡大丈夫人格。這怎麼說是害人?

3.儒家文化也就是孔孟之道提倡家國同體,我們要愛家、愛國、愛天下,強調集體主義和愛國精神,提倡義利之辨,強調無私奉獻。這怎麼能說是害人?

儒家文化的優秀傳統還有很多,鑑於時間的關係,不再贅述。總之,忘記了自己的文化,我們就是大海上的小船,也許你一時間可以看到美景,但是必將被風浪淹沒!


好玩的國學

為什麼許多人認為"孔孟之道"是害人的?我以為是因許多人智商差。我們且不說孔孟所處的社會背景對人思想的影響,單就一個人來說有其長必有其短世無完人。人的思想就如中草藥可以治病但也存在副作用,問題關鍵在於如何應用。正:是出於此因才要求人們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毛主席的處理方式是:好的吸取壞的當反面教材。

由於中國人普遍缺乏獨立自主性因此上產生出人云亦云與隨波逐流之舉,他們反對刨根問底使中國喪失了發明創造力。他們樂於虛偽從而形成了好面子之德。他們愛好偽裝聰明因此聽不進不同的見解。他們擅長看事物表象因而創造出豐富的語言文化。中國人的優點形成了民族的輝煌而缺點造就出《醜隨的中國人》。

就孔孟之道而言依守其規。他所倡導的忠君愛國是統治階級的最愛,因此上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敬他。由於統治階級為了充分發揮有利於他們的一面,不僅選取孔孟有利於他們的言語並卑鄙斷章取意拆用,從而毀壞了真實的孔孟思想。

例如孔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的原意是人有其長必有其短,別人的長處值得自己學習。這種無意育人而育了人的行為被育人者知之後便自稱為師。正是這種思想造就出中國民眾的好面子性以及阿Q性。

再者,由於中國古人對事物採用表象描述性即照片性後人不知而濫用其意。例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原意是對事物發展的一種描繪,事實上一個整體在自然變化中除了分就是合但蠢才卻將其用於國家領土之上。再如歌女不知亡國恨的詩作者被稱愛國詩人。事實上歌女與國家有何干?誰當統治者自己都是賣唱者而詩人只是對現象與以描繪而已。

我最後要說的是,不是孔孟之道錯而是自己錯,孔孟之道是草藥就看你是怎麼用,拿來主義會害人。如果要問歷史過全因穩固統治政權愚民化。


天地使者4

說孔子之道害人是冤枉的!說孟子之道誤國則有失公允!但是儒家確實害人不淺!在孔子時期,各個學派都沒有成型,孔子只是開創了一個私塾教書而已,然後孔學的宗旨只有一個,入仕。也就是說,孔子只是教給弟子們出門當官的本事,師傅領進門,修行則靠個人了!然後,他的弟子越傳越多,分別創立學派。而孟子一門則創立了儒學,荀子一門則創立法家,還有其他縱橫家,墨家等等。說孔學是百家學派之首一點都不為過!但是到了孟子這邊則開始有了與法家的分歧。孟子主張王道,即,寄希望於賢君明主,集王權於一身,行使王道,太平大治。荀子則主張法治,提出通過立法的方式對百姓有個既定俗成的約束。孟子的學術作品偏重於理論在戰國沒有用武之地,法家學術則因為商鞅的出現,把法家推向巔峰。後來,法家統一了天下。但秦國不久便分解了。劉邦繼位後推崇黃老學說,但是卻也不反對各種學術思想。直到漢武帝時期,因為反擊匈奴引得國內抨擊不斷,各個學派紛紛發表意見,或反對或支持(大部分是反對)這時候,董仲舒就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為儒家聽話,主張王道,君王獨裁)這話漢武帝十分愛聽!所以,儒家能夠登上政治舞臺跟孔子沒多大關係,跟孟子也沒有很大關係。僅是因為聽話,皇帝喜歡!但是儒家在中國封建統治中確實扮演了一個幫兇的角色,不斷宣揚封建王權的無上統治,還打壓其他學術的發展,造成中國文化思想在數千年裡止步不前!


優己

凡事都有兩面,有好的一面,有壞的一面,隨著時代的發展還會變化,也就是以前利大於弊,現在會弊大於利,孔孟之道近現代就是這樣弊大利。



孔孟之道本來就是站在統治者立場出世的,所以被各代統治者大加利用,甚至扭曲後大肆宣傳,目的就是讓民眾奴性十足,毫不知反抗,雖然取得短暫穩定,但造成中華民族變得毫無血性,造成統治者殘暴,最終造成民眾生活苦難,最後民眾揭竿起義,國家一次次陷入劫難。隨著全球互通,這種災難更加深重,兩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日本侵略究其根源就是統治者殘暴,導致民眾苦難,民眾造反,各實力派爭權開始,外族趁虛而入。 皇權至少,必將導致皇帝為所欲為,不顧民眾疾苦,遲早發生農民起義,因為殘政嘛,沒飯吃餓得難受必須造反,這下好了,實力派見機而動奪權開始,全國陷入一片大亂,好不容易一統還是皇權至上,災難又一次發生,週而復始,所以說以前朝代三兩百年就會大亂改朝換代。這就是所謂的忠造的,所以不要愚忠該忠於國家忠於人民。而不是忠於李姓趙姓或某一個人。 孝,雖說能穩定社會,但我們看到忠孝不能兩全,為了忠不要孝,可以看出要孝的目的也是為了家天下,皇權至上。發展到現在巳嚴重影響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仁義禮智信,我認為是可以的,但隨著社會發展該變通,簡化,原則是平等,互敬,互愛,守信,互尊等!

凡事都有利弊,我們要選利大於弊而不選弊大於利的,對於傳統吸其精華,棄其糟粕!

轎伕含笑

據說,記錄孔子話的《論語》是他的弟子整理出來,統共也就兩萬來字,比現在有些官員的講話短,這麼短的《論語》一用就是幾千年,“子曰詩云”了幾千年,更懸乎的是有人鼓吹“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孔子又是不幸的,被後人熱捧的《論語》中話的只是掛在後人的嘴上說說而已,要麼成了“要求別人不要求自己”的“道德規範”,如“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歷史上的為政者有幾個“正”的,因為不正就有了週而復始的“揭竿而起”帶來了的”“改朝換代”。又有幾個人在踐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給統治者提出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有幾個皇帝、大臣在“修己”,不讓你“提包包”“端茶杯”就是“身體力行”的了。我認識這樣一個人,他幾乎能把《論語》背下來,平時說話開口“孔子說”,閉口“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誰要是“反對孔子”他和你急,似乎孔子就是他親爹,然而“滿口仁義道德”中,只要能占上公家的便宜他一分一毛都佔,甚至連公家的幾張白紙都不放過。 “滿口仁義道德”中,哪怕拿出一分一毛為別人他都一毛不拔,掛在嘴上的不見得是落在行為上的。

孔子是幸運的,幾千年後還有那麼多人追捧,儘管被“批”了一陣子,“砸”了一陣子,“批”完、“砸玩”任然“春風吹又生”。

孔子是不幸的,他的構想類似柏拉圖式的理想和孟子的“理想王國”。他的話“句句在理”,可惜只掛在嘴上。倒是“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東西深刻地刻進了有些人的骨髓,他們在義無反顧地“退一步”“忍一時”,哪怕是敵人和列強。孔孟之道也需要批判和繼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