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慣的山坡也嫌陡

“為了子孫後代不繼續困在大山裡,能搬走我們都要搬走。”會澤縣火紅鄉格枝村老鷹巖小組長張畢聰對筆者說。老鷹巖原本是他們的家,應該是站慣了的山坡不嫌陡,但現在他們也嫌陡了,這是怎麼一回事?

祖輩:躲避戰亂到深山

老鷹巖地處火紅鄉格枝村,在硝廠河邊半山腰上,四面都是懸崖峭壁,距離最近的花石頭集市有10公里,全程爬坡,青壯年步行要3小時方可到達。張畢聰的爺爺輩為了躲避戰亂藏到懸崖絕壁處的老鷹巖村,祖祖輩輩在老鷹巖靠天吃飯。對老鷹巖情況熟悉的火紅鄉政府工作人員陳南英說:“老鷹巖因山太陡,莊稼十種九不收,養個豬有時都會滾下山崖。”

站慣的山坡也嫌陡

通路:群眾生活仍艱難

為解決老鷹巖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火紅鄉於2012年從花石頭集市修通至老鷹巖小組的簡易公路,但只能供摩托車通行。2017年,鄉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再次維修,底盤高的四驅車輛可以通行。

站慣的山坡也嫌陡

陡峭、彎大、通行能力極差、雨水季節無法通行、每年都要維修是老鷹巖村公路的基本特徵,村裡人買不起車,外地車輛也不願去這樣陡的地方,群眾買賣東西,多數時間只能靠人背驢馱。

“我們這裡買不到水泥、磚塊、鋼筋等物資,外面的人一聽說送貨到老鷹巖,給高價運費也不願意送。宰豬的時候,在豬圈裡就要用繩子拴好,否則有可能滾下懸崖,一年的辛苦就會白費!”村民莫加所無奈地告訴筆者,因為山高坡陡、路況艱險,外面的東西拉不到村裡,村裡的特產也沒法往外銷。

出行難只是困擾老鷹巖群眾的一個難題。在這裡,上學難、就醫難、留守老人等問題十分突出,村裡的孩子去上小學,需凌晨5點起床,步行10公里才能到校,初中生要到35公里外的火紅鄉中學讀書,走路3小時後,再坐車25公里才能到校。

筆者看到,留守村裡的多數是老人、婦女和孩童,53歲的張畢聰算得上是老鷹巖最年輕的男性勞動力了。他說:“留守群眾看病要到10公里外的村衛生室,有好多病還治不了。遇到有產婦或病情較重的病人時,只能用揹簍揹著病人往山外送。現在青壯力多數外出,找個人背都十分困難了!”

站慣的山坡也嫌陡

生存:務工成為唯一出路

老鷹巖村有23戶98人,人多地少,生存條件惡劣,僅靠種植一畝三分薄地,很難改變貧困命運,怎麼辦?外出務工成為他們唯一的出路。

站慣的山坡也嫌陡

張畢聰的兒子在昆明打工,25歲了,因為家境貧困,沒有姑娘願意嫁,至今仍單身。女兒女婿外出打工後一直沒回來,家裡只有他和老伴帶著外孫生活。老鷹巖村有40多名群眾常年在外打工,每年只是在春節等重要節日回老鷹巖看看,有的甚至幾年都不歸家。

在家裡很難掙到錢,張畢聰也想出去打工。他說:“當小組長十多年,不當的話已經找不出更合適的人選了,不忍心放著鄉親們不管。”他在家養點蜜蜂,每年靠賣蜂蜜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勉強夠一家人餬口。

機遇:十萬人將進城安置

像老鷹巖這樣的深度貧困村,在會澤縣不是個例。在牛欄江、小江、硝廠河一帶,有很多山高谷深、水源匱乏、道路艱險的深度貧困村。“如果在這些地方修路、引水,需花大量的資金,也只能暫時解決基礎設施問題,但過些年後,又會返貧。”會澤縣易地辦工作人員李開升說,這些地方脫貧成本太高,貧困發生率和返貧率都很高。

站慣的山坡也嫌陡

為從根本上解決 “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及符合“六類”地區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的脫貧和發展問題,徹底斬斷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今年,會澤縣作出“搬進縣城十萬人、再建一座幸福城”的重大決策,將分三期、按規劃、分年度、有計劃對深度貧困自然村群眾實施搬遷進城安置。同時,新城按旅遊城市的規劃進行建設,統籌推進新城各項產業,走產城融合的路子,讓搬遷群眾在新城產業帶動下脫貧致富。

站慣的山坡也嫌陡

這一戰略部署,讓張畢聰看到了老鷹巖村民的出路,站慣的老鷹巖,讓他們覺得陡,想離開了。

站慣的山坡也嫌陡

“這是山裡人改變貧窮命運的難得機遇”“貧困群眾進城後,通過勞務輸出一批、自主擇業解決一批、發展產業安置一批、就地產業工人安置一批、發展公益崗位安置一批、兜底保障一批,實現搬遷一戶、脫貧一戶”“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像老鷹巖村這樣的群眾,都在期盼著搬出大山,搬進城裡,改變命運。

站慣的山坡也嫌陡

會澤新城安置的對象,主要來自像老鷹巖村一樣的群眾,他們按相關政策每戶有一套住房,隨遷戶通過政策扶持和自身努力,也可搬進新城。安置區統一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公共服務管理,大力發展旅遊城市相關產業,帶動群眾致富。

站慣的山坡也嫌陡

4月24日,會澤縣易地扶貧搬遷新城建設(一期)工程正式開工。2019年春節前,全縣兩萬多名群眾將拎包入住。這兩萬多群眾裡,也有老鷹巖村的貧困群眾。看著車來車往、熱火朝天的安置工地,張畢聰高興地說:“山裡人將變城裡人,我要學著做個城裡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