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民间科学爱好者

最近因为引力波,民科话题又热闹起来了。我不想聊那些想推翻相对论的民科妄人,而是真正的民间科学爱好者。


我认识的第一位民间科学爱好者叫姓潘,真名就隐去吧。他当年以高分考入西安交大能动学院。由于爱好物理,就经常来我们班旁听物理课。本科毕业的时候,他报考北大,结果差一点没有录取。以后就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民科生涯。他一度在复旦,南京大学等很多高校旁听物理。后来,他找到机会去俄罗斯念书一段时间,没有拿到学问就回国了,常驻在中关村保福寺桥,四处蹭报告听。盘桓一段时间后,他去了韩国念研究生一年。似乎没有拿到学位就回国了。接下来,他又去了澳大利亚一年多,学习太阳能。但后来又回国了,他又申请到奖学金去了美国念博士。但是只念了半年就跟导师闹翻了。他在美国游学,呆满了一年才回国。刚回国时,我见到他,瘦得都不成人形了。自此他才对学术丧失信心,转行去做英语培训老师,还是做的风生水起。他的语言天赋还是很好的。

潘是很聪明的,但是缺乏做研究的定力和深入的态度。但是作为一位民间科学爱好者,他能够在十年的时间里面游学欧亚,北美和大洋洲,四个大洲,这份阅历真是常人难及。虽然学术上没有建树,但是他利用积累的语言能力还是可以轻易找到工作。与他相比,另外一位民科王涵就差多了。在他科学网的博客上,他自称是清华大学研究员。实际上,他只是西南某学校硕士毕业,然后就来清华大学,准备考博,同时四处蹭报告听。过去的五年,他一直出没于清华大学的报告会议。尤其是跟量子信息有关的报告,他一场不落。但是他不够诚实,最初宣称自己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博士生,后来又说自己在交叉信息院做研究。实际上他只是在交叉院做过三个月的实验室秘书,后来因为不安于本职工作,成天去指导学生做实验,被开除了。我们都很奇怪的是,过去五年他是靠什么漂在北京的,似乎没有一份全职工作。

据说,北大的保安每年有十几位能考上研究生,而清华的保安会算量子场论中的自能修正。在中关村这片土地上,有多少身怀理想的民科,又有多少有能实现理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