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有几个老婆?

dream乐檬

正妻两位,先娶王弗,妻子病逝后,再娶妻王闰之。小妾若干,有名者为王朝云。

苏东坡受其洒脱、极有名士之风的祖父影响,也热爱自由,曾有隐遁山林之愿。可是也不能免俗地在上京赶考之前,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迎娶了师妹王弗
当然也有传言苏东坡与其妻王弗是自由恋爱的结合,这在封建社会是极其难得的。因为苏轼的姐姐八娘迫于父母嫁给了“良配”程家表哥,结果受尽虐待,也可能是精神上的虐待,终至夭亡。其父苏洵痛定思痛,给予了后来者择偶的权利。苏东坡应该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如果古时有朋友圈的话,撒狗粮应该是他的日常。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妻子去世的十年内,苏轼未着一字,是忍痛还是淡忘?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十年后的苏轼回忆起前妻在“小轩窗,正梳妆”的场景,仍不禁断肠。王弗是个有大智慧的女子,谦逊有礼,更重要的是她的识人眼光。苏轼大大咧咧,看谁都是美好的,但是王弗总能清晰地辨明该人的品性。这一点直到苏轼被贬,感受世态炎凉后才深刻体会到妻子的聪慧,可惜佳人已逝,阴阳两隔。

王弗病逝后三年,苏轼并未续娶,王家人被苏轼的深情所感动,主动将王弗的二堂妹王闰之嫁来。王闰之不同于王弗,她更加小家碧玉,但踏实温暖,还是很适合抚慰中年丧妻,官场不顺的男人。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心情郁闷,不知是小苏迨还是小苏过,动不动就拉扯苏轼的衣服,苏轼刚想训斥儿子一顿,王闰之就说:“儿子是不懂事,难道你比儿子还傻吗?不找快乐,发愁干嘛! ”  

苏轼闻言无比惭愧,正在自责时,王闰之已将一杯薄酒摆在他面前了。于是苏轼大发感慨,觉得自己比魏晋名士酒鬼刘伶幸福多了,因为老妻比刘伶

的老婆强,刘伶的老婆连酒都舍不得给刘伶喝!这种天伦之乐,温暖地抚慰着苏轼宦海沉浮中那颗伤痛的心。

都说好的爱情是男女夫妻能共同进步,本来文采一般的王闰之,常年受到苏轼的熏陶,大有进益,连苏轼都大为感叹:“吾不知子亦能诗耶,此真诗家语耳!”

王闰之死后,年已58的苏轼大为悲痛,在祭文中发出了“唯有同穴”的哀鸣。所以苏轼过世后,弟弟苏辙将两人合葬,完成了哥哥的遗愿。

苏轼的情感史上最有名的当属王朝云,乐妓出身的她,多情而有才,美目顾盼间仰慕上了文豪苏轼,但并不愿为妾,只是当个小小的侍女。当她18岁时,在王闰之的坚持下,苏轼才纳朝云为妾,然后开始了相伴一生的故事。

如果王闰之是贤内助,那么朝云就是精神伴侣,两人的诗歌造诣都相当高,唱和往来,是为一大闺中乐趣。因“乌台诗案”被贬的苏轼生活清贫,王夫人已逝,子女妾侍走的走散的散,唯有朝云一路追随。对此,东坡深有感叹,曾作一诗:“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

可惜在惠州,朝云感染瘟疫,即使苏轼为她拜佛念经,寻医煎药,最终还是与世长辞。东坡尊重朝云的遗愿,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南畔的栖禅寺的松林里,亲笔为她写下《墓志铭》,铭文也像四句禅谒: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归。据说朝云的死也带着些佛教神秘色彩:朝云葬后第三天,惠州突起暴风骤雨。次日早晨,东坡带着小儿子苏过,前来探墓,发现墓的东南侧有五个巨人脚印,于是再设道场,为之祭奠。

如果说王弗是苏轼懵懂的感情,最初的爱恋,那么王闰之是家的归属,朝云是情感的共鸣。在这些女子身上,我们真正地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深情。


匈奴不再

徐读诗词系列(二)

文/江徐

为苏轼作传的林语堂在书里写道:“苏轼身上那种天才才具有的魅力,会引起妻子或者厚爱他的人为他忧心焦虑,让人不知应该因为他大无畏的精神更加敬爱,还是应该为了使他免于旁人加害而劝阻和保护他。”

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娶了三位妻妾,她们都姓王:王弗、王闰之、王朝云。

她们在苏东坡不同的人生阶段相伴一程,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他也为她们留下不同的诗文。

王弗是苏东坡的结发夫妻。

那年,他十八岁,她豆蔻芳华,年方十五。她是他老家四川眉州的姑娘。完婚之后,苏东坡进京赶考,谋求功名。凭借出众文采,二十岁通过殿试,可谓年轻有为,前途无量。

但是苏东坡有一个优点,同时也是他的缺点,口直心快,对别人没有防备心理,遇到看不顺眼的人和事总要忍不住说出来,就像他自己所说,“如蝇在食物,吐之方快。”这种脾气,在官场是很危险的。

王弗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己的丈夫。她比苏东坡小三岁,但是为人处世比他成熟,考虑事情也周到。正如林语堂所说:“她觉得照顾他比崇拜他更重要。”

有一次,苏东坡与客人谈话。等客人走后,王弗从门帘后面走出来提醒丈夫,以后少跟这个人交谈,因为通过对方说话,她觉得此人缺乏诚意,不可深交。

苏东坡二十九岁那年,王弗病逝。十年过去,苏东坡一想起她,依然无限怀念,写下情真意切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她是王弗的堂妹。

王闰之比苏东坡小十一年,对他满怀崇拜。她性情温顺,对丈夫言听计从,红袖添香,是很好的伴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她没有堂姐王弗的能力,不能给丈夫的仕途提出中肯建议。

王闰之陪伴苏东坡一起走过的,是他的壮年时期,各种坎坷,沉沉浮浮,她都有所见证。她陪他度过人生中最黑暗的乌台诗案那个阶段,陪他贬谪黄州,归园田居,躬耕东坡,搭建雪庐。风风雨雨,始终相伴身旁不离不弃。

相伴二十五,王闰之病逝。关于这位妻子,苏东坡虽然没有留下什么诗作,但是在祭文中写有这样一句话:

我实少恩,惟有同穴。

他说,她的深情厚意还没好好报答,只有合葬在一处再来相伴了。

苏轼去世后,弟弟苏辙按照他这一意愿,将他与王闰之合葬在一处。

苏东坡的第三任妻子是王朝云。

三十五岁那年,苏东坡被贬杭州。在这里,他遇到了当时尚为歌妓的王朝云。她年轻又美丽,比他小二十七年,“美如春园,目似晨曦”。他将她收养在身边,被贬黄州期间才纳为妾。

自从遇见后,王朝云追随苏东坡,四处流离,从杭州去到黄州,又从黄州去往惠州,一生相随。期间,她为他生下一个孩子,遗憾的是一岁不到就病故夭折。

王朝云虽然比丈夫小了将近三十年,人生阅历也没他丰富,但她却是真正懂得他的人。

有一次,苏轼退朝回到家,吃罢饭,他一边抚摸着自己的肚腩一边试问旁人:“可知道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么?”有人说:“是文章。”有人说:“是博学见识。”王朝云回答道:“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听到此言,不禁开怀而笑。因为身边有一个懂得他的佳人。

所有的故事,都从遇见开始。遇见只是缘,懂得才是爱。

王朝云陪伴苏东坡二十年,在惠州病逝。苏轼在她的墓碑旁建了一座六如亭,亭上撰写这样一对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江徐说:

人生一世,来来往往。

不同阶段遇见不同的人。

寻寻觅觅,只为获得爱。

照顾是一种爱,

陪伴是一种爱,

懂得是一种爱。

遇见了,应珍惜,

分别了,不相忘。


江徐的自留地

苏东坡一生,娶过两个妻子和一个妾。

发妻王弗。王弗系苏东坡年轻时在四川青神县的中岩书院求学时,其老师王方的女儿。至今中岩还留有不少关于二人的传说,并有唤鱼池为证。结婚时,苏十九,王十六。王弗和苏东坡生活了十一年。十一年后,王弗不幸以二十七岁的青春年华早夭,生有一子,也就是苏东坡的长子苏迈。

苏东坡那首哀婉的词作,即王弗去世十年后,苏东坡在山东做密州太守时梦到王弗后所写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继室王闰之。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苏东坡最后一次回眉山时所娶,时年二十一岁,苏东坡三十二岁。王闰之陪伴苏东坡发配黄州,在黄州亲自耕种,为苏东坡又生了苏迨和苏过两个儿子。1093年,四十六岁时去世。

苏东坡的小妾名叫王朝云。王朝云本是杭州的一个歌伎,苏东坡认识她时,她只有十二岁,苏东坡为其赎身后带在身边。

朝云为苏东坡生了一个儿子,可惜不久就夭折了。生下此子第三天时,苏东坡曾作诗一首:生下三天举行洗礼时,苏东坡作诗一首: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东坡被贬惠州时,朝云同行,并病死于惠州,享年三十三岁。


聂作平


蠢老汉

苏大爷有几只老婆,那年月,法治不健全,一没有派出所,二没搞过人口普查,三又没去民政局领取结婚证。椐传有三只,都没办證记,自由恋爰,自由结婚,自由生儿女,好不自在。

现有些"文人墨客",靠卖字卖画,卖良心,学坏容易,有了钱,老婆一大堆,忙不过来,先把老的离掉,再纳新少娘子。老婆在它眼里,就是超市买来货物,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现有婚姻法,我国又不是坡南非,只能一夫一妻,多半个都要犯法,坐班房。

苏家后人好坏都有,东坡先生是大文豪,好象文没传下来,现科技界也好,文坛畀也罢少有名角。

苏人想借东坡这朵名牌名花搞上去,有心栽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全国各地都把苏东坡划入八戒先生一类,当给吃了。

这就是把东坡先生从文坛,赶下来,请进油巴巴里厨房,找块硬壳纸,写上,把苏姓改为东姓,名坡肉。

东坡肉,好名,好菜,好味道。

文人又要里子,又要面子。忠孝不能两全,面子可以不要,先要解决肚子。

东坡先生有灵,知道后人这样处置自己,在天是不安宁的。


易家巷

在南宁市网约车司机资格证考试题目中,历史知识部分里有这么一条:苏东坡(苏轼)是干什么的?A文学家、大文豪、B贪官污吏、C抗倭将领、D市井无赖,他与南宁知府苏缄是什么关系?A亲兄弟、B父子、C上下级、D没有关系。每题1分,请选择正确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