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Ⅰ卷语文试题分析及2019年复习启示

今年的语文试题难度如何?侧重点是什么?涉及哪些热点?和往年相比有什么变化……?赶紧来看看吧~

「高考」全国Ⅰ卷语文试题分析及2019年复习启示

全国高考语文 I 卷点评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I卷,呈现出新的气象,主要表现为试卷结构新、选用新材料、命题设计新。

纵观整套试卷,和2017年相比变化不大,基本属于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有新题,无偏、难、怪题。这也正好体现了国家在考试前所颁布的语文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也基本符合近年来教育部所实行的要求语文素质能力改革的标准要求。试卷结构分为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大版块,其中现代文阅读版块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版块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运用版块包括补写句子、成语、语病辨析、应用文改错和图文转换;最后一部分是写作。


01、论述类文本

高考论述类文章究竟应该考什么?文字游戏不能占据命题主流。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教学生读什么,怎么读。这种命题能让学生学到什么?对比早几年的论述类阅读题:主观、客观题都有,客观题仍然属于“文章学”的范围。

2018全国高考社会科学文本阅读考查的是“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的有关内容。这一内容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平时也难以复习到。从设计的三个试题来看,前后有关联性,上下有层次性,相互各有变化。前一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第二题考的是对原文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最后一题是考对语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没有像去年对逻辑分析推理考查那么繁琐,由简到难,由点到面,层层递进,设计的问题基本合理,答案指向性较为明确。

遗憾的是,全国卷中这类试题已经十多年了,一成不变,缺少创意。学生厌烦甚至感到畏惧,国际化学校中有的学生就因为这类试题,没底,只好就读出国方向,而不敢问津高考方向。高三学生甚至语文老师,其他阅读题总还有一定底气,唯独论述类文章阅读没有足够的把握。难怪有些作家感叹:连自己写的文章被命题后做起来都难以及格,原因是偏离了正常的文章阅读的轨道。

横向比较,从“考纲”看,“论述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相差无几,但后者侧重考查文章构成元素,一看就是“文章阅读试题”,做起来顺手,心中有数,跟学生讲解答案也底气十足。而现在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对学生和语文老师打击都很大。因为这类试题很少涉及考纲中的“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多是一些玄而又玄的东西。纵向比较,以前的高考论述类文本试题,并不显得另类,考生和老师都能接受,现在中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基本上保留了这种风格。


02、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阿成的小说《赵一曼女士》。所设计的三道题,其中一个是选择题,从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角度进行分析鉴赏,这与去年的模式相同,考生不会陌生。其他两题,一题考查的小说主人公人身上的文人和军人特点,实际上要求回答的还是小说的人物形象特点,另一题考查的是小说使用的叙述方式的作用,实际上还是艺术手法的考查。


03、实用类文本

实用类文本形式与去年变化不大,所选内容是有关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等方面内容的文章。所选内容较为专业,好多学生对它较为陌生;二是零散,一共三个部分,这给学生增加了阅读难度。但跟去年相比,材料之间彼此联系更紧密,而且今年没有以图表形式出现阅读内容,这都减轻了考生的负担。


04、古诗文阅读

(一)今年全国1卷古文阅读材料选自《晋书 鲁芝传》,题型、题量从2015年以来一直稳定不变,测试断句、古代文化常识、分析概括、翻译等。断句题中,考生一定要熟悉“芝坐爽下狱”、“志不苟免”这两个语意相连的句子不能断开,就知道答案应选C项。文化常识题,上世纪全国卷1997和1998连续考了两年,也热了一阵子。现在国家特别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近四年连续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很有必要。今年全国题中“坟典”、“阙”、“践阼”、“逊位”等,应该是比较常见的文化常识。比较而言,“践阼”词条中难以引申出“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上下文和看不出相关信息。翻译题难度不大,只要注意“以为”、“为(之)”即可。

原文如下:

(二)、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共2小题9分,比去年少了2分,所选诗歌是唐朝李贺的《野歌》,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难度不大,都是对诗本身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问答题是对诗歌最后两句含义的分析,和去年艺术手法的考查相比,降低了难度。

诗歌材料是李贺《野歌》: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三)理解型默写从2014年开始全国卷就采用理解型默写形式。与去年相比,今年默写分数又恢复6分了:初中2分,高中4分。该题变化较大,出了三道题,每空一分,共6分,分别是《论语·为政》、韩愈的《师说》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像去年选自两篇文章。这三篇有两篇是高中所学的,一篇是初中所学的,这也没有给考生带来多大的困难。


05、语言文字运用

这部分仍然是五道小题,总分20分。有两点变化:前三题一材三用,病句、句子衔接、成语题都出自同一材料,命题上有创意,节约了考生的阅读时间。其中的句子衔接题,与以往的简答题且数量是三处相比,难度就小多了。二是应用文改错题和21题的图文转换又重出江湖。遗憾的是,从2012年新课标卷开始,全国卷就再也没考语音、错别字、标点符号了。


06、写作

写作内容仍是材料作文,并带有一定的任务驱动性质。所给材料内容丰富,角度新颖,目的明确。材料为考生提供了从新世纪开始的2000年到2018年的今天发生的可以载入史册的一些标志事件、新时代的重大规划以及新时代中国取得的一些成就,总共有8个事例,这些事例既有举国欢庆的,也有举国同悲的;既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也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灾难困苦,体现材料提示语中的“青年一代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体现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主题。通过考生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的18岁的青年人阅读,这里面青年人是重点,写作中可以对未来的青年一代进行鼓励,让18岁的青年学子承担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任,把开启未来的钥匙交给青年一代。材料旨在为考生提供思考的导向,让考生将自己的生活与国家的未来联系起来,以这些大事件去折射世纪宝宝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世界,深刻瞄准了今年考生的特点,通过任务设定,让生于新千年和新时代开启之年的两代青年在18岁成人之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交流”,激发考生的热情和想象力,既关注当下,也启发未来,引导考生强化新时代的身份感,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关联。所给出的材料一方面具备社会热点,另一方面贴近当前的时代,也十分切合考生的认知,使考生感到新鲜、熟悉、亲切,容易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

这次高考作文精准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守正出新,凸显了时代的主题,贴近考生实际,激发写作兴趣,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广,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07、2019年高考语文备考的启示

1、高考语文年年有变,年年不同。我们的语文教学千万不能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而应时时创新,以夯实基础知识为重点,提高语文的基本能力,全方面地落实高中语文教学的有关内容。

2、阅读要重视考生的阅读速度训练和整体阅读训练,教会学生如何确定题干位置、答题区间依次采点作答。

3、古诗文同样要多读,培养文言语感,提高翻译水平。

4、古代文化常识重要,但是复习时不要轻信外卖资料中偏题怪题,为难考生。首先立足课本,熟悉课文中的相关文化常识,然后重视每次文言测试题中包含的文化常识,教师备课时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

5、作文不要过度猜题押题,内容抓住核心价值观、正能量,关注时事,注意积累名句和其他作文素材。复习时做好常规写作训练。


「高考」全国Ⅰ卷语文试题分析及2019年复习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