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看透與放下

文/項保華

在逆境中 ,最考驗心田“真善美”。對於一些平常循道守本的企業,在競爭壓力加大,生存維艱,看似很難扛過去時,也可能會出現許多擦邊球。發生這些行為的藉口,表面上看是“沒有辦法”“不得不為”等,實際上反映的是“慾望膨脹”“道德滑坡”。

困難、艱難、磨難,更需道德自律,此為修煉心田“真善美”最佳時刻。自強不息,若離開厚德載物,就易在積極進取的名義下,做出背離“真善美”之道的行為。老子曰:“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天下循道,利而不害,安寧、平和、通泰。

放下自我,淡定循道,時刻遠離邊線,如此修煉,提升德的境界,直達心田“真善美”,從而可以真正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也即智慧決策不出偏。例如,在多目標衝突時,在面對各種誘惑時,在涉及防患未然問題時,均能從容應對,不會內心糾結出亂。

現實中,在兩種情況最挑戰決策者的智慧。一是生存危機時刻,考驗人的底線堅守;二是事業輝煌時候,考驗人的道德追求。過往決策成功者,需防得意忘形,頭腦發熱亂作為。例如,那些活得好、不差錢的企業,最易掉入的陷阱就是,一心想做大而致不盈利。

成敗相依,禍福輪替。面對失敗,教訓面前,人們自然會變得謙卑些,只要沒有輸的爬不起,反而有可能東山再起;面對成功,鮮花掌聲,無意中人們會變得飄飄然,結果自以為是,反而會導致未來失敗。智慧覺悟,更需在成功時,修煉心田“真善美”。

成功時的修煉,守本致良知,循道以厚德,心田“真善美”,屬於防患未然,可以從容進行,更可主動施為。有人說,“雅積大偽,俗存厚德。”凡事皆適度,與此異曲同工,既防易事做過頭,又免難事做不足,如此始終行在道內,正好體現“真善美”。

看透與放下

據說,托爾斯泰寫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農夫,遇到天使,天使對他說,只要他能不停地跑一圈,跑過的地方就全歸其所有。於是,農夫拼命地往前跑。有人告訴他,你該往回跑了,不然你就完了。農夫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根本聽不進,最終跑得倒地而亡。

跑馬圈地累死人。有位老總,談到創業艱辛,曾被債主逼得想跳樓,“經常不想活,就是不敢死。”現實中,還有多少企業經營者,走上這樣的創業不歸路,最終被迫無奈地“活著”呢?出現這種狀態,你認為原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又會是什麼呢?

面臨艱難狀況,許多人都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認為是這樣的嗎?其中涉及眾多因素,哪些不可控?哪些可自主?回想現實決策,豪氣沖天,壯志凌雲,快速擴張,什麼都想做,經歷這樣的過程,最後都會發現,身心疲憊,一地雞毛。誰之過?

對於決策者來說,有時覺得人生不自在,原因就在看不透、放不下。格力的朱江洪指出,“在各種誘惑面前,不夠專一,想法太多,太花心,總認為別人的飯好吃,沒有集中有限力量,使自己的產品在技術上得以提高......最終就是大浪淘沙,退出歷史舞臺。”

智慧決策,需看透事物,放下自我。人們常用盲人摸象的故事,比喻看問題片面。現實中,真正的盲人,能清楚意識自身的眼障,不會犯這種錯誤;反倒是所謂的聰明人,更容易出現盲目自大,堅信自己所看到的為“真相”,不相信別人所看到的是“事實”。

修煉潛意識的心田“真善美”,需從行思習性開始,運用“不評判”“正反合”“若則否”方法,放空成見與預設。從本質上看,習慣上看到、想到的“我”,以及派生出來的“我們”等,原本就是一種幻覺、忘我,放下自我,才可突顯出純淨的智慧本體。

《覺悟》:看透與放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