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故事遊安徽:中國唯一的女祠清懿堂,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

中國唯一的女祠清懿堂,在安徽省歙縣棠樾村,整座祠堂呈坐南朝北佈局,與坐北朝南的男祠“敦本堂”相對而建,傳達出“陰陽相對,兩兩相諧”的理念。

跟著故事遊安徽:中國唯一的女祠清懿堂,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

攝影:梅依舊

清懿堂的入口處僅僅是在女祠的側牆上開一小小的圓頂門洞,謙遜而隱蔽。門上懸掛著一塊木牌,上面標記著“清懿堂(女祠):建於清代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佔地面積818平方米,前後三進五開間結構,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女祠”。

身臨女祠之中,你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恢弘與典雅,一進女祠,抬頭看,正門兩側八字牆上是極精緻絢麗的徽州磚雕,頂部和邊框為深浮雕,立體感花紋的淺浮雕為牆芯,牆體的邊框採用了錦紋的紋飾,畫面的中部是各式民俗和戲文,寓意多子多福、吉祥安康之意,它也被譽為徽州磚雕之最。

跟著故事遊安徽:中國唯一的女祠清懿堂,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

攝影:梅依舊

祠堂正中是“清懿堂”三個字,出自書法家鮑鉁之手,高懸在大廳照壁正中,把“懿”字拆開來就是“壹次心”,寓意女子一生只能動一次心,以“清懿”為名,取的是“清白貞烈、德行美好”之意,一直覺得是一個略帶悲情的存在。另一塊“貞孝兩全”的橫匾,則是清代名人曾國藩所書。

享堂正中立柱鐫刻的楹聯是,“慈孝天下無雙裡,袞繡江南第一鄉”,據說就是乾隆皇帝遊歷江南時,稱讚鮑氏行為的話。享堂的正上方懸掛著一幅寫有“福我雲礽”四個大字的牌匾,“我”字的那一橫是斷開的,這表示當時女子要犧牲小我成全家族的“大我”。

當年,大徽商鮑啟運還專門為家鄉女性設立“優秀品格獎”,每年拿出家裡1200畝土地的稅錢,一部分發放給鰥寡孤獨的窮人,另一部分獎勵貞潔、孝順、勤勞的女性。

享堂天井青石板鋪就,中間留有過道,兩旁有廡廊,後部有須彌座式青石龕座,供奉鮑氏女主的牌位,她們都是家族中的貞烈女子。

祠堂的四壁牆上有一幅幅畫傳頌著鮑氏家族女流之輩的故事:捨身護婆、勤勞持家、自縊殉葬、尼庵守貞、孝敬公婆、千里扶柩、催乳哺弟、送夫經商等。

據《民國歙志》載:棠樾鮑氏貞節烈女明清兩代達59人之多。她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讓人唏噓的故事。其中有一幅圖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就是“尼奄守貞”,說的是鮑敷佑的妾室趙氏,夫故無子,氏住尼奄矢志不嫁,苦節三十餘年,卒年六十。

舊時徽州,十個人中,就有七個人外出經商,徽諺所謂“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明朝人王世貞說:“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因此,在徽州有“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的說法。

在徽州民居的老式隔扇上,總能看到以徽商為題材的木雕,不諳事的徽州少年,身揹包袱,行走在山間的小路上,身後,是哽咽的母親,依門而立的新娘。

鮑敷佑的妾室趙氏,嫁進鮑家三個月後,丈夫就出門經商,一走就是十年八載,但她每到一年的年終,欣然用一年辛苦積攢下來的點錢,換回一顆珠子,用來記載丈夫離家的時光。一年又一年,珠子一粒粒增多,然而等來的卻是丈夫客死他鄉的音訊。

當時她才24歲,在以後的漫漫長夜裡,將要深閨獨守夜如年,四壁青燈自明滅,她時常憶起婆婆苦節的身影,以及家務勞作的勞累和連年的寂寞期盼。

丈夫的死,就意味著要為了烈女碑、貞節牌坊而守寡,那一天,她選擇了出家,拿出了那些年積攢的珠子,一顆珠子一年淚,這些珠子串起來之日,清燈伴古佛的歲月,便從那一刻開始了。

她每天一遍又一遍,搓捻著手中珠串,從早起至夜晚,就這樣三十年多過去了,少女的容顏已逝,青絲也已經熬成白髮。

那晚,突然嘩啦一聲,手中的珠串斷了,珠子撒落一地。她愣愣地看一地的珠子,回過神來,便俯身去尋,尋著尋著,露出了一絲難以讓人察覺苦笑:三十多年,一萬多個漫漫長夜,這唯一伴自己度過長夜的串珠,終於在她無數次的撫摸中斷了。

沒過多久,年邁的趙氏一病不起。就這樣,為一個虛妄的名分,空等一世,孤獨無依地離開了人世間。

無邊無際的寂寞與孤清,換來的只是冰冷的牌位送進清懿堂供奉祠中,得到這份所謂的“榮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