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來的孩子與嬌生慣養的孩子有什麼區別?

沈春陽粉絲團

這個問題我拿我老公和我舉例子,再好不過,我老公就是被打出來的孩子,然而我就是被嬌生慣養的孩子。


一、先說我老公,一位被打出來的孩子。

選擇我老公肯定有他的優點,譬如勤奮,我倆的學歷相當,但他在我們結婚這六年每天都保持看書的好習慣,我看書的目的性明顯就比他強,譬如有了孩子就買了一堆育兒書看,他則不然,他這種勤奮是“後天養成的”,據我婆婆說,在我老公小時候她去上班,我老公在家背北國的小草,等她下班,如果沒有被下來,就會捱打。

最誇張的時候,我婆婆把棍子打折了,當然戰國顯著,我老公學習成績一直很好,然而,他的自律能力遠遠不行,膽子小,不自信,缺乏自主安排能力。


二、說說我這個被嬌生慣養的孩子

因為我身體弱,從小到大不僅父母慣著我,連老師都慣著我。


這是前段時間,單位要求發起的,但都是我真實感言,所以從小到大我比一般人自制,自覺,我記得有人問我媽咋教育的我,學習那麼好,我媽想了想說-她挺自覺的,我沒管。但是我也有弱點,比如目的性太強,懶散,一言不合就大吵。


三、我對孩子的希望

很多人問我會不會打孩子,我想應該會打,但是隻是品格不好的時候會打,其餘時間我給他自主空間。

有一點我是堅持的,你一定要讓孩子感知到你愛他。


紫玉盈盈

我不提倡教育孩子單純靠打或者是嬌寵。我認為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方法還是很重要的。恩威並施,有獎有懲多方面的來實施,才是更合適的。

單一被打出來的孩子很容易從被打中習得暴力,所以如果長期被家庭成員打的孩子很容易走兩個極端,要麼極端暴力,要麼膽小怕事。

而嬌生慣養的孩子很容易在教育過程中養成依賴的習慣,對人對事驕縱而要強,脾氣不好,情緒化,未得到滿足就各種耍脾氣等等。

合適的度是最難把握的。在孩子的教育方法上,單一的教育方式顯然是不合適的,一定要多種方法靈活運用才可以更輕鬆的養育孩子。不提倡暴力,更不提倡嬌生慣養!


宸媽碎碎念

我有個小學一個同學,姓王,住在我家隔壁,以下就以隔壁小王稱呼他,小王是一個單親家庭,母親因為難纏去世,所以從小小王就跟父親相依為命。

為了維持家庭生活,小王父親到處奔波,疏於了對小王的家庭教育,按理說這樣一個家庭裡小王應該很早懂事,可是小王的父親脾氣很暴躁,每次小王調皮,小王的父親做法簡單粗暴,那就是一頓打,也許小王是遺傳了父親的性格,很頑皮頑劣,總是經常犯錯,因此他父親也經常打他,可以說從小學到初中,沒有哪一天小王不被他父親打。

上了初中以後因為住校的原因,只有週末回去以後偶爾犯錯了才被打。後來在初三的時候,因為一次和同學鬧矛盾,不知道是不是引起了小王被打的過往,小王一怒之下直接把同學捅死了,這件事當時在我們那裡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後來小王就進了少年勞改所。

下面是我另外一個同學,這個同學是高中時代的同學,而且這位同學學習成績非常好,可是後來發生的事卻讓人難以想象。

以下我稱這位同學小宋,小宋據瞭解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裡面,父母也算是高幹了,因為小宋從小學習成績就好,父母可以說對他是百依百順,非常寵他,而且因為家庭條件很好,因此從小沒有幹過活,也衣食無憂,隨著學業的高升,學習成績越來越好,父母更是寵他,重來不讓他幹活,只要他好好學習。

我記得在高二的時候,又一次出去春遊,那次是農村裡體驗生活,在農村裡當然什麼都要自己來做,包括摘菜做飯等,可小宋因為從小習慣了錦衣生活,完全是什麼事都不幹,吃做在那裡等吃,可同學中有農村來的,特別看不慣這樣的“懶人”,便說了幾句,結果小宋當時就不高興了,把這位同學打了,因為當時這件事後來鬧的很大,雖然小宋的成績名列年級前茅,最後依然被開除了。

所以打大的孩子和嬌生慣養的孩子有什麼區別呢?

我認為打大的孩子心理不健全,嬌生慣養的孩子自我為中心。都是一種極端教育,最容易導致孩子出事兒,而且現在在大多數出事兒的孩子當中,這2類佔絕大比例,因此對於這2類教育是不可取的,而是要從小理性的培養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父母也要不斷學習和進步,這樣也能使孩子得到幫助。

最後歡迎大家留言說說看法!


不正經粑麻

其實,不明白題主為什麼要這樣來比較,因為打出來的孩子和嬌生慣養的孩子可能有區別,也可能沒區別,甚至可能不至於成為一個不健康的孩子。當我們想區分“打出來的”和“嬌生慣養的”孩子時,我們只關注到了父母的養育方式,而忽視了孩子本身。

為什麼要強調孩子本身呢?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孩子是有不同的氣質類型和性格特徵的。也就是說,他們有自己的個性,這個個性有一部分是來自先天的遺傳,還有一部分是來自後天的養育。這裡想說明的是,不同性格的孩子在面對相同的養育方式時,表現是不一樣的。比如,有的孩子本來就比較頑皮、坐不住,也許用嚴厲的教養方式可以讓他收心,有所成就;然而,如果是天生內向的孩子,嚴厲的教育也許會讓他更自卑,今後無法面對很多困難,容易畏縮。再比如,如果一個心思細膩的孩子,被家裡嬌生慣養,他未必就不懂得體諒別人。因為他能夠理解溺愛中愛的部分,又能夠通過他與其他人交往的經驗,或者讀書間接學習到的經驗來調整自己的不恰當的行為。所以,打出來的孩子和嬌生慣養的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心理健康的孩子,也都有可能成為生活中很多麻煩和問題的孩子。

承接上面所說的,另一方面,我們要知道,每個人其實是有一定的心理彈性的。所謂的心理彈性,通俗點說,就是有調節自己不良心理狀態的能力。每個人的心理彈性不同,所以這兩種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同。所以沒有辦法對這兩種孩子做一種截然的區分,還是要視情況而定。

其實,這兩種方式都未必是合適的教養方式。最好的教養方式是,父母既有一定的權威,又能給孩子一些自由和包容的空間,能夠和孩子一起決定一些事情,促進孩子健康成長。所以,這兩種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有什麼區別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培養孩子的心理彈性,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健康地成長起來。


鵜鶘心理陳小康

打出來的孩子,要麼以後屬於特別叛逆的,要麼就是唯唯諾諾的。孩子經常被打,一般有兩種原因,一個是孩子本身比較淘氣,這種孩子本身就叛逆,再加上父母以打罵的方式來應對,會使得孩子更加肆意妄為,也不太能聽得進別人的意見,但很有自己的主見,好勝心強。另一種是父母對孩子過於嚴苛,總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這類孩子長大後自己沒有主見,膽小怕事,性格以唯唯諾諾居多,大多難成大器。

嬌生慣養的孩子,日後性格以傲慢居多,不懂禮節、不懂謙讓,不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自私,任性。但是這類孩子平常顯得比較自信(過了可能就會比較自大),比較開朗,但難以承受困難和壓力的挑戰。當然,因為生活環境,所受教育,父母性格等的不同,孩子的性格也不盡相同。

在我從事教育行業近10年的經歷來說,這兩種教育方式,都難以教導出品學兼優的孩子,孩子也難以在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獲得足夠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尤其是現在,打罵孩子最後的結果與預想往往是背道而馳,我建議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家長要多引導,以長者兼朋友的心態和孩子相處,除非非常大的原則性問題,不然最好不要打孩子。

明確告訴孩子,爸媽很愛他們,這一點很重要,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要把自己的愛說出來,讓孩子感受到。此外,多給孩子們一點耐心,緩緩引導他們,比直接對他們發脾氣或者放任不管要有效得多。


曾敏敏老師

打孩子與慣孩子其實是兩種極端的家庭教養方式 : 控制型和溺愛型。

控制型的父母要求孩子完全服從自己,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加以保護監督。這類父母以冷漠 , 忽視的態度對待兒童,很少考慮孩子的意願和感受。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常常表現焦慮和不快樂,遇到挫折時容易產生敵對反應,自我調整能力比較差。

溺愛型的父母放任兒童自己做決定,任由兒童自己安排飲食起居,縱容兒童寫作業,貪玩,看電視。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由於父母較少提要求,孩子大多不成熟,隨意發揮自己,缺乏責任感,合作性差,比較自我,很少替別人考慮。

上面兩種方式都不是最好的家庭教養方式,我們建議父母採用權威型教養方式 : 父母既要樹立權威和規則,又要理解和尊重孩子,愛與規則同在,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更健康,更獨立,更自信,更能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


積極家庭教育

作為一位媽媽,我有幾個觀點分享給大家。

第一,就是孩子做錯事情,我們大人應該冷靜下來在去跟孩子說,講這件事情的道理,因為只有我們冷靜下來,事情才能解決,往往我們氣昏頭的時候大腦是不理智的,所以我們要冷靜。

第二,孩子做錯事情很正常,因為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他不懂不會的有很多,他是孩子不可能什麼都會,想到這點我們就釋懷了。

第三,不是說孩子做錯事情不能打,而是該打就必須打,但是不能經常打,老是打孩子不讓孩子說出他們自己的想法,這樣時間越久,孩子就會出現膽小,不愛和人說話的,內向的樣子,這樣我們大人看了會很擔心。

我家也是經常的雞飛狗跳,但是事後我們也很後悔沒有聽孩子說明錯的緣由,要跟孩子多溝通,給孩子講道理,孩子會懂的。孩子不能溺愛,作為父母不能大包大攬的什麼都不用孩子做,這樣長大的孩子如果單獨上學或者別的,就會很不自立。謝謝


農村三妮

在社會學上,通常把家庭教養方式分為四種類型:民主型、專制型、溺愛型和忽視型。打出來的孩子對應的是專制型,嬌生慣養的孩子對應的是溺愛型。

從理論上來說專制型的家庭教養方式父母主要的應對措施是拒絕加控制,這樣會造成孩子有焦慮、退縮的情緒或者易產生敵對和叛逆的心理。所以長大後可能性格懦弱,不敢擔當或者是太有個性,比較叛逆了。中國人所崇尚的“棍棒下出孝子”的教養理論就是這樣的一種代表理論吧;

溺愛型的父母會對孩子接受加容許的模式,這樣模式下來的孩子通常會以自我為中心,不太去顧及他人的感受。在社會交往上顯得很不成熟,同時因為這種溺愛,導致他們就像是溫室裡的花朵,缺少一種挫敗的磨練和責任以及對別人的包容。

其實,上述理論也僅僅是一種理論,代表著大致的方向,現實生活中,因為我們的性格不僅僅是受到家庭的影響,同時還有地域文化以及自身經歷和其它環境的交互作用。

從我身邊的兩個例子來看,一個小時是典型的專制型教育,因為他小時實在是太頑皮,對於棍棒教育,可能也是父親的一種無奈選擇。不過我也看到,家庭成員的態度還是同樣左右著家庭教養的影響力。在這個家庭裡,嚴父慈母是傳統型的角色定位,所以他長大後也還是性格比較莽撞,不過看得出他的情感需求較強,比較重視家庭成員的情感關係;

另外一個是典型的溺愛型家庭出來的孩子,因為是男孩,可能在他父母心中有著更重要的位置了。這個孩子小時也算是活潑可愛,可是父母給予的過度保護,限制他的行為能力的發展,導致在溫室中的成長沒能跟上各年齡段該有的社會化發展任務要求,曾經出去工作,可是不能適應環境的要求。家庭對此的應對是不想做就別做,父母養你。在經歷過幾次挫敗後,他就走向自我封閉。所以溺愛型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如果一直生活比較順利倒也罷了,要是家庭沒有給予到足夠的支持,在長大後可能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了。


why糾結

“棍棒底下出孝子”、“富養女兒窮養兒”,這些教育心得,是真理還是忽悠?

我是一名有十幾年教齡的老師,我非常認同朱慶瀾的“三道染缸”理論,多數家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存在嚴重的而且是不可修復的錯誤。

朱慶瀾,是民國初年的廣東省省。他親自撰寫了一部名為《家庭教育》的著作,並於1917年由他本人捐款公開出版,分發給廣東省的家家戶戶。他把一個人從出生到6歲入學前,入學讀書和離開學校走上社會這三個階段,形象地比喻為“三道染缸”:小孩子生下來,好似雪白的絲。在家裡生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家裡6年教得好,養得好,好似白絲染成紅底子。到了進學堂,再得好先生,就將那紅紅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層,自然變成了大紅。到了世界(社會)上,哪怕遇著壞朋友,壞染缸,想把他變成黑色,他那大紅的底子,一時總不得變的。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說,自然變成真正的硃紅,頭等的好人了。萬一在家裡6年,教的法子,養的法子不好,比如白絲一下缸已經染成黑底子,進了學堂,就有好先生,想把他變成紅色,那黑底子總是難退得去。就是勉強替他加上一層紅色,仍舊是個半紅半黑的。如果學生再遇著不熱心的先生,到了世界上,再遇著壞朋友,壞染缸,將黑底子一層一層加上黑色,自然變成永不退色的黑青,永不回頭的壞蛋了。 

   

由此可見,學齡前階段兒童的家庭教育,是“至要緊的事”。前6年裡肯費力,將來就受用不盡。然而,在現在的中國,多數家庭並沒認識到這一點,而是在這6年的重要時間,把孩子丟給了他的爺爺奶奶,等到孩子慢慢長大,問題越來越多,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然而往往是在問題面前無能為力,後悔莫及。

題主所說的嬌生慣養和打出來的孩子,應該屬於在學齡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也是教育孩子的兩個極端。對於這兩類家庭教育中的孩子,會有很多區別。

打罵中成長的孩子,容易引發嚴重的心理問題,往往會形成兩種極端的性格:一種是懦弱自卑,悲觀厭世,嚴重者出現精神分裂,甚至自殺;一種是叛逆、報復,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嚴重的會走向違法犯罪,而受害者往往是他的親人。

嬌生慣養中長大的孩子,最容易出現的的問題就是缺乏教養:傲慢、做事隨心所欲、敏感好強,會給家庭帶來很大問題,富養不是嬌養,嬌養容易出逆子,正所謂“嬌生慣養出仇家”。

教育,是一個最大的工程,也是最難的工程,它與時俱進而又變幻莫測,作為家長,我們要把握好這第一道染缸,給孩子染上紅底子,才能幫助孩子適應社會。隨後,跟大家分享美國葆嬰公司父母課堂裡的一節課,教會父母如何帶好自己的孩子中的一小段,希望能夠讓爸爸媽媽仔細用心體會。

挑剔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責

敵意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爭鬥

批評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譴責

恐懼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憂慮

嫉妒中成長的孩子,學會

嫉妒

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卑

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忍讓

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信

稱讚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欣賞

支持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信任

友愛中成長的孩子,學會關懷

分享

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慷慨

平等中成長的孩子,她便懂得了什麼是公正

友誼中成長的孩子,她便會覺得世界多美好


贏在高三

對於打出來的孩子,我認為自己最有資格評論。

父親是位鄉村教師,勤奮,善良。對自己十分苛刻,對子女也特別嚴謹。彼時只要因為在外惹了是非,有人上門理論,父親必不分青紅皂白,是非曲直,棍棒責罵一頓。他認為自己教書育人,不能讓人家指責他連子女都教不好,所以連辯駁的機會都不給,不服氣,嘴犟。還要多加幾棒。整個一個封建帝國思想。

工作後,我們姊弟在單位上也是不怕吃虧上當,髒活累活搶著幹,功績卻不知爭取。受了委屈也不分辯,總以為吃虧是福報,凡事“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可因為耳軟面善,有時老天就愛看笑話,反而比一般人在人事上招來更多些非議與小災禍。

特別是,當那些能忍就忍能讓就讓打出來的孩子與嬌生慣養的自以為是咄咄逼人孩子大了相碰撞時。相左的思想理念反而惹來更大災禍。

朋友就是個打出來的孩子,十幾歲出來幫襯家庭,拖到二十六七,為了不耽誤兄弟結婚(農村裡老大沒結婚,老二先結認為會觸黴頭)急匆與一異地男結婚。

結婚後,到男方傻了,丈夫家裡只一個土坯房,一個七十多的寡母奶奶還伺候著一個五十多歲的父親。看著老人可憐,土坯也搖搖欲墜,朋友沒多想,拿出了多年打工的私房積蓄二萬多,先交了訂金,夫妻又在廠裡借貸三萬多,在小縣城幫這奶奶與嬌生慣養,沒病沒痛,只是好酒色的父親買了個二手房住,並剩二層給他們拿租金出租。

夫妻二人繼續在外打工,這期間還不時寄錢給家裡的奶奶與父親生活用,之後奶奶平安去世後五年,老父親在煙花巷去浪蕩,認識了一個和兒子差不多大的煙花女。兩人一來二去鬼混了幾次,老頭怕女人客人多,抓不住,趕快瞞著兒子把這女人娶進門。

進了家門,兩人都不做事,靠點房租根本不夠揮霍。父親窩火:母親當初就不會拉關係讓自己一文化人耽誤在農村。自己在兒子一歲時嫌那沒文化的妻子,當初剛好碰到文革,好不容易當了紅衛兵頭頭,他甩了妻子,讓兒過繼出去,沒過幾年文革結束了。包產一到戶,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家庭重擔又落寡母一人身上,新娶的女人也跑了。寡母看他孤單,才趕緊又把孫子抱回來養。現在我花甲之年好不容易娶了個女人。這兔崽子不給錢孝敬後母,寄的錢還少了。

告,狀告兒不孝要20萬贍養費。法院也知道這父親是個遊手好閒,好吃懶做的老敗家子。兒子又是個老實人,怕他不停糾纏,兒子沒回家告子不孝訴求也正當,就給他判生活費按當地省城最高標準判了三萬多,醫藥費一萬多。兒子回家把醫藥費給清了,父親就真死了。

這小繼母從小也是嬌生慣養長大的,有哥有姐有弟有妹,一家人在農村家族大,父母沒文化,但兩性觀念開放,只要有利益,什麼事都敢幹,教子教女在外頭接人待事也是隻要不吃虧上當能佔便宜就是本事。這小繼母十四五歲就混入社會,妯娌姐妹都在街頭按摩場所幹過。十八歲嫁人,丈夫家裡窮,只要女人來錢,對她的所做所為也睜隻眼閉隻眼。之後生了一女,男人漸漸富裕了,又有些看不起這女人,後來女兒二十多歲嫁人了,這男人覺得綠帽子戴了多年,維持兩人關係也斷了,天天吵著要離婚。剛好這時碰到了朋友丈夫父親,知道這老頭在縣城有房有房租。想著人老色衰了有房住,有房租維持生活。

誰知,過來後才知道房子是兒子的。她以為老頭死了也不怕,一家人人多勢眾霸著房又打了結婚證,又是當地人,老頭自家沒親沒戚,兒媳婦還是外地人,誰會來管這閒事。

後來朋友夫婦告到法院要求繼母返還房。繼母雖沒證據,可有膽量,又哭又鬧,又是耍賴撒潑,又是用生命做威脅,咄咄逼人的怒吼著。這一下執法者們可糾結了,只能在證據裡找漏洞。以期望可以從中發現什麼,可以幫助繼母從中得到些合法利益,她得到了物質。他們也好早日擺脫她得寸進尺的糾纏。

可有些事越想快點結束,越簡單明瞭,它就越複雜拖沓,。於是這案子就一審打到二審,二審又事實不清重審。一審還讓朋友借錢"自願"補償了繼母2萬。可現今,房沒要回,錢也賠了。

愛哭的孩子有奶吃,這嬌生慣養的人還是到處有人幫,有人慣,有人讓。而打出來的孩子連自己的正當訴求,被人一吼,都唯唯諾諾說不清楚。

你看,媽媽們總是先抱起那最先啼哭著的小孩,她們憐憫她,安慰她,護著她,讓別的孩子讓著他,可媽媽們唯獨忘記抱住走向角落瑟瑟發抖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