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3.5代機被用來“掃地”?只因蘇30老了,殲20還“不行”

近期,央視、軍報等官方媒體對中國空軍首個裝備殲-20戰機部隊、首個專業藍軍旅進行了報道。從中可以發現一個新動向,就是殲-16、殲-10C兩款國產3.5代機對地打擊任務比重越來越大。在首個殲-20部隊,是由殲-20戰機負責掃清空域奪取制空權,殲-16、殲-10C跟進對地精確打擊;在專業藍軍旅,則是由國產三代機殲-11B負責奪取制空權,殲-10C跟進“掃地”。雖說對地攻擊在空軍體系中也佔了很重的分量,但用比大量現役二代、三代機先進得多的3.5代機來“掃地”,是不是有點“奢侈”了?

國產3.5代機被用來“掃地”?只因蘇30老了,殲20還“不行”

殲-10C戰機掛載電子吊艙和制導炸彈,跟隨殲-20戰機進行突擊突防訓練。

國產3.5代機被用來“掃地”?只因蘇30老了,殲20還“不行”

殲-16戰機掛載2枚KD-88空地導彈,機腹下還有一具電子干擾吊艙。

這其實反映出的是中國空軍現役戰術攻擊機面臨的窘境之一。面對火力和技術密集的現代防空體系,不具備完整空戰能力的戰術攻擊機生存能力越來越差。所以雖然空軍裝備了近200架飛豹戰鬥轟炸機,能執行首輪對地空襲任務的戰術飛機,主要還是70多架蘇-30MKK戰機。蘇-30MKK的大載彈量、大航程、反輻射作戰能力,並不會比飛豹戰機有絕對優勢。但是,蘇-30MKK不亞於蘇-27、殲-11A的空戰能力,使其在與飛豹戰機的對比中絕對勝出。

然而時至今日,蘇-30MKK戰機已越來越顯得“落伍”。首先是其以N001E/VE機載雷達為核心的火控系統太過落後。雷達實際對空探測距離約為100公里出頭,對地/對海探測距離則為80多公里。這樣的數據基本只與梟龍戰鬥機相當。

國產3.5代機被用來“掃地”?只因蘇30老了,殲20還“不行”

蘇-30MKK戰機在“金飛鏢-2018”競賽中發射火箭彈。

正是因為蘇-30MKK的火控雷達比較“坑”,無法充分發揮國產PL-12主動制導中距空空導彈的全部性能,所以空軍才沒有像海軍改進蘇-30MK2那樣,也讓蘇-30MKK具備發射PL-12的能力。如果要充分發揮PL-12性能,蘇-30MKK得火控系統、機載雷達等一起改。

其次,蘇-30MKK戰機其實應該被稱作雙重任務戰鬥機,而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多用途戰鬥機。因為它對空、對地作戰使用的不是一套火控系統,而是互相獨立的兩套系統。也就是說進入對空模式就不能同時對地攻擊,而進行對地攻擊時,則不能空戰。

國產3.5代機被用來“掃地”?只因蘇30老了,殲20還“不行”

蘇-30MKK戰機進氣道中間掛載了電視制導對地打擊彈藥。

顯然,蘇-30MKK戰機的這些陳舊設計和技術,應對現代空戰、對地打擊已越來越吃力。比如在近兩年的空軍“金頭盔”自由空戰大賽中,曾經是“金頭盔”獲得者大戶的蘇-30部隊,面對殲-11B部隊時已基本無法取勝。

曾經最得力的戰術攻擊機蘇-30“老了”,那麼最給力的戰鬥力殲-20顯然還“太年輕”,因為配套的對地、對海精確打擊彈藥還沒有一種能正式裝備。而且,殲-20戰機可能在相當一段時間裡的數量不會太多,所以它主要還是會被用來踢“踹門”的第一腳——奪取制空權。畢竟,我們的空中對手空戰實力太強,恐怕只有殲-20隱身戰機才有把握穩奪制空權。

國產3.5代機被用來“掃地”?只因蘇30老了,殲20還“不行”

殲-20戰機主要負責奪取制空權。感謝截圖網友@沉默的山羊。

正是因為在戰術攻擊機方面有這樣“青黃不接”的問題,所以具備真正多用途作戰能力的國產3.5代戰機,才被中國空軍越來越多的當做攻擊機使用。殲-16、殲-10C既能帶著PL-10、PL-15空空導彈奪取制空權,也能掛載電子干擾自衛吊艙、空地/空艦導彈、制導炸彈、反輻射導彈去摧毀敵軍地面、海上防空系統,幹掉指揮中心、通信中心等戰場關鍵節點。

進行對地/對海精確打擊既是國產3.5代機未來的主要作戰任務,也是它們在四代隱身戰機時代得以批量裝備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