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教育迴歸教育,教育要敢於說“不”

為了讓教育迴歸教育,教育要敢於說“不”

教育是如此重要,不僅國家把教育提升到很重要的戰略位置,而且對教育的投入佔國家收入的比重也相當高,民眾對教育的期待和要求也很高。教育成了人人都談的熱點與焦點。可能是因為“愛之深,恨之切”,大家對教育更多的是埋怨與指責、失望與悲觀。社會對教育是一邊倒的批評聲音,教育真的如此讓人恨其不爭嗎?

教育存在問題是肯定的,教育還沒有讓人民滿意也是現實的,它還需要不斷改革。增強教育從業人員的民族與社會責任感、增強他們對職業的認同感、提升他們的專業精神和素養都是破解教育困境的策略與路徑。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對教育功能的抬高、對教育目標的降低,是教育需要面對的兩個重要問題。所謂對教育功能的抬高,是認為教育無所不能;對教育目標的降低,是將教育降格為考試的替代品。因此,教育要勇於說“不”。

教育要向自己說“不”。任何行業存在的價值在於它對社會的貢獻。任何行業存在價值的大小不僅取決於它對社會的影響和作用,還取決於它自身的淨化能力。教育也不例外,它需要不斷地自我淨化和改革,以更好地服務社會與民眾。

教育要向行政化說“不”。作為一門科學,教育獨立於世的時間還不長,甚至有些學者並不認為教育是一門科學。因此,教育從業者的專業性自然就沒有得到大家的廣泛尊重。教育的專業性體現在教育決策、教育理解、教育評價、教育策略、教育分析和教育技能等方面,它們都非常重要。然而,當前,以行政思維思考教育,導致以行政管理替代教育管理、以行政評價替代教育評價、以行政分析替代教育分析等,出現大量好心辦壞事的現象,很多非教育本質的問題被過多強化,而教育本質的問題卻沒有得到關注。教育繁榮的背後有不少荒漠,教育外在的改變替代教育內在的變革,教育規律得不到尊重,教育自身的發展能力被行政化所扼制,這使得教育缺乏從內而外的發展動力。

教育要向功利化說“不”。教育功利化表現為教育目標的唯一論和教育評價的功利化。教育的價值是多元的,表現為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和學生的“全面”。教育目標的唯一論讓教育淪落為服務於這一目標的工具,走上了功利化這條不歸路。教育功利化體現在學校評價、學校辦學價值取向、教師教育觀念、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等方面。面對功利化教育,我們要有說“不”的勇氣與擔當,而不是觀望與等待。如果只是觀望與等待,教育就會越來越變味,教育功能就會越來越窄化,教育的價值就不會得到社會的認可。

教育要向資源化說“不”。教育內部的“殘酷”競爭是出於什麼目的?有人說是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如果真是這樣,那就無須競爭,只需靜下心來在改革中創新,在努力中前行就好。而競爭是為了讓學校(區域)獲得更好的資源,有了更好的資源就會擁有“優秀”和“成功”的業績與口碑,從而擁有更多資源,更多資源又會帶來更多榮譽、口碑和業績,這樣,教育效果自然就會分出高低,一些擁有更多資源的學校(區域)自然就容易站在行業的聚光燈下。為了獲得資源,各種各樣的競爭層出不窮,這使得教育的發展變成了對資源的爭奪。這是因為我們的評價只關注終點的結果,而沒有關注起點的不同。教育需要優質化,但更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去達到優質化,而不能僅憑優質資源去達到優質化。

教育資源不是為了讓某些人成為什麼,也不是為了讓某些事得到改變,而是要為每個孩子營造適合他們生長的環境。而這需要教育者共同努力,其中,讓教育資源實現均衡配置又是基本條件。沒有均衡的教育資源配置是不可能讓孩子獲得均衡教育的。

教育要向外界說“不”教育(學校教育)無論對社會體系,還是對個人成長都有一定的影響與作用,但不一定會起到關鍵作用。面對外界對教育的要求和需求,教育者既要有擔當,也要遵循規律,還要面對現實。這不僅有利於教育健康發展,也可以促進人們理性面對現實,客觀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

教育要向教育萬能化說“不”。教育對人的影響是長遠的,對社會的影響是深遠的,對公民素養也有著深刻的影響。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時下出現了教育功能擴大化的現象。只要有熱點、焦點問題出現,就會被某些人深挖精推,如此教育就難免成為“功臣”或“罪臣”。其實,這不是客觀的認識與評價。教育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一旦人形成了良好的習慣、健康的觀念、規範的行為,它們是否會終生不變呢?這些問題都需要有科學的研究。

教育要向教育責任化說“不”。教育是教己育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積極、健康的學習心態,要有不斷修正、糾錯的能力,要有正確、健康的價值觀,其次才是要有知識、技能、交流的素養。教育工作者還要有主動擔當的職業意識,這種擔當不但是職業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需要,更是他們自身的需要。教育只是社會上諸多行業的一種,它不能承擔社會中的大多數責任,大家更不能形成教育責任化的觀點,把社會上幾乎所有不良現象都歸咎於教育。教育責任化不僅會導致大家戰戰兢兢辦教育,還會讓教育偏離規律,甚至會導致對有些問題的思考避重就輕。

教育要向教育妖魔化說“不”。近幾年,教育出現了一些問題,教育公信力受到質疑,針對教育的各種批評聲此起彼伏。面對教育的問題甚至錯誤,教育系統一定要有自我修正和改正的決心與措施。當然,人們也不能因為某些人、某些事就對整個教育行業的從業人員,甚至整個教育系統予以否定。要教書育人,首先需要教育者得到社會的認可。一個沒有得到社會認可的行業如何能夠有益於社會?一個沒有得到社會認可的群體如何去幫助、引導、啟迪別人?要讓一個行業及其從業人員得到社會認可,不僅需要他們自身擁有一定的自律意識和自我修養,還需要社會客觀、公正地評判,因為這關係到教育的生態。教育無疑是國家、民族和社會的基礎性事業,教育強則民族興,教育要在社會上站立起來,不僅需要自身的成長,也需要社會的幫助。誇大教育問題、惡搞教育現象,把教育妖魔化,不但不會幫助教育健康發展,反而會讓教育走入歧途。

教育說“不”,不是因為教育強勢,而是因為教育要正視問題;不是因為教育要推卸責任,而是因為教育要有所擔當;不是教育的特權,而是教育的服務;不是教育的停滯,而是教育的進步;不是教育的守舊,而是教育的改革。教育是服務行業,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是教育的天職,對社會的質疑,教育應積極回應和改正,但教育也要敢於說“不”,這只是為了讓教育迴歸教育。

(文章選自源創圖書《做有溫度的教育》,方華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原文標題為:教育為什麼不說“不”)

為了讓教育迴歸教育,教育要敢於說“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