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遇到渣男的总是你?

为什么遇到渣男的总是你?

大概每个女生都曾幻想过“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美满爱情,可现实不是童话,在还未牵到对的人之前,总有不少姑娘会遇到一两个渣男。

更有甚者,还会被伤到怀疑爱情,在偌大的城市中,宁愿一个人孤独终老,也不再愿意试着去爱上另一个人。

可是,你到底有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遇到渣男的总是你?

为什么遇到渣男的总是你?

1。

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讲述了松子悲惨而又令人扼腕的一生。

她原本是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却在一次百口莫辩的误会中被辞退,在餐厅打工期间和一个立志成为畅销书作家的男人同居,他脾气古怪,郁郁不得志,常常对松子动粗,她却一再容忍,直到那个男人自杀。

男人自杀后,她又成为了已故男友朋友的情妇。

在得知别人已有家庭的情况下,她却甘愿做一个见不得光的小三,可更加悲剧的是,这个男人并不是真的爱松子,而只是嫉妒她死去男友的才华,所以才想要占有她。

此后的松子开始自暴自弃,做了陪浴女,还认识了一个名叫小野寺的渣男。

结果再次被利用,不仅被骗走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还在一次扭打中,操起尖刀杀死了小野寺。

短短的几年间,松子就从一名中学老师,变成了一个被全国通缉的杀人犯。

纵观松子坎坷的情史,我们不难发现,它基本上就是一部渣男收割史。

接二连三的渣男的出现,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拖进了一个又一个深渊,而她之所以总是遇到渣男的关键,并不是所谓命运的使然,而在于她完全没有对接近自己的男人进行任何筛选和甄别。

只要有人靠近,她就选择接受;只要别人肯爱自己,她就觉得是莫大的幸运。

她的不拒绝、不挑选,让自己练就了一副炉火纯青的沼渣体质。

为什么遇到渣男的总是你?

2。

小满工作已经八年了,三十岁的她,是一家广告公司的业务部经理,精明强干、薪资不俗。

可就是如此优秀的她,也在父母亲朋的催促和逼迫下,无奈地投入了恨嫁一族。

除了正常的工作,她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各种各样的相亲活动,可是,那些滴溜溜转动着眼珠子的油腻相亲男,并没有牵着她的手和她一起走进婚姻的殿堂。

第一个是标榜自己是个老实人,只想找个本本分分的人好好过过日子的公务员。

然而,在两个人第二次见面的时候,他就毫不遮掩地向小满提出了想要开房的要求,用他的话说,都决定要奔着结婚去了,这种事,赶早不赶晚。

小满至今也没想通这到底是什么逻辑,只知道,那个满口“道德责任”的公务员在遭到小满的拒绝后,言语粗俗地骂着娘,还说她就是个没人要的老女人,不知道矜持个什么劲儿。

第二个是高高瘦瘦的IT男,薪资八千,戴副眼镜,不苟言笑。

相处了三个月之后,小满发现了IT男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抠,他可以抠到什么程度呢?

据小满说,这个月薪八千的技术男,一包榨菜能吃两天,点麻辣烫加份菜都要犹豫好半天,西装领口永远在发亮,周末最常见的娱乐活动就是宅在家里看电视。

可是,他不抽烟不喝酒,看起来老实木衲,也没什么异性朋友,似乎是一个很好的结婚人选。

于是,小满带着他去商场买衣服,请他到全市最有名的餐厅吃饭,和他一起牵着手去看电影,试图让他学会享受生活,学会好好对待自己。

然而,IT男却在两个人见过家长,谈到结婚和彩礼的时候,毫无征兆地消失了。

那个时候的小满,刚刚帮他付完三个月的房租。

为什么遇到渣男的总是你?

3。

在那之后,小满消沉了好久。

她也曾喝着酒、流着泪,声嘶力竭地质问,为什么遇到渣男的总是我?

是啊,为什么遇到渣男的总是那些渴望得到幸福的人呢?

明明他们都很善良,只是怀着一颗真诚迫切的心,想要在这冰冷的尘世间获得一份平凡的爱情,为什么却一次又一次地遇到渣男,被伤到体无完肤也触摸不到幸福的边缘,只能痛苦地在爱情的泥潭中打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离想象中的幸福越来越远。

然后,在看似永远也不会愈合的伤害中,变得脆弱敏感、绝望孤独,越来越不相信爱情,也越来越抵抗别人的接近,就像善良的松子和小满一样。

我想,并不是她们真的就是什么沼渣体质,而是她们太渴望爱情了,太希望自己有一个美满的婚姻了。

于是,她们把出现在自己身边的所有男人都划进自己的择偶范围,不加选择地将他们视为救命稻草,幻想着他们会带着自己脱离苦海,从此相依相偎、幸福一生。

可她们不知道的是,所谓的救命稻草,往往并非是救命的稻草,而恰恰很有可能是要命的水草。

在你最弱的时候,坏人最多。

而在你最迫切渴望爱情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渣男就会闻风而动。

因为欲望会让人迷失方向,也会更容易让你放下戒备,从而心甘情愿地钻进渣男们精心设置的圈套,从此步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我们总要经历一些波折,才能遇到真正的爱情;

我们总要走过一些坎坷,才能牵到那个对的人。

在这之前,不要心急,也别委屈自己降低标准,请别稀里糊涂就将自己的一辈子奉献给一个并没有那么喜欢的人。

在你全心全意爱着自己的时候,真爱自然会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