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教育子女的「十大」法則!

美國人教育子女的「十大」法則!

教育好孩子是每一位家長必須面臨的課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學習一下美國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1.歸屬法則

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這條看起來是不言而喻的,哪個家長不想給孩子創造健康環境?但實際上也不盡然,有些家長有此心卻不懂如何做。比如說,過分溺愛嬌慣順從孩子,由著孩子瞎吃瞎玩,不鍛鍊不勞動,養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孩子變得好逸惡勞或者過分沉湎於某些嗜好(如電子遊戲),罪魁禍首也多半是家長的慫恿。家長之間有矛盾經常爭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環境。如果家長打罵孩子,更屬於虐待,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破碎家庭、長期分離的家庭更讓孩子缺少歸屬感。如果家庭變化不可避免,家長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來安慰疏導孩子,而不可採取疏於管教或溺愛或過分嚴厲等極端措施,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遷怒於子女。

2.希望法則

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家長們都是對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遠用正面鼓勵的話語讓孩子們看到希望,認為自己確實有希望呢?如果你是一位家長,愛對孩子喊:“你怎麼這麼笨”,“這麼沒出息”,“你算是沒指望了”之類的話語,站到孩子的立場想一想,自己會看到希望嗎?大家都知道美國人善於說好聽的話,尤其對孩子,無論他們做的如何,都常誇獎說:“乾的好(Good Job)”,“太棒了(Great)”,“你真是天才”之類。

這就是採用希望法則來正面激勵孩子。華人家長則對孩子期待值頗高,卻不善於用希望法則,而愛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還非要追究為什麼丟了5分。這種高標準嚴要求興許適得其反,會扼殺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喪氣。

3.力量法則

永遠不要與孩子鬥強。成人總是比孩子有力量,無論是拼體力還是鬥智能和經驗,不然多吃那麼些年的乾糧不是白吃了?因此大人與孩子較勁鬥強本來就不平等,勝利了也不光彩。當然,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賽一些他們擅長的具體項目,比如下棋等,但不要完全以輸贏為目的。家 長、老師以及與孩子關係密切的成年人,不可採用與孩子賭氣、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對心理感情處於不成熟階段的少兒來說,“激將法”是不合適的。

如果孩子與大人吵架賭氣,無論誰有理,大人都要主動與他們和解。成年人還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尤其對孩子,該道歉該認錯要及時進行。如果家長知錯不改或不認,覺得在孩子面前認錯是丟臉,也會讓孩子學得固執己見。

4.管理法則

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子不教,父之過”在哪裡都通行。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剋制能力尚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須負起責任來管束。但這種管束應該是充滿親情、人性化、科學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為私有財產來任意修理擺佈。

也不可採用簡單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顧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另一方面,未成年孩子把家長視為靠山,合理的管教關懷,會讓孩子們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問題危難會求助於家長。如果家長平時對孩子的一切(學業、表現、愛好等)太聽之任之,好像是給孩子更多自由,但孩子卻會感覺家長對自己“不在乎”而產生疏遠。

5.聲音法則

要傾聽他們的聲音。平等地對待孩子,給他們發言權,傾聽他們的聲音,他們才會說出真實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視他們的心聲,久而久之,他們會不敢對家長說真話,不愛與家長交流。而且,家長是孩子的老師和榜樣,如果家長不耐心傾聽孩子的話,孩子也會學樣,不肯聽大人的話,以至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對年幼的孩子,哪怕他們講話詞不達意,大人也要耐心地與他們交談。任何粗暴打斷或嘲笑他們講話的行為,都會對孩子產生傷害,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表達能力而羞於在人前開口,也或許反之,令孩子非要不合時宜地插話以引起大人的注意。

6.榜樣法則

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家長檢點言行極為重要,孩子的教養、興趣、愛好等,多半來自生長環境的耳濡目染。父母、兄姐、親友、師長、社會關係等都對孩子產生影響。

母親對於女孩,父親對於男孩的影響頗為重要,雙親不全或者親子分離過久,對孩子的成長顯然不利。這裡的十多條法則其實都可以用言傳身教灌輸給後代。除了家庭內的榜樣,也要注意所交往的社會關係和常去的場合對孩子的影響,因此家長交友就要檢點。

對少年來說,同伴的影響超過家長,結交什麼樣的朋友往往會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家長還要關注孩子喜歡看的媒體影視片,瞭解他們心目中的偶像是什麼樣。如果發現孩子誤交損友,不要武斷地阻止他們來往,而要了解情況。孩子們都需要友誼,害怕孤獨,有些孩子是因為搬家轉學到新環境沒有朋友,或者華人孩子被白人歧視,而與一些“邊緣孩童”為伍的。家長還是應該感激這些“朋友”幫助自家孩子排解孤獨,但更要讓自己的孩子認清他們的優缺點,試圖往正面影響他們。另外要為孩子尋找和擴展新的健康友誼圈,家長要想法結識孩子的老師和同學家長,鼓勵孩子參與健康的校內外活動。

7.求同存異法則

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並儘量理解他們。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們會有很多不符合常規的幻想。其實這些正是童心的可愛之處,如果大人認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潑冷水,會扼殺他們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會讓他們因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另一方面,很多時候,純真的孩子才有客觀的看法,敢於說出真理。童言無忌。要結合“聲音法則”,鼓勵孩子們敢於表達,正面肯定他們的想法。

當然,如果一些看法說法脫離實際或者會引起麻煩,也要耐心地解釋。思想和思維方式不成熟的孩子們,往往還無法進行多方位思維,而只會延續自己的思路,因此對事物考慮不周全。家長要儘可能理解少兒思維的特點,可以採用把複雜事物分解簡化的方法,分期分批地向他們解釋或徵求他們的意見。凡是與孩子自己有關的事情,例如搬家轉學、選課外活動、參加考試比賽等,一定要先於孩子商量解釋,哪怕不能完全遵循孩子的意見,也要讓他們覺得家長是徵求了他們的看法的。不然的話,家長的好心很可能沒有好報。

8.懲罰法則

這一法則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報復心理,慎用。單純的懲罰,尤其體罰,是非常負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從小被暴力處罰的孩子,很多長大之後也會有暴利傾向。

因此不提倡使用懲罰法。但不是不可以批評孩子,也可以採用適當的方式做些處罰。但前提是,必須要讓孩子認識到做錯了事,甘願接受處罰,以便下不為例。懲罰方式也要合理,可以採取不讓他們做喜歡的事情,比如可以罰其幾天不許看電視上網玩遊戲;但決不能不許孩子吃飯,或者罰站數小時,打罵更是違法的。另外,因為連孩子們都知道懲罰是負面的,千萬不要把一些應該做的正面事情當作處罰。

比如罰孩子勞動,會讓他們認為勞動是壞事從而產生厭惡情緒。有個華人家長嫌年幼的女兒不肯睡覺,就罰她去寫五十個中文字或做十道算術題,孩子被迫做功課當然就要打瞌睡,就又罰她去睡覺。這樣做看起來暫時達到讓她睡覺的目的,但卻會讓孩子把做功課睡覺都當作處罰方式,一做這些事就會有被處罰的感覺,造成心理陰影,那將來還能喜歡寫中文做算術嗎?甚至連睡眠都會失調。

9.後果法則

讓孩子瞭解其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有時候,孩子惹了什麼麻煩或想做什麼標新立異的事情,連成人都沒搞清楚其後果和危害,就對孩子橫加指責或阻止,這當然無法服人。若要教育得孩子心服口服,家長、老師等成年人首先要周密思考每件事的前因後果,然後好好與孩子談談,可以從後果的好壞開始,反過來解說該不該這樣做,曉之以理,孩子會明白的。

其實後果也不都是負面的。成年人的閱歷比少兒豐富,應該更具有預見性。比如在指導孩子選擇興趣專長或申報學校時,家長可以對前景作些調查,並根據孩子特點鼓勵其往哪方面發展。然而,如果沒經過自己頭腦分析思考,僅僅隨大流趕時髦人云亦云,不是有效的後果分析法,往往會耽誤孩子。

10.結構法則

教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法律是社會結構穩定的保障。要實行這條“結構法規”,我覺得新移民家長們更重要的是先教育自己。因為在美國這樣的法制社會,教育孩子做到這點並不太難,法制教育融匯在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之中,孩子們從小就受到全方位薰陶,心中都有一道道德底線和法制底線,還往往會反過來影響家長。或許有人以為美國很開放,但實際上,美國人對待道德感情、家庭責任、性愛行為等,大都不會超越底線,也少有人因為幫親友社會關係而腐敗違法的。因為他們心中有原則,知道越界就是犯罪,不能為了遷就親人而觸犯法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