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最成功的營救——卡巴那圖大營救

1942年4月9日78000名美國和菲律賓士兵向日本投降。其中近半數美軍戰俘被日軍虐待致死。


二戰時最成功的營救——卡巴那圖大營救

1944年12月14日,就在美軍準備進攻呂宋的時候,日軍在巴拉望處死了150名美軍戰俘。戰俘們被趕進防空洞,日軍將出口封死並向洞中澆汽油,再將戰俘活活燒死。

1944年12月16日,麥克阿瑟的部隊在呂宋登陸並迅速向首都馬尼拉推進。在此期間美國陸軍第六集團軍司令沃爾特·克魯格中將從呂宋的美國陸軍遠東軍游擊隊少校羅伯特·拉帕姆處得知,在卡巴那圖有關押美軍戰俘的戰俘營。這些戰俘絕大部分就是在巴丹向日軍投降的美軍,被關押已有三年之久。

1945年1月26日隨著第六集團軍逼近卡巴那圖,克魯格愈加關心戰俘營內的狀況。他與其情報官霍頓·懷特上校召來第六集團軍的特種偵查部隊——阿拉莫尖兵做簡報。第二天克魯格中將命令亨利·穆西中校及其第6遊騎兵營執行營救卡巴那圖戰俘的任務。

1月27日晚由威廉姆·內爾斯特及托馬斯·羅德斯維爾中尉帶領的兩隊阿拉莫尖兵滲透到敵後對戰俘營進行偵查。第二天早上偵查隊在距戰俘營以北3公里的普拉迪諾村遇到了一隊菲律賓游擊隊。下午早時127名遊騎兵士兵由羅伯特·普林斯上尉帶領穿過日軍在奎姆巴(附近的防線。

第二天在距戰俘營以北8公里的巴琳卡琳村部隊與胡安·帕加塔上尉的游擊隊匯合。胡安·帕加塔上尉對當地地形及日軍活動情況很瞭解。胡安·帕加塔上尉反對穆西當晚便發動進攻的計劃,認為那無異於自殺。穆西中校重新參考了帕加塔和阿拉莫尖兵的情報,決定將營救行動推遲24小時,並將遊騎兵撤退至普拉迪諾村1月30日11:30,阿拉莫尖兵中尉內爾斯特與一名士兵化裝成當地村民,以便利用戰俘營附近高地上的一間房屋對戰俘營進行偵查。他們完成了一份詳盡的偵查報告,內容包括戰俘營的基本形制和最佳進攻路線。之後由另三名尖兵隊員將其送交穆西中校。
二戰時最成功的營救——卡巴那圖大營救

游擊隊員分別由胡安·帕加塔和埃東多·詹森上尉帶領控制戰俘營周圍的道路。遊騎兵也被分為各組,由普林斯上尉帶領C連,負責進攻戰俘營主部,並護送戰俘撤離;F連的30名士兵由約翰·墨菲中尉帶領,負責發起作戰信號,並向多處日軍防點攻擊。普林斯斷定戰鬥將在30分鐘內結束。一個難題擺在營救部隊面前,遊騎兵們必須匍匐穿過一大片開闊地而不能被日軍發現。穆西中校接受了帕加塔的建議,要求美國陸軍航空部隊在夜間遊騎兵行動時讓P-61黑寡婦戰機在空中盤旋以吸引日軍注意力。事後證明這相當有效。

在戰鬥開始前的45分鐘,P-61飛行員肯尼斯·R·施雷伯上尉在戰俘營上空450米關閉左側發動機,又重新發動製造成發動機回火以發出巨大聲響。他重複該動作兩次掉到離地60米高度,假裝飛機受損。之後它將飛機駛向一座小山並隱藏到山後貼地30米飛行。日軍以為飛機墜毀,都注意觀察小山方向等待飛機爆炸後的火球出現。這就為遊騎兵的行動提供了有效的掩護。

穆西批准普林斯的計劃兩小時後,遊騎兵從普拉迪諾村出發。部隊的秘密潛行進行的很順利,因為帕加塔的游擊隊已經通知沿線居民不要外出並扣留外來的客人直至營救行動結束,同時還讓村民們把雞關進雞窩,把狗拴進狗舍並帶上嘴套,以免這些動物們在穆西的隊伍經過的時候吠叫而引發日軍警覺。住在臨近目標區域的村民們被告知為安全起見最好離開住所去安全區域但要保持隱秘以免驚動日軍。同時P-61於18:00起飛,由肯尼斯·R·施雷伯上尉及邦尼·B·拉克斯中尉駕駛,以分散日軍注意力。其他由普林斯帶領向戰俘營大門靠攏。19:40戰鬥打響。大門前的遊騎兵用火力壓制住日軍守衛兵營,同時戰俘營後面的遊騎兵消滅戰俘棚屋附近的日軍。一組F連的反坦克組由軍士長曼頓·P·斯圖爾特帶領進入大門並飛奔300碼接近營區中心地帶,用“巴祖卡(Bazooka)”火箭筒摧毀了兩輛卡車和有金屬材料加固的坦克車庫(卡車當中有一輛是載著大約十幾名日軍士兵)。周圍逃出來的日軍很快被F連的火力全部消滅。

營救部隊開始呼喊戰俘出來撤離,眾多戰俘在引導下有秩序的撤離。
二戰時最成功的營救——卡巴那圖大營救

晚20:15,所有戰俘都已撤離,普林斯上尉發射信號彈通知結束行動。遊騎兵帶著虛弱疲憊的戰俘向一英里外的集合地點邦板牙河行進。阿拉莫尖兵留下斷後,掩護撤退。同時帕加塔的游擊隊繼續抵抗直到可以撤退。30分鐘後遊騎兵到達河邊,河岸邊早有帕加塔派人事先組織來接應的村民和十數輛水牛大車組成的車隊接應。

此次營救是一次極大的成功,解救了512名戰俘。共有三名美國人死亡,一名戰俘因患瘧疾在被解救後死亡;軍醫詹姆斯·費舍爾

因傷於第二日死亡;在戰鬥中陣亡的只有羅伊·斯威齊下士行動中擊斃日軍400餘名擊傷約100餘名日軍。此次行動在二戰史上堪稱經典特種作戰行動!後來這次事件被改編成一部電影,就是《大突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