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臺:共享式發展花椒產業,共赴富裕路!

5月下旬,三臺縣蘆溪鎮玉星村,10多名貧困人口組成的作業組正在清除藤椒林附近水渠的雜草。每人每天8個小時的工作,便能拿到80元的工錢。村民們說,自從找到這份工作以來,已經有8戶貧困戶摘掉了窮帽子。

三臺:共享式發展花椒產業,共赴富裕路!

這是來自現實的需求:三臺縣內,分佈著140個貧困村,共有29876戶貧困戶計85692貧困人口,“插花”式貧困覆蓋每個行政村。這也是時代的追問:產業發展,如何普惠千萬農戶,怎樣助力消除貧困?

三臺縣的做法是:以改革為抓手,採取共享式發展之路,進而打通藤椒產業發展與促農增收之間的聯繫,讓貧困戶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如今,三臺縣這條藤椒產業的發展路徑,已經愈發順暢。

看舉措:三大藤椒產業“藥方”分別對應三種貧困形態

實現促農增收,必須精準分析貧困的形態。在此基礎上,才能有針對性地構建藤椒產業發展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這是產業扶貧的內在邏輯。

三臺縣的貧困村分佈著三種形態:連片貧困村、單個貧困村、插花貧困戶。摸清“病情”,三臺縣開始“對症下藥”。三張對應的“藥方”是:利用貧困村產業發展週轉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低息貸款指標,分別打造藤椒產業園區、藤椒示範基地、訂單藤椒種植業。

選擇這樣的路徑,其背後的邏輯和做法是,貧困相對集中區,必須打破行政區劃界線,因此,引入藤椒產業龍頭企業、合作社,連片流轉土地或以土地入股,打造從種植到加工的全產業鏈園區;單個貧困村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勞務合作社,村或貧困戶以土地或勞務形式入股,以6:3:1比例進行利潤分紅;插花貧困戶,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指導、賒銷藥肥,簽訂保底收購協議。

扶貧“藥方”,效果幾何?截至目前,三臺縣已有59個貧困村、8217戶、24686名貧困人口通過藤椒產業摘掉窮帽子,年人均增收達2000元左右。

析因素:明產權、改模式、強機制改革紅利不斷釋放

成績單的背後,是三臺縣持之以恆的改革創新之路。其內容,既有產權改革,又有產業模式和利益分配的創新。

集體林權改革是藤椒規模化、產業化和標準化的前提。集體林確權頒證、集體林權“三權分置”、適用於非林地上造林的“經濟林果權證”,改革動作越來越快,力度越來越大,效果也越來越明顯。如今,全縣已流轉土地林地1.6萬畝發展藤椒產業。在此基礎上,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38個、資金合作社10個。

改革的魅力不止在於盤活資產,還在於破除壁壘。伴隨著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集體林權改革是藤椒規模化、產業化和標準化的前提。集體林確權頒證、集體林權“三權分置”、適用於非林地上造林的“經濟林果權證”,改革動作越來越快,力度越來越大,效果也越來越明顯。如今,全縣已流轉土地林地1.6萬畝發展藤椒產業。在此基礎上,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38個、資金合作社10個。

改革的魅力不止在於盤活資產,還在於破除壁壘。伴隨著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三臺縣破除了民間資本和市場力量進入藤椒產業的壁壘,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層出不窮,金融支林、林權抵押貸款、藤椒產業保險等配套措施越來越“給力”。今年上半年,全縣引進企業10家,引入資金4541萬元,佈局藤椒產業6700畝。

改革盤活了產業,也增加了就業。忽如一夜春風來,從引入至今不到半年,三臺縣累計組建包括造林專業合作社在內的相關勞務合作機構8家,貧困群眾每人每天可實現收入60—100元。

產業模式的變革,則重在增加產出。藤椒從種植到掛果,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因此,必須發展立體化種養業,實現“以短養長”。思路是,發展林下經濟,引導貧困戶發展林下種養業。目前,三臺縣已有藤椒基地套種作物3萬餘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