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鐗在騎兵作戰中有殺傷力嗎?

第一軍情

首先我們要說明一件事,雖然正史記載秦瓊善使馬槊,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在馬鞍上或者腰裡掛雙鐧;同時我們也要糾正一個說法:當有鐧這種武器的時候,就已經不用銅而用鋼鐵了,原因就是銅的造價太高、硬度不夠、比重太大。戰場是玩命搏殺的地方,如果哪個武將用一打就會變彎的熟銅鐧,那就是用耍酷的方式找死——鐧是破甲利器,但是用彈性形變較大的熟銅當材料,那就是給穿著重甲的對方撓癢癢。

在隋唐時期,盔甲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巔峰,期間出現的“明光鎧(隋朝就有,唐朝普及)”,簡直可以說是“刀槍不入”,比如史書上真實記載的“尉遲敬德救秦王”,用馬槊正中單雄信前胸,但是卻沒有戳進去,只是把單雄信給杵到馬下去了,而且單雄信爬起來還能跑,說明連內傷都沒受。

尉遲敬德這樣的力士拿著馬槊這樣的利器,都無法穿透敵將的鎧甲,就更不要說小兵的白蠟杆紅纓槍了,所以才有戰場上某個將領鎧甲上“矢如蝟毛”但仍能奮勇作戰的記載——那箭頭根本就沒射進皮肉。這時候就需要一些破甲兵器來對付敵方大將或重甲騎兵,至於一般的小兵,也就有個皮甲甚至綿甲,用弓箭和刀槍還是能夠解決掉的。

隋唐時期的破甲兵器主要有鐧、鞭、鐵錐槍、骨朵等重兵器,其中的鞭也不像現在“練武的”手裡那種耍起來嘩啦啦響的鐵鏈子,而是像一根帶著環形凸起的大鐵條,鐵錐槍又能刺又能砸,據記載秦瓊岳雲都用過鐵錐槍,要念做“鐵錘搶”,當然,正史中也記載過岳雲使八十斤一對的鐵錘,那是為了對付金國的重甲騎兵“鐵浮屠”,骨朵就是一種小錘子,大家看圖就知道了。

鞭、鐧、錘、鐵錘搶、骨朵,以及後來明軍的狼牙棒、放完槍的“三眼銃”都是打砸武器,靠的是硬度和重量來增強殺傷力,所以武將除了手中長槍之外,都會在馬鞍上掛鞭、鐧、骨朵等打擊武器,遇到重甲敵人,掄起來呼呼作響,能把對方砸得暈頭轉向骨斷筋折。

至於為什麼有“金鐧”、“銅鐧”的說法,也很好理解,因為那時候我們已經會“鍍金”了,用金銅等重金屬鍍膜,不但好看,還能防鏽……


半壺老酒半支菸

我國民間自古就有,馬踏黃河兩岸,鐧打三州六府,威震山東半邊天的諺語。意思是說,使鐧的人,是鐵面無私,公正權威的象徵,這些使用鐧的代表人物有唐代秦瓊和宋朝八賢王等。他們“上打昏君,下打權臣”,十分的威風。所以很多人往往忽視了鐧的另外一個作用,那就是作為武器使用。

鐧在騎兵作戰中是用來破除鐵甲的致命武器,它以力制敵,若論剛猛的話,就是刀刃也不及鐧。而銅鐧和鐵鞭都屬於一類制式武器。一般為1.2米(宋制四尺為一米二)沒有開刃,鐧這種武器大多數都是雙鐧合用,是一種短兵器,很利於馬戰。它的分量也很重,只有大力士才能運用自如,殺傷了也十分可觀,就算隔著盔甲也能將活人給砸死。

在使用上,鐧與刀法劍法是一樣的。鐧出現於晉唐時期,主要採用熟銅和熟鐵製造,樣子有些像鞭子,每相隔六到七寸有一個節,它的上端微小,下端有柄,整個斷面像一個菱形,而且還有槽,所以也被叫做“凹面鐧”。唐朝時候,鐧的大小因人而異,一般大概在65-80釐米之間。而習練鐧的擊法主要有,擊,梟,刺,點,攔,格,劈,架,截,吹,掃,撩,蓋,滾,壓等15個技法。

鐧在騎馬作戰中往往得使用雙鐧才能起到殺傷力,使用單鐧的人在史料中幾乎沒有記載過,所以後世有雌雄鴛鴦鐧的名稱。很多用過長兵器的人,喜歡把鐧藏在腰間,當做暗器使用,以防不測,這些都是後人自作聰明的做法。在我國傳統的戲曲當中,鐧無論是外形還是技法都是獨具特色的一種道具。一對相同質量的雙鐧,就像天平秤的兩端,沒有開刃的鐧,更像是怒斥責罰的工具,而取人性命,殘人肢體的鐧就是一件要命的武器。只有秉持浩然正氣,懷有大公無私的人,才能領悟到鐧法的至高境界。


第一軍情

說到銅鐧,我們就會想到隋唐英雄秦叔寶,一雙熟銅鐧使得出神入化,銅鐧也因為秦叔寶而婦孺皆知。

但是隋唐演義畢竟只是小說,秦叔寶也只是被誇張了的人物,在實際的古代戰爭中銅鐧倒是很少人用。有人說銅鐧對付重甲效果很好,但是我覺得銅鐧對於重甲作用並不大。


銅鐧本身重量不重,估計也不比刀重多少,如果太重就會影響靈活性,如果打擊重裝甲,倒不如狼牙棒、錘這些來的實在。而在中國古代戰爭中,這些另類的武器也是很少使用。

而實際上,中國並不想歐洲一樣喜歡重甲,中國人一般用輕甲,護住要害部位,使用重甲騎兵衝鋒也只有金代騎兵喜歡。中原一般使用鐵甲也只是前後兩片為主,更多的士兵還是使用皮甲和藤甲,尤其是宋代以前是募兵制,甲冑是自己置辦,一般軍戶是沒錢辦鐵甲的。甚至很多士兵用的是布鎧甲,所以中國古代戰場上士兵基本上用的還是刀,並不像小說裡說的用那些亂七八糟的武器,也不會出現兩軍的大將在陣前大戰三百回合的事情。


&現代人複製的唐代明光鎧,已經明顯的美化和西式全盔甲化了。這樣的行頭估計只有元帥才穿的起,普通士兵沒幾個玩得起。

其實鐧的造型也不是四方形的,是稍扁的菱形。鐧的的老祖宗是先秦時期的鈹,長柄長刃,兼顧著劈砍、刺殺、打擊的作用,鈹除了變化成了鐧之外,還變化成了唐代最著名的陌刀。陌刀才是戰場上的殺神,鐧基本上是用來健身的。

&戰國時期青銅鈹


&銅鐧,實在看不出有多大的威力,還不如先秦時期的殳。

&殺神唐陌刀,可劈可刺可砸,勢若千鈞,可一刀將馬斬為兩段。

751年高仙芝帥三萬唐軍在達怛羅斯城下(今哈薩克斯坦南部塔拉茲附近)大戰十萬大食軍,四千陌刀隊大殺四方,絲毫不落下風,雖然後因葛邏祿部臨陣叛亂,唐軍最終敗北,也雖敗猶榮。經此一戰,唐陌刀威名遠揚。


風雲說收藏

有,而且殺傷力驚人。鐧是一種專職的破甲兵器,主要是為了針對敵方的重甲目標,和錘類似,主要依靠衝擊力打擊對方。騎兵鐧的經典戰法為騎兵藉助馬匹的高速度機動至敵方重步兵側面,利用慣性將鐧砸下去。這一鐧下去非同小可,一旦命中非死即殘,即使對方裝備有盾牌(木製)也足以將其打裂。下面這個視頻可以供大家直觀的瞭解一下鐧的威力。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6b790009be5ab33c425d\

強武堂

鐧起源於秦漢時期,原本只用於民間百姓習武所用,但在魏晉隋唐時期開始應用於軍隊當中,當時的鐧普遍用熟鐵打造,有些身份尊貴的將領,為了美觀會在他的鐧上鎦上一層金燦燦的銅,所以才有了我們後面所說的銅鐧。


在我們的歷史演義以及各種戲曲當中,比較知名的有唐朝的秦瓊以及宋朝的八賢王,他們將手中的銅鐧使用得爐火純青,在秦瓊的手中鐧能鞭殺仇敵,八賢王的鐧能上打昏君、下打奸佞,代表著一股浩然不阿的正氣,受到了百姓們的喜愛,在各種演義小說中更加的盛行。

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歷史中的銅鐧在戰場以及騎兵作戰中有殺傷力嗎?

答案非常的明顯,是有的。

隋唐時期的將領們普遍使用長兵器,一根長槍傲立馬上,他們在中原王朝內部的戰爭中憑藉著急速衝刺的戰馬把長槍刺人敵方的盔甲中,瞬間帶走敵人的生命,與此同時他們會把銅鐧當做暗器,藏在身上的盔甲中,當衝入敵方的戰陣中長兵器無法施展或者槍卡在了對方的骨骼當中無法拔出時,這個時候就是銅鐧派上用場的時候了。

在這種時候刀和劍等利器是派不上太大用場的,因為當時中原王朝內交戰普遍有著厚重的盔甲恪擋利器的攻擊,而鐧說白了就是一根幾斤重的實心鐵棍。


當戰馬急速衝刺的時候所賦予給將領們的衝擊力會把銅鐧變成真正的大殺器,銅鐧就會像鐵錘一樣錘爆敵方的頭顱或者打碎他的肋骨,讓其瞬間失去生命或者喪失作戰能力,因此在中原王朝內部的對戰中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甚至有些人會在銅鐧中多鑄造幾枚鐵釘,在攻擊的時候,這些鐵釘會穿過對方的身體給敵方造成雙層的攻擊,骨頭和血肉模糊,可怕之極。

當然在對付遊牧民族的時候,銅鐧就會退下了戰場,因為遊牧民族鍊鐵技術的缺乏,普遍缺少鐵器戰甲,平常就一把馬刀和一身弓箭毛皮衣服,沒有中原王朝對戰中的厚重盔甲防身,所以在對付遊牧民族們的時候長刀比鐧更加的實用,殺傷力會更加的強大。


唐朝對付突厥的長兵器就是加根棍子的長陌刀,除了這種長款的陌刀之外,他們還有近戰的短陌刀,憑藉著這兩種長短陌刀,唐軍在對付遊牧民族的時候對他們產生了壓制性的武力差距,這才有了後面的大唐威伏四夷,打造了戰無不勝的大唐神話。

所以說銅鐧在騎兵的作戰中是有很大的殺傷力的,它能無視盔甲的阻擋對敵方產生毀滅性的打擊,在戰馬的衝擊力加成下銅鐧就宛如死神的鐮刀,在敵方的不經意間被突然施展出來的銅鐧錘爆了狗頭。這就是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時期盛行的銅鐧,在那個年代裡雖然不是最大的主角,但也綻放出了非常耀眼的光芒,後來隨著武器的發展才退下了歷史的舞臺,成為了戲曲中的一種裝飾武器。



孤客生

肯定地說:當然有殺傷力。

宋《武經總要》:“鐵鞭、鐵鐧二色,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有人作四稜者,謂之鐵鐧,謂方稜似形,皆鞭類也。”

《兵仗記》說:與劍相類者為鐵鐧,無刃起四稜,言方稜似也;有與為類者為鐵鞭,純鐵為之,狀如竹根節也。鞭、鐧大小長短,各隨力所勝用之。

鐧,你可以把它當成一根鐵棍。技法就是揮、砸。嗯,當暗器用就是撒手鐧,取其出其不意。

騎兵皆為被甲之士,槍、刀之類破甲效果不佳,但是用這鐵傢伙砸一下,絕對內傷。輕則吐血,重則筋斷骨折。

那麼,這麼牛逼的兵器,為什麼沒有在戰場上得到大規模應用呢?

第一,鐧的形制,決定了它對使用者的身體條件有限制,臂力不夠的人,哪掄得起來啊。

第二,在規模化生產上,鐧沒有刀、槍、矛這樣便於大批量生產。而且以鐧的長度和形制,在實際作戰中未必佔多少優勢。難道人家就傻呆在那讓你砸?先戳你一槍……


第三,我國本來就缺少銅,用銅作鐧,只怕要把國家的經濟拖垮了,沒有哪個傻子會這麼做。再說了,以銅的材質強度,也不適合製作兵器。

所以銅鐧是不可能裝備的。

即便是鐵鐧,因為使用條件及成本的限制,也無法大規模裝備。

此外,騎兵的作戰,馬匹衝鋒之下,用鐧,未必有什麼技術優勢。瞬間決出生死的情況之下,以及迅如閃電一沾即走的騎兵衝鋒中,鐧也不是最好的選擇。

在冷兵器的戰場上,真正得到大規模應用的,依舊是刀、槍、矛等常規武器。


脂肪故事

當然有殺傷力,而且還很強呢!

鐧,屬於打擊兵器。它與刀槍劍戟等兵器不同,不是靠砍傷,刺傷來殺傷敵人,而是靠大力擊打,殺傷敵人。



大家想一下,拿個磚頭悶在頭上,都要頭破血流,更何況是又長又重的銅棍子。碰上了骨頭就得折。

為什麼好好的刀劍不用,非要用鐧呢?


這主要和鎧甲的發展有關。

先秦時期,中國的鎧甲以皮甲為主。防護力有限,刀劍能夠破壞鎧甲,對敵人造成殺傷。

秦漢之際,鐵甲開始發展,皮甲仍在使用。總體上,鎧甲防護面積和防護力依然有限。

漢甲

一直到唐代,出現了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具有超強防護力的鎧甲。這種鎧甲,以鱗甲為主,要害部分以板甲防護。刀劍很難刺穿。


明光鎧復原品

再往後發展,鎧甲的防護力更加強大。宋朝的步人甲重達60斤,金兵鐵浮屠身著重鎧。這些鎧甲都是鱗甲,可以通過向內收縮變形,分散刀劍的殺傷力,起到保護作用。

面對這樣的鎧甲,刀槍劍戟很難殺傷敵人。只能使用重型打擊兵器。以兵器本身的重量,加上馬的速度,足以對任何人造成致命殺傷。

因此,鋼鞭,銅鐧,鐵錘,狼牙棒等打擊兵器在唐代,宋代戰場上大行其道,特別是宋代。也出現了很多用鐧,用錘的名將。


上將噯福斯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殺傷力自然是有,但畢竟是冷門武器。

銅鐧的主要優勢是近戰對付重甲的敵人。在古代,騎兵如果穿重甲,在近距離幾乎是無敵的。你的刀槍劍戟刺不穿重甲,等於是光捱打不能還手。

但重甲可以對付刺殺類武器,卻對付不了鈍器。

即便穿著最厚的鎧甲,被鈍器重擊一下,輕則腦震盪、骨折,重則直接送命。

於是,就出現了所謂狼牙棍、鐵錘、銅鐧這類武器。

但銅鐧也有自己的缺點,它長度也就1米出頭,只能用於近距離作戰。

銅鐧的重量遠遠大於刀劍,必須要有較大的臂力還要長期訓練才能用的動。

但銅鐧的作戰範圍又太小,基本只用於對付重甲騎兵。對付輕甲騎兵的話,銅鐧還不如普通刀劍。

可惜,古代的中國重騎兵極少,同時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刀劍的鋒利程度和破甲能力越來越厲害。

銅鐧也就很快退出歷史舞臺,只出現在戲劇和門神裡面了。

很多人說中國武術高手就有使用銅鐧的。其實銅鐧重量太大,很難練習,還不如練刀或者棍。


薩沙

當然有殺傷力,而且還不小。當然不光是鐧,別的兵器,像什麼錘、鞭、棒、刀、矛,這些兵器的殺傷力都不小,因為都是為了戰爭而生的。

現在你問銅鐧的殺傷力大不大,首先你要知道銅這金屬在古代是很貴重的物品,除了當錢用就是用來鑄造器皿、雕像、香爐之類的貴重物品,單獨拿來做兵器還是值得的懷疑的,當然青銅除外。所以就別說銅鐧了,你就直接問鐵鐧吧,畢竟鐵鐧常見。

鐧這兵器大家都知道就是一個稜柱體,比如有三稜鐧,四稜鐧,凹面鐧等等,這是從外形看。其實從使用功能上鐧還分為可以刺殺的鐧,比如著名的李綱鐧。這種鐧更像是加重的三稜(四稜)軍刺,使用者不光可以用它當棍子抽人,還能當軍刺扎人。大家都知道軍刺這玩意很厲害了,可是要和這種鐧相比,軍刺又差了一個等級。這種鋼鐧的尖非常鋒利,對面的敵人如果穿的是普通的棉甲或皮甲基本就是一紮就透。如果對方穿的是鐵甲,不管是魚鱗甲還是山文甲反正是不容易扎透的甲,這時候使用者只要把鐵鐧輪圓了照著對方身體死命一抽,只要被這七八斤的鐵傢伙打上,不管穿啥樣的盔甲基本當時就得失去戰鬥力。

還有一種鐧沒有尖,就是一個大鐵撅子似的。當然它也有稜,稜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殺傷力,其實就是減少接觸面積,用稜砍人。這種鐧沒的說,就是用來拍人的,這和錘、鞭、棍基本一樣。打仗的時候掄起來照著腦袋拍就是了。有人說了,那還戴著頭盔呢,那沒用的。頭盔這玩意不管做工多精美,它也防不住一個七八斤的鐵疙瘩,拍上輕則腦震盪,重則當時喪命。當然頭盔也有它的用處,它是用來防刀砍箭射的。

說完這兩種鐧,再說騎著馬輪著鐧的威力。把馬跑起來,再把這七八斤重的鐵鐧輪開,向一群人衝鋒擊打,你說這是啥場景。當然了這純粹是唯武器論的觀點了,偉人不是告誡過我們嗎,戰爭中起決定性因素的還是人。

所以扯了半天還得練好武功,你要是練好了葵花寶典啥的,給你一根繡花針不照樣一統江湖麼,你說呢?


李綱鐧

普通的四稜鐧


冬眠要趁早

鐧這種東西,是專門對付重裝鎧甲的,肯定有效,不然不會存在,但它不是制式武器,沒有普遍列裝,因為它是剋制重裝鎧甲的專用裝備。鋼鞭也類似,但後來讓位於骨朵,就是類似鞭鐧類的鐵棍,遠端有球狀膨大,在宋代應用廣泛,對付重裝騎兵的板甲或者鎖子甲效果都非常好,能直接擊碎板甲以及隔著鎖子甲擊碎骨骼和內臟。這種骨朵後來在民間藝人的嘴裡球狀棍頭越來越膨大,最後演化成了錘,不是雷神那種,是像大紅燈籠那麼大的圓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