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益唐的数学人生

2013年5月,一位华人数学家张益唐突然一夜成名,因为他在孪生素数猜想上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证明了7000万以内的素数对是有无穷多的。当时我就google搜索了他,结果发现他只是美国一所不知名大学的讲师。换句话说,他只是一位以教学为主的大学老师,甚至可以说是“临时工”。后来的新闻曝光了他更多的个人经历。他1955年出生,是1978级北大数学系的,1985年北大数学硕士毕业后,前往美国念博士,1992年在普渡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可从那之后到如今,20多年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学术工作。他做过快餐店的职员,做过会计,也在大学里做过临时性的讲师。他从未获得过一分钱的资助,纯粹是靠着兴趣在坚持研究数论,已经58岁了,终于做出了重要的工作,证明了自己的学术能力。人们又发现他在2007年曾经贴出了一篇论文在arXiv上,在黎曼猜想上也做了一个工作,据说也是很重要的。

张益唐的个人经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陈景润:他们研究的都是解析数论,都是长期心无旁骛的研究,然后把一个重要的猜想推进了一大步。实际上他的经历与陆家羲更为接近,他们的本职工作都不是数学研究,而是教学。都只是因为兴趣,长期坚持数学研究。也许只有数学家,才能如此纯粹的紧靠自身智力做研究。我很难想象他这么多年是怎么过来的:他结婚没有,20年都没有正式工作,家人还能持续支持他业余研究数论?其实大部分他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是在等待退休了。即使是在学术界,这个年龄也早就过了创造力的高峰期了。也许正是因为他多年来心无旁骛的专注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够保持自己的创造力。有谁能如此坚持于自己的理想,却不在乎毫无任何回报;有谁又如此幸运,在坚持追求理想20多年后,获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

张益唐成名后者一年来,把别人几十年的荣誉都拿遍了。 可是他的生平是很坎坷的。他二十多岁才入北京大学,当年成绩很好,北大研究生毕业之后,去了美国普渡大学。在普渡念了六、七年才拿到博士学位。可是由于他的博士论文用到的他导师证明的定理后来被发现错误,导致他几乎无法毕业。也因此与导师老死不相往来。由于拿不到导师的推荐信,于是无法获得学术界的工作, 只能打零工。直到1999年才在新罕布什尔大学拿到了一个临时性的讲师的职位,一直干了十几年。有意思的是,在张益唐由于孪生素数上的贡献一夜成名之后,他的博士导师很快就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来描述张益唐跟随他读博士的经过,似乎是为当年的事情进行辩解。但是张益唐一直避而不谈他导师,在他心中,北大是唯一的母校。

难以想象,张益唐能够在如此恶劣的学术环境下做出这样杰出的工作。而且从他在数学大会上的报告题目可以看出,他在黎曼猜想上还有很重要的工作准备发表。孪生素数的突破绝对不是幸运,是他的实力所在。但愿他还能保持学术创造力,做出更多重要的工作。张益唐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这些做学术研究的人,看到自身的浮躁 与肤浅。做不出重要的研究工作,不能怨别人,主要还是自己不够专注、执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