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縣創新推行“2468”幹部住村工作制度

永州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先志 歐超英 譚煌輝 袁新豔) “2468”:縣處級幹部每月住村2天、正科級幹部住4天、鄉鎮黨委書記住6天、鄉鎮幹部住8天,讓幹部下鄉由“過客”變為“常客”,將“駐村”變為“住村”和“助村”,更讓這一制度成為了密切聯繫群眾的紐帶。

帶被子、帶洗漱用品,輕車簡從,到農村去夜宿……這一過去簡單的“駐村”,如今正在藍山悄然變為“住村”和“助村”,並贏得了廣大幹部群眾的交口稱讚,“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好,幹部不僅到村裡駐村,而且還住在村裡了,跑得比自家親戚還勤些哩!”

是什麼動力讓幹部主動帶著生活用品夜宿農村,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呢?

連日來,我們行走於三藍大地,探尋了藍山黨員幹部住村的背後故事。

立規矩明職責,變“過客”為“常客”

近些年來,幹部進村的頻率是一年比一年少,即使駐村幹部也是“駐村”不“住村”,常往家裡鎮上跑;有的甚至是鄉幹部不住鄉,村幹部不住村,都往縣城裡面住。村民有個急事了,半天都見不到幹部的人影。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藍山縣委通過多番調研後認為,過去幹部收糧收稅,每家每戶去串,後來不收糧不收稅了,幹部下鄉進村少了,也不熟悉村民了,村民也不熟悉幹部了。而且白天在村裡走訪,大夥都在忙農活,碰不到人,碰到人也耽誤別人的事。如何既不耽誤村民的農活,又能讓村民常常見到幹部和反映相關情況,那晚上住在村裡無疑是個兩全之策。而且通過住百姓家、吃百姓飯,更容易瞭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這樣既轉變了幹部作風,又密切了幹群關係。

為此,藍山在全縣推行了“2468”幹部住村工作制度,即縣處級幹部每月住村2天、正科級幹部住4天、鄉鎮黨委書記住6天、鄉鎮幹部住8天。通過這一制度的實施,不僅將“幹部與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成為現實,而且讓幹部下鄉由“過客”變為“常客”。

訪民情增感情,變“口號”為“口碑”

在住村過程中,藍山將脫貧攻堅工作放在首位,縣級領導、縣直單位、鄉鎮三級幹部主動住村,並結合精準扶貧“三走訪三簽字”“深入貧困村、走訪貧困戶”“回頭看、回頭查、回頭幫”“全覆蓋、地毯式問題核查”活動,摸實情、訪民情,找病因、治病根,解難題、辦實事,對每一個貧困村的村情和每一戶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收入、公共服務、致貧原因、脫貧計劃和措施等情況摸了個“底朝天”。

“真是沒想到,這麼晚了,縣委書記還冒著雨,走五六里山路來看我們……”4月23日晚9時,藍山縣祠堂圩鎮老婆源村桐梓坪自然村,76歲的詹孝清夫婦激動異常,直誇黨的扶貧政策好,“這兩年,幹部來得勤,不僅按政策讓我們享受了低保、特惠保、城鄉醫保和養老金,今年把我們還列入易地扶貧搬遷對象,我們只需出1萬元,就可在縣城集中安置點住上新房了。這是我們之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啊!”

深夜11時30分,藍山縣委書記秦志軍又連夜與該村的幫扶單位縣組織部、鎮村幹部、扶貧工作隊的同志召開駐村扶貧工作座談會,分析老婆源村致貧的原因、商討整村脫貧的對策、部署脫貧攻堅戰役,為村裡打贏脫貧攻堅戰役指明瞭方向。

縣委副書記、縣長魏和勝數次夜宿荊竹瑤族鄉凌江河村、湘江源瑤族鄉開展脫貧攻堅“回頭看、回頭查、回頭幫”活動。4月12日晚上8時,魏和勝在凌江河村匆匆吃過晚飯,又與鄉村扶貧幹部、村民代表進行座談交流,共商脫貧良策。針對部分村組未通水泥路、供電不正常等問題,魏和勝要求,相關部門要加大扶持力度,力所能及改善轄區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打造美麗鄉村。要因戶施策,做好脫貧規劃,確保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今年的“六一”兒童節,對於藍山縣土市鎮新安村幼兒園的20名師生來說是意義非凡。這一天,他們搬出了修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泥瓦房教室,搬進了新教室,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特別是在村裡從教20多年,年近六旬的教師王玉梅心裡感激不已,“每天擱在心裡的石頭,終於可以落地了,不然教室塌下來,我怎麼向19個孩子的父母交差啊?”

在住村中,來自該縣財政局、地稅局、信訪局的縣扶貧工作隊隊員鄧雙平、曾慶仁、陳定中在村裡走訪時發現這一風雨飄搖的教室後,第一時間分別向單位負責人和聯繫該村的縣級領導、縣委副書記李勁濤彙報。李勁濤當晚住村,召開現場辦公會,立即啟動學校搬遷工程,於“六一”兒童節這一天,圓了新安村師生們的新校舍夢。

當天,財政局、地稅局、信訪局幹部職工,不僅為孩子們搬遷校舍,與孩子們開展朗誦、歌唱、拔河等豐富多采的活動,還為每個學生送上保溫杯、書包、新華字典等用品,勉勵他們好好學習,健康成長。

解民憂化民怨,變“接訪”為“下訪”

“以前是我們去上訪,現在是幹部到家裡來幫我們解決問題……”說起這一變化,藍山縣一老上訪戶豎起了大拇指。

藍山在推行“2468”駐村工作制度時,要求黨員幹部常往農村跑,多到農家住,常思百姓苦,常聽百姓聲,將這一制度打造成為傾聽民情民意的“綠色通道”,化解矛盾糾紛的“安全防線”,變過去的“接訪”為現在的“下訪”,打通了聯繫的群眾“最後一公里”。

所城鎮黃某芝,因與他人山林糾紛問題,加上與村幹部個人恩怨,10年來,不斷向各級反映訴求,並在信訪過程中不斷新增其它訴求。信訪人思想僵化,行為過激,是所城鎮信訪維穩工作一大難題。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楊康,在住村走訪中瞭解到這一情況後,多次面對面與黃某芝座談交流,認真聽取訴求,並逐一對其訴求進行調查核實,提出合理解決方案,適時走訪慰問,幫助解決實際困難,通過依法依規辦理,加上親情感化,終於打開了信訪當事人的心結,簽訂了息訪協議,作出了承諾。

今年2月12日,土市鎮高陸村段家和羅家因為水井的地基糾紛有發生群體性事件的跡象。當時已是年關將至,外出務工人員大部分已回家,就在兩個自然村群體性事件一觸即發之時,正在村裡住村的鎮幹部黃志元及時向黨委、政府彙報後,立即趕到現場做群眾的思想工作。通過黨委、政府細緻安排,迅速化解了這一糾紛,維護社會穩定,讓百姓過上了一個祥和的春節。

最近,住村幹部在走訪過程中,又第一時間瞭解到土市鎮高陸村(羅家與鐵肩頭)因歷史遺留山林權屬糾紛,可能引發兩個自然村的群體性事件。聯繫片領導及時召開黨員、群眾代表會議,統一思想,果斷處置,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沒有引起群體性事件。

今年以來,通過住村幹部廣泛收集民情信息,藍山縣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創新社會治理,積極開展了立村規、正家風、治陋習”活動,推行“義警+”新模式,強化鎮村治安聯防,治安防控得到有效強化。並經住村幹部摸底排查、住村宣講以及蹲點,制止了黃氏、唐氏協會等非法聚會活動,確保未發生串姓聯宗祭祖活動,未發生大規模森林火災。

同時,充分發揮住村幹部作用,全縣共排查出大小矛盾糾紛1508餘起,同比下降了20.8%;調處1386起,調處率91.91%。赴省進京越級上訪與去年同期下降24%,縣信訪接待中心群眾來訪下降36%。通過住村“下訪”,不僅將矛盾糾紛信訪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為基層的社會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更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讓群眾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截至目前,全縣55名縣級領導、1753名黨員幹部進村入戶,與43個貧困村、6879戶貧困戶實行“一對一”結對幫扶,幫扶解決實際難題6000餘件次。

如今,藍山的“2468”幹部住村制度,不僅成功地將“駐村”變為“住村”和“助村”,更讓這一制度成為了密切聯繫群眾的紐帶。

在住村過程中,不僅做到了群眾思想訴求在一線傾聽,矛盾糾紛在基層化解,脫貧大計和鄉村治理思路在走訪溝通中得到統一,而且黨員幹部的作風得到了改進,形象得到了重塑。

一項制度,作用巨大。既在脫貧攻堅中,探索出了“藍山路徑”,又做好了群眾工作,夯實了基層堡壘,更築牢了幹群情,堅定了大家打贏脫貧攻堅戰,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