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網絡交友……孩子的安全問題,聽聽這10位法官怎麼說

聽聽他們怎麼說?

↓↓↓

網絡交友

在互聯網高度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通過網絡結交朋友和獲取信息,一些不法分子趁機實施侵害,法官對此是怎麼看的?

校园欺凌、网络交友……孩子的安全问题,听听这10位法官怎么说

潮州中院刑一庭法官沈斌

校园欺凌、网络交友……孩子的安全问题,听听这10位法官怎么说

韶關樂昌法院刑一庭法官彭淑貞

侵犯未成年人的網絡犯罪愈演愈烈,從近年來的司法實踐來看,對向未成年人伸出罪惡之手的網絡犯罪的打擊力度只增不減,不僅是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敲詐勒索、強迫交易等網絡犯罪行為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校園欺凌

區別其他少審案件,校園欺凌案件有何特殊性?學校、家長如何做好對青少年的引導與保護工作,能否從一名法官的角度,談談您的看法及建議。

校园欺凌、网络交友……孩子的安全问题,听听这10位法官怎么说

東莞中院少審庭法官何顏宇

校園欺凌類案件未成年被告人大部分缺乏家庭教育或者受不良網絡信息影響,他們喜歡結夥,講究江湖義氣,侵害的對象往往也是未成年人。

校园欺凌、网络交友……孩子的安全问题,听听这10位法官怎么说

佛山順德法院少年庭法官陳海英

校園欺凌的存在,主要是學生對欺凌行為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認識不足,既有對被欺凌學生身心傷害的道德漠視,也有對自身可能面臨刑事懲罰的法律無知。前者缺失的是對人權的尊重,後者缺失的是對法律的敬畏。最大程度降低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需要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雙管齊下。此外,校園欺凌行為最初並未發展到達刑事法律懲戒的地步,通常有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因此,前期的介入是防止此類事件升級為刑事犯罪的有效手段。

校园欺凌、网络交友……孩子的安全问题,听听这10位法官怎么说

廣州白雲法院少年庭法官吳彤彤

建議通過社會、學校、家庭三級保護體系,對未成年人開展法治教育宣傳,告知未成年人在發現或遭受校園欺凌時應及時向老師、家長或公安機關尋求救助。同時,拓寬學生救濟渠道。學校或社區可以通過組織各種相關主題的集體活動、設立心理諮詢站點,引導受到校園欺凌傷害但又不敢報告的未成年被害人積極尋求外界幫助。此外,加強學校與社區民警對反校園欺凌的聯動,形成反校園欺凌的合力,對於學校宿舍、校園門口、學校周邊學生流動多但又相對僻靜路段加強治安巡查,及時發現並制止校園欺凌的行為。

心理疏導

如何對未成年人受害者、犯罪人進行心理干預疏導?

校园欺凌、网络交友……孩子的安全问题,听听这10位法官怎么说

深圳寶安法院少年庭法官邱碧媛

校园欺凌、网络交友……孩子的安全问题,听听这10位法官怎么说

陽江中院刑三庭法官溫肇斌

對於校園欺凌案件我們一般應採取庭前保護機制,進行社會調查和心理干預疏導。通過未成年犯罪人所在的學校、村委會、居委會或工作單位開展調查,聽取公訴機關的介紹,查清未成年犯罪人的家庭情況、社會交往、性格特點、成長經歷,分析犯罪的背景、成因等以作為裁量刑罰時的參考,也是庭審教育未成年人的依據。同時對未成年犯罪人進行心理疏導,以緩解其緊張情緒、消除其心理障礙,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矛盾,保證訴訟活動順利進行。

人身安全

法律如何保障孩子在家、在校人身安全?

校园欺凌、网络交友……孩子的安全问题,听听这10位法官怎么说

汕頭潮南法院法官吳澤義

有明確的被申請人、有具體的請求、有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現實危險的情形,可以申請人身保護令。未成年人因為太小,沒法自己申請,公安、婦聯、居委會等組織可以幫忙申請。

庭後幫教

如何幫助未成年犯迴歸社會?

校园欺凌、网络交友……孩子的安全问题,听听这10位法官怎么说

韶關湞江法院民庭法官歐倩餘

很多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少年犯,會在庭審過程中問,出獄之後我還能到學校讀書嗎?他們表露出想要學習,想要回歸社會的強烈願望。秉持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法院會通過社會力量,與司法行政機關、政府部門、學校以及熱心的合適成年人,共同做好幫助少年犯判後復學的工作,跟蹤瞭解少年犯的家庭情況、特長、服刑表現等,為這些因為過早輟學,導致社會知識與文化技能缺失的孩子,聯繫學校,使他們能夠打消顧慮,安心接受改造。不少判後復學的少年犯,精神面貌都有了極大的轉變,有的勤工儉學,有的還考取了大專院校,積極向上地面對嶄新的生活。

校园欺凌、网络交友……孩子的安全问题,听听这10位法官怎么说

佛山中院少年庭法官劉景景

《刑事訴訟法》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週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該法條有針對性地適用,體現了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以及司法對未成年犯的保護。大部分罪輕的少年犯悔罪態度較好,心智發展尚未成熟,具有可塑性,羈押期間,他們也曾寫信向我傾訴,表示感到自卑、前途無望,擔心受過刑罰處罰會被貼上標籤,出獄會影響徵兵入伍或找工作。適用前科封存制度,能幫助他們重拾信心,迴歸社會,有效地降低出獄再犯幾率。

策劃:廣東高院新媒體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