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故事游安徽:中国唯一的女祠清懿堂,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国唯一的女祠清懿堂,在安徽省歙县棠樾村,整座祠堂呈坐南朝北布局,与坐北朝南的男祠“敦本堂”相对而建,传达出“阴阳相对,两两相谐”的理念。

跟着故事游安徽:中国唯一的女祠清懿堂,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摄影:梅依旧

清懿堂的入口处仅仅是在女祠的侧墙上开一小小的圆顶门洞,谦逊而隐蔽。门上悬挂着一块木牌,上面标记着“清懿堂(女祠):建于清代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占地面积818平方米,前后三进五开间结构,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女祠”。

身临女祠之中,你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恢弘与典雅,一进女祠,抬头看,正门两侧八字墙上是极精致绚丽的徽州砖雕,顶部和边框为深浮雕,立体感花纹的浅浮雕为墙芯,墙体的边框采用了锦纹的纹饰,画面的中部是各式民俗和戏文,寓意多子多福、吉祥安康之意,它也被誉为徽州砖雕之最。

跟着故事游安徽:中国唯一的女祠清懿堂,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摄影:梅依旧

祠堂正中是“清懿堂”三个字,出自书法家鲍鉁之手,高悬在大厅照壁正中,把“懿”字拆开来就是“壹次心”,寓意女子一生只能动一次心,以“清懿”为名,取的是“清白贞烈、德行美好”之意,一直觉得是一个略带悲情的存在。另一块“贞孝两全”的横匾,则是清代名人曾国藩所书。

享堂正中立柱镌刻的楹联是,“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据说就是乾隆皇帝游历江南时,称赞鲍氏行为的话。享堂的正上方悬挂着一幅写有“福我云礽”四个大字的牌匾,“我”字的那一横是断开的,这表示当时女子要牺牲小我成全家族的“大我”。

当年,大徽商鲍启运还专门为家乡女性设立“优秀品格奖”,每年拿出家里1200亩土地的税钱,一部分发放给鳏寡孤独的穷人,另一部分奖励贞洁、孝顺、勤劳的女性。

享堂天井青石板铺就,中间留有过道,两旁有庑廊,后部有须弥座式青石龛座,供奉鲍氏女主的牌位,她们都是家族中的贞烈女子。

祠堂的四壁墙上有一幅幅画传颂着鲍氏家族女流之辈的故事:舍身护婆、勤劳持家、自缢殉葬、尼庵守贞、孝敬公婆、千里扶柩、催乳哺弟、送夫经商等。

据《民国歙志》载:棠樾鲍氏贞节烈女明清两代达59人之多。她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让人唏嘘的故事。其中有一幅图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就是“尼奄守贞”,说的是鲍敷佑的妾室赵氏,夫故无子,氏住尼奄矢志不嫁,苦节三十余年,卒年六十。

旧时徽州,十个人中,就有七个人外出经商,徽谚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明朝人王世贞说:“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因此,在徽州有“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的说法。

在徽州民居的老式隔扇上,总能看到以徽商为题材的木雕,不谙事的徽州少年,身背包袱,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身后,是哽咽的母亲,依门而立的新娘。

鲍敷佑的妾室赵氏,嫁进鲍家三个月后,丈夫就出门经商,一走就是十年八载,但她每到一年的年终,欣然用一年辛苦积攒下来的点钱,换回一颗珠子,用来记载丈夫离家的时光。一年又一年,珠子一粒粒增多,然而等来的却是丈夫客死他乡的音讯。

当时她才24岁,在以后的漫漫长夜里,将要深闺独守夜如年,四壁青灯自明灭,她时常忆起婆婆苦节的身影,以及家务劳作的劳累和连年的寂寞期盼。

丈夫的死,就意味着要为了烈女碑、贞节牌坊而守寡,那一天,她选择了出家,拿出了那些年积攒的珠子,一颗珠子一年泪,这些珠子串起来之日,清灯伴古佛的岁月,便从那一刻开始了。

她每天一遍又一遍,搓捻着手中珠串,从早起至夜晚,就这样三十年多过去了,少女的容颜已逝,青丝也已经熬成白发。

那晚,突然哗啦一声,手中的珠串断了,珠子撒落一地。她愣愣地看一地的珠子,回过神来,便俯身去寻,寻着寻着,露出了一丝难以让人察觉苦笑:三十多年,一万多个漫漫长夜,这唯一伴自己度过长夜的串珠,终于在她无数次的抚摸中断了。

没过多久,年迈的赵氏一病不起。就这样,为一个虚妄的名分,空等一世,孤独无依地离开了人世间。

无边无际的寂寞与孤清,换来的只是冰冷的牌位送进清懿堂供奉祠中,得到这份所谓的“荣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