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狀元和現在的大學生是一樣等級的嗎?

一零伍_點

兩者天差地別了好不好。別說狀元了,現在的大學生頂天也就相當於古代的鄉試,當然實際上鄉試的難度都比現在考大學難很多,只是我們說在級別上兩者是類似的。

好吧,順便科普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等級,看看古人是怎麼一步步打怪越級最後到達狀元頂點的(以明清為例)。

明清時期的“功名”起點叫做“童試”,級別上有點類似現在的中考。是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總共分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能考中哪個就去哪個裡面讀書,類比現在的普通高中,重點高中和省一級重點高中,其中考中省重點的(院試)的就叫做“秀才”。

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只有考中“童試”才有資格入學學習,然後去參加接下去的鄉試,也就是高考。

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會舉行一次,而這個就是國家級別的全國通考了。考完後會頒發正、副二榜,正榜錄取的人叫做舉人,共十人。而每年全國鄉試中榜人數約在1500名左右,也就是說每省150人上下。

鄉試之後是會試,同樣每三年舉行一次。由禮部主持,大家都知道其實能夠中鄉試的人已經非常牛逼了,而這個時候各省的頂級天才還得和中央最高學府國子監的考生們一起爭奪300名貢士的名額。

而貢士,則是參加殿試的入場資格證。

最後是殿試,皇帝親自主考。自不用說,作為封建社會最高級別的考試和最後一道“魚躍龍門”的關卡,能中殿試的,已經是全國最頂級的人才。在殿試中,一共分三個等級,也就是三甲。一甲錄取三名,統一叫做進士及第,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這個大家都知道了(所以文武雙全的探花李尋歡,想想其實就非常恐怖了)。

接下去就是二甲的進士出身和第三甲的同進士出身。所以能中狀元對一個人來說是多不容易,根本不是高考能比的了。

當然,這裡補充一句,你們以為考中殿試就能當大官了?殿試結束後,除了第一甲三名,其餘還要經過朝考。朝考考的好的留在中央當公務員,也就十來個名額吧。其餘的~全部打發到各地去做主事或者知縣(就算是做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終身都沒候選上的,大有人在)。

就問,可怕不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