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建成。

北京故宮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

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

整個故宮,在建築佈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

永樂四年,明成祖下詔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永樂十八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

嘉靖時期,故宮三大殿名稱改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在明朝,乾清宮是皇帝的主要寢宮,也是主要政治活動場所。

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燬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

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清朝入關之後,依照明朝的舊例,順治帝和康熙帝都將乾清宮作為居住和處理朝政的主要場地。

雍正帝即位之後,開始移居養心殿。養心殿位於紫禁城內廷、乾清宮西側,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此後軍機處設立之後辦公地點也在養心殿附近。

乾隆帝即位後,對養心殿殿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改建,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制。從雍正帝之後,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八位皇帝都在此居住。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故宮。於1925年10月10日宣佈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

21世紀以來,故宮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觀眾600—800萬人次。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觀眾的人數有增無減,可見人們對紫禁城的興趣長盛不衰。

如今故宮左前面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明清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廟;右前面的中山公園是皇帝祭祀土神和穀神的社稷壇;前面有朝臣辦事的處所;後面有人們進行交易的市場。

北京故宮的北面是萬歲山,南面是金水河,恰好符合古人“負陰抱陽,衝氣為和”的建宮原則。

萬歲山是專門為營造皇城風水而築城的一座人工山,完成於明初,位於元代寢宮延春閣舊址,用開挖護城河和南湖的淤泥堆積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