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是回鍋肉?整整一代人的心酸和奮鬥!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們這一代》,我想在場的這麼多朋友,肯定一眼就能看得出來,我是一個九零後。做人還是要誠實點,我是一個有著九零後活力,八零後思維,六零後成熟度的七零後,七零後很讓人驚詫嗎?


我看出來了,你們都比我年輕。那我問問你們:

‘’八零後的標籤是什麼?“

“拼搏努力。“

”沒錯,八零後如果不拼搏不努力,他們一個人,就養活不了六個老人,辛苦的八零後。”

九零後的標籤是什麼?

“吐糟,加班,長得帥,叛逆。九零後是一邊吐槽一邊加班,現在也很辛苦。”

“那麼六零後呢?”

“領導“

“六零後現在是領導,我們為六零後的前輩鼓掌,謝謝大家的掌聲。”

“七零後呢?”

“......”

我們七零後連標籤都不配有嗎?好吧,剛才的三秒鐘寂靜,其實我認為也是個正確的答案,沉默。沉默是七零後的標籤,我們七零後是沉默的一代。我們從小就被父母教育:言多必失,所以要謹言慎行。能不說就不說,能說也不說,打死你我也不說。我們沉默久了成了習慣,當博客和微博興起的時候,我們發現大家都在說,那我們七零後也說一說吧,但是話都被你們80後和90後說了,70後變得無話可說。

今天我特別感謝能夠站在這,《我是演說家》的舞臺,一個熟悉又親切的舞臺。因為此時此刻,我可以代表我們七零後,好好的說一說。

先從童年說起,我們七零後的童年,是整齊劃一的童年。七零後相對八零後九零後,更別說零零後,條件比較匱乏,小的時候沒什麼玩具,我小時候家裡最寶貴的,最值錢的,就是一個十四寸的黑白電視機,但是它是我瞭解世界的窗口,有一天這個電視機裡,突然播出了一期節目,是中央電視臺的一期叫《潮——來自臺灣的歌聲》,這樣一期節目,介紹的是音樂。我看了那期節目激動壞了。天吶!這個人叫羅大佑,這個人叫齊秦,這個是小虎隊,小虎隊唱的歌真好聽啊,我從來沒聽過這麼好聽的歌曲。

這個時候,我英明神武的爸爸,拿出了我們家第二值錢的一個寶貝,四喇叭的錄音機,放在了電視前,摁下了錄音鍵,把電視裡面播出的一部分錄到了那盤卡帶上面。那是我人生中擁有的第一盤流行音樂卡帶,我一遍又一遍地聽,聽得都快聽壞了。而且從那以後,在一段時間裡面,我成了我們學校最受歡迎的小朋友。如果跟我的關係不好,或者長的不好看的同學,我根本就不借給他,它就是我的寶貝。這就是我們七零後童年的寶貝。那個時候雖然物質很匱乏,但是我們七零後心裡都知道,珍惜這兩個字怎麼寫。

70後是回鍋肉?整整一代人的心酸和奮鬥!

後來我們上了中學,七零後的中學時代,是追求進步的時代。我們也喜歡瓊瑤,喜歡金庸,喜歡香港電影,喜歡小虎隊。但是我們更喜歡的,是國際大專辯論賽的辯手,復旦大學四辯蔣昌建同學那慷慨激昂的總結陳詞到現在還回響在我耳邊,他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是我要用它去尋找光明”。

度過了童年,度過了中學,就要上大學要工作了,我不得不說,七零後是充滿艱辛的。我們是沉默且飽受挫折的一代。我們上小學時上大學不要錢;等我們交了費上了大學,小學不要錢了;我們不能掙錢的時候,房子是靠分的;等我們能掙錢了,房子要靠買;我們不會炒股的時候,中國股市裡傻子都能掙錢,等我們殺進股市一看,自己成了傻子;我們沒有畢業的時候,工作國家還能分配,等我們將近畢業了,工作要自己找。中國改革開放,不斷進步的重大轉折點,全讓我們七零後趕上了。

剛才我說了這麼多,我最想表達的是:我們七零後是沉默且永不服輸的一代。工作不包分配了,那我們就自己找。我們開始漂泊在各大城市裡面。朋友們,“北漂”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就是說的我們七零後。我記得我大學畢業一年多,還和六個大學同學住在一北京的半地下室裡面,地下室很多年輕朋友都住過。它的特點是:冬不暖,夏很潮。半夜如果你渴了,你不用起床去倒水,你只要伸出舌頭,舔一舔牆,夏天的時候,牆上永遠掛著反潮的水珠,解渴。

我的一個大學同學畢業以後留在北京,當了房地產銷售。他是個男的,他沒什麼專業知識,長的也不行,所以他基本沒什麼業績,賣不出去。他能連續半年吃方便麵。終於有一天他受不了了,把行囊打包整理好,衝著我們怒吼了一句:“老子不幹了,我要回家”。

但他走的頭一天晚上,我們一幫人,住地下室的,請他吃大排檔,給他送行,他一句話都不說,悶頭使勁地吃肉。這個時候,旁邊露天的卡拉OK,放了一首歌,是黑豹的《無地自容》,這哥們兒一聽,眼淚就流了下來,但是他還是什麼都沒說。他沉默,他邊哭邊吃,邊哭邊喝。第二天一早,我們睡醒了,他把已經打包好了行李全部都拆散了,站在我們面前,又怒吼了一句:“老子不走了,我就不信這個邪”。

算起來十多年,將近二十年過去,他買房買車娶妻生子,把根牢牢的紮在了北京這座城市。作為一個成功的七零後,他每次聽到《無地自容》這首歌的時候,依然會淚流滿面。

就是這首歌,人潮人海中七零後很沉默,因為我們揹負的很多;人潮人海中七零後很沉默,但是我們沒有忘記前進的步伐。這是我給大家描述的,我們七零後和童年、中學和大學,以及工作。

肯定有人說:你們七零後老了,所以才會這麼懷舊。我最煩聽到這句話,你才老了呢!我們沒有老,我們只是年輕的不很明顯而已。我們肯定不是老臘肉,立群老師是,但是我們肯定也不是小鮮肉,我們七零後是回鍋肉,外焦裡嫩,下飯管飽。

我不認為七零後身上沒有標籤,雖然好像不那麼明顯。但是我們身上有很多閃光點,美國有一個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這本書的作者,他叫托馬斯弗裡德曼。他在一篇文章中寫到:中國為什麼現在正在趕上並超越美國,原因不僅僅是中國有貨幣和勞動力,是因為中國和美國一樣,有自由市場、有教育、有投資、有技術。

但是最重要的不是這些,最重要的是中國在崛起的當中,有一批七零年代出生的人,也就是七零後。這批人在他眼中,堪比美國二戰之後最偉大的一批美國人,因為他們身上有共同的閃光點,那就是比別人更努力的工作,對孩子擁有最高的期望,推遲享受,投資未來。

我認為這就是我們七零後身上最閃光的標籤:努力工作,重視家庭,推遲享受,投資未來。

現在這個時代,是一個洶湧澎湃的大時代。五零後六零後在指點江山;九零後零零後在快樂喧鬧;而我們七零後,我們在追尋著前輩的步伐,同時拉緊後輩的纖繩,繩子勒的肩膀很疼,但我們不會放手。

沒錯,我們四十歲了。四十不惑,七零後很累,對待工作我們不再敢挑三揀四,因為我們知道,腳踏實地是什麼;

四十不惑,七零後很摳,對待金錢我們不再敢透支消費,因為我們知道有備無患是什麼;

四十不惑,七零後很緊迫,對待時間我們不再敢隨意揮霍,因為我們知道被時代淘汰會是什麼;

四十不惑,七零後很淡然,面對紛爭,我們不再輕易動怒。但是如果國家、民族、榮譽、領土遭受挑戰的時候,我們七零後一樣會義無反顧,挺身而出,因為我們知道愛國是什麼!這就是我們七零後。

七零後是遼寧艦上平均年齡三十九歲的軍中脊樑;七零後,是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文化走出去的堅實臂膀;七零後,是中國航天科技佔據百分之八十的中堅力量!這也是我們七零後,。

今天我在這裡,並不是想召開一個七零後表彰大會。那顯得太嬌情,我清醒的知道,我們這一代,跟我們更加遭受苦難,更強調共性的上一代相比,跟我們生活條件更優越,更強調個性的下一代相比,我們七零後沒有那麼多特殊之處。但是我想說,在我們這個民族,在用一兩百年為計量單位來衡量和描繪和追逐,我們的夢想的時候,我們全中國的人,其實是一代人。我們是幸運的一代人,因為我們能夠生存在這個民族復興的偉大的時代。

我們要感激這個偉大的時代,我也要感謝這個絢爛的舞臺,我鍾愛的舞臺。此時此刻我們不再沉默;此時此刻我們傲立潮頭;此時此刻我們意氣風發,我們七零後,依然是國之青年!我們依然可以大聲的對世界說:未來正為我們而來!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