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故事游安徽:柿树岗乡的年粑粑

肥西县柿树岗乡的广大村民,每逢过年必做年粑粑,这种传承延续至少有几百年。很早以前,大概先民们从江西瓦屑埧迁到合肥西乡,就把这种习俗带到这里,不过那时的粑粑是用干米粉做的。就是把米磨成干粉,兑上水用手捏成园园的不十分匀称的扁粑粑,俗称打搓粑粑,有的加点盐或者加点糖也很好吃,有的加上适当的南瓜,吃起来也很有滋有味。这种粑粑发展到最好的就是剃头蒿糯米粑粑,所需厡料米粉,最好是精糯米,用当地野生刺头蒿为香料做成的粑粑,冷却后放入大油锅扎,然后捞起用盆装起送上歺桌,那真是香喷喷金灿灿,吃起来非常爽口,直到下顿饭前都是余香绕口,回味无穷。

跟着故事游安徽:柿树岗乡的年粑粑

供图:肥西旅游局

跟着故事游安徽:柿树岗乡的年粑粑

供图:肥西旅游局

跟着故事游安徽:柿树岗乡的年粑粑

供图:肥西旅游局

袁店地区的村民代代相传,年粑粑做的最好看的最好吃的还是唐五房圩的年粑粑,因为唐家家大业大,有专门的作坊做豆腐做粑粑,有专门的做年糕师傅,每到腊月,唐五房的作坊就开始运作了。他一改旧的干粉做粑粑的传统,用黑糯稻在磊子里辗成的糙米,放到大石头做的对窝里冲,冲成熟米,然后用七成糯米,三成精籼米放到大团簸里拌匀,用大淘米篮提到清水圹淸洗干净后,放入大清水缸浸泡七天左右捞出,再到清水塘净洗然后上磨。磨子是大整石做的,有青石磨子,也有红石磨子,青石磨子比红石磨子好,唐五房圩的磨子都是大青石做的,磨子上动下不动,上磨有一大园孔是用来添米的,俩亇壮汉用丁字型磨担推拉,带动上磨转动,一人拿瓢连水带米均匀的添入上磨孔中,制成很细的稠浆就落在磨子下靣早就布置好的,草木灰上覆盖的家织布上,约十亇小时后就成了大半干大整生粑粑,这时再把这大整生粑粑用刀划成小块叫粑粑底子,放到大锅里,下用木柴旺火紧烧一小时后,然后慢火约一小时方可出锅,如果省事做粑粑条放到大桌子上冷干即可,如果做成小粑粑那还有很多工序,出锅的热粑粑迅速放到对窝或大脚盆里,用锹拐把粑粑揣成软的,然后有一技术师傅捏成小粑粑团子放入有细米粉的大竹簸里,用雕花或有吉祥字的粑粑托里刻出,就成了美观漂亮的小粑粑,有的图吉利还点上红。说起这种水磨米粑粑还真有一段小故事。当年的湘军主帅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军后,淮北捻军又起,声势十分浩大,严重威胁清廷政权,曾国藩又奉命剿捻,捻军马队十分凶悍,曾帅剿捻不利被撤职,换成李鸿章,采用刘铭传之计,围城堵剿,终于将捻军剿灭,立了盖世奇功,但李鸿章不忘当年曾国藩提携栽培之恩,过年时率淮军大员们去恩师家乡湘潭拜年,曾国藩大喜过旺,设宴热情接待,席上上了当地特产年粑粑,既好看又好吃,当时唐定奎也在席,他就留心这粑粑是怎么做成的,他就问了一下这是什么原料做的,曾大帅笑道,不就是糯米加籼米做的吗。唐定奎不敢细问,心想我们家乡做的为什么没有这么好吃,曾国藩没有说明当地土家族发明的水磨年粑粑的具体做法。唐定奎决定一探究竟,席后他独自踱到厨房想问个明白,那知当地的厨人讲话他又听不懂,只好作罢,恰好一个厨师听懂合肥话,并且也姓唐,他就把这亇做粑粑的流程告诉了唐定奎,并一再强调水泡水磨水蒸。唐定奎切记了三水秘秧,回到唐五房后,指派侄儿唐先品专门研制年粑粑,经过反复的摸索实验,终于将具有袁店地区特色的年糕年粑粑实验成功,唐定奎在五房圩内盖了二十间的作坊,除了做豆腐白干千张豆馍挂靣外,从十一月底开始就做年糕年粑粑,生产出来的年粑粑,过年前放假,每个水旱伙计佣人奶妈丫环都赠送一斗米的年粑粑,作为工钱外的礼品,得到这些礼品的下人们,带回家都舍不得吃,除了来的贵重客人才拿出供客人享用,后来又好吃又好看又吉利又廉价的年糕年粑粑就在袁店地区唐五圩周边流行起来,渐渐扩展到山南双河舒城桃溪三河上派合肥,并且越流行越远,甚致桐城安庆也流行水磨年粑粑。唐定奎除了发放给下人伙计们以外,腊月正月叫化子到圩里要饭,有看门伙计专门发放,每个乞讨者十亇小粑粑,能吃早晚二顿,乞讨者总是千恩万谢,另外在巴山寺腊月到三月每天施义粥和年粑粑供路人充饥,做慈善事业,另外还要给山南大庙,汪神庙,龙潭寺,罗汉寺,香禅寺等送去年粑粑以僧人食用,也可以说一人得道富甲周边四方,据传唐定奎驻守徐州,江阴。直至渡海远征,保卫台湾,都把年粑粑作为军需品带入营中,尤其过年,唐定奎总要请将士们吃家乡的年糕年粑粑,共渡新年佳节。这种传统的年糕年粑粑一直在柿树岗周边地区流传,只不过现在石磨换成机器钢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