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否有自我意識?什麼是意識?什麼是自我意識?

引言:看到一個問題,我們是宇宙的一份子,有自我意識,是不是可以認為宇宙是有自我意識的,可以自我改造?以下是對此問題的回答。

我們通常所說的意識,是特指“人”的意識,更具體的說,是特指人的“抽象意識”,也就是具有“自我意識”的這種意識。人類進化中,“觀念”思想的誕生是很重要的節點,如同今天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到發育成長的過程一樣。我認為:觀念思想起源於逐漸的有對可感應到的事物產生莫名的“同類感”,也就是萬物有靈感。大多數兒童也有這個階段,他們會將身邊的事物看作和自己一樣的、有“意識”的。這個階段,人類個體出現了萬物有靈的觀念。

我認為,最早觀念意識的產生源自神經系統中感應和記憶兩個功能還未分化,人們對於記憶的存儲信息和感應信息產生了“重疊”,就會出現將記憶信息誤認為是感應信息的現象,這種現象開始可能是一種病態特例,但是具有這種病態的人生存能力或許大於其他早期人類,這樣他們的基因信息傳播從數量上就會以指數增長,形成新的“物種”,最終將沒有這種能力的“人種”從基因上消除。

人類出現了新的物種,在頭腦中可以產生不是感應信息的抽象信息,實際上抽象信息只是記憶存儲信息的“感應”。我有個假設,所有生命都存在“遊離態量子比特”,包括DNA、RNA,遊離態量子比特的作用就是直接感應微觀量子,獲得信息。而到了高等動物以後,具有了存儲信息的能力,而遊離態量子比特仍然存在,他們一方面可以直接感應外部的微觀量子、如光量子獲得光信息;同時遊離態量子比特還在時時刻刻感應內部的已存儲信息的微觀量子,這種感應是時時刻刻存在的,人在睡覺時就因外部信息屏蔽,只感應這種記憶中的信息出現做夢的現象。遊離態量子比特感應已存儲信息,並且遊離態量子比特形成糾纏網絡,產生意識流。意識流可以是因內部已存儲信息激發產生,也可以是外部微觀量子激發產生。

自我意識就是觀念意識下的結果,只有產生抽象能力才能將感應外部信息和感應內部信息出現重疊,既能重疊那麼也就會出現分離,兩種來源不同的“感應”產生重疊和分離功能,就會出現“自我意識”。這裡,可能起作用的是遊離態量子比特。

宇宙是否有自我意識?什麼是意識?什麼是自我意識?

我將意識的概念做了一個放大,稱作廣義意識,之所以這樣做,因為我認為意識就是一種“信息”,如果對於人來說,就是人獲得了信息,也就有了意識。

廣義上的意識就是“感應”,是各種尺度下物質對微觀量子的感應,而且這種感應是雙向的,只有雙向的才叫意識。宇宙萬物都有這種能力,可以從物質尺度上分成三大類:1、微觀尺度上的感應,即量子之間的感應;2、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這就是生命的意識;3、整個宇觀尺度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

現在只說其中第2類意識。亞宏觀尺度下物質與微觀量子產生的相互感應,從最原始的RNA對光量子的雙向感應,到人類獲得的“感應信息”和“抽象信息”,都是這個層次的意識。而我們常說的意識僅僅特指人的“抽象信息”。人的抽象信息能力肯定是從最原始的RNA對微觀量子的雙向感應能力進化而來,起作用的是遊離態量子比特。

宇宙是一個意識的主體,宇宙是否有“自我意識”,

這個判斷還是要經過“人”的感應上的檢驗。如何檢驗,按照我上面的定義,需要檢驗在宇觀上,如某個天體上,是否對微觀量子的變化做出某種相應的互動。這一步相當難,何況還要檢驗宇宙的自我意識,更需要對自我意識做出人能夠檢測上的定義。我想以後應該會出現檢驗宇宙是否具有意識、甚至自我意識這樣的實驗的。

宇宙是否有自我意識?什麼是意識?什麼是自我意識?

著名科學家彭羅斯和哈梅羅夫認為,在人的大腦神經元裡有一種細胞骨架蛋白,是由一些微管組成的,這些微管有很多聚合單元等等,微管控制細胞生長和神經細胞傳輸,每個微管裡都含有很多電子,這些電子之間距離很近,所以都可以處於量子糾纏的狀態。在坍縮的時候,也就是進行觀測的時候,起心動念開始觀測的時候,在大腦神經裡,就相當於海量的糾纏態的電子坍縮一次,一旦坍縮,就產生了念頭。而連續不斷的意識瞬間則彙集成了我們所稱之為的意識流。不同於正統的哥本哈根詮釋中認為波函數坍塌是外界觀察所引起的(主觀還原),彭羅斯則認為量子波函數的坍塌是量子引力所導致的,是自行坍塌,所以是客觀還原。

關於意識是一種“湧現現象”(emergent phenomenon)的說法,複雜行為是從很多簡單的相互作用中湧現出來的。阿蘭·圖靈(Alan Turing)有過一個著名的證明:所有足夠先進的計算機都能相互模仿。神經學家朱利奧·託諾尼(Giulio Tononi)把這個想法推向了具體和實用,得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論點:信息處理系統若要有意識,它的信息必須被整合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換句話說,系統必須不可能被分解為幾乎獨立的部分才行,否則那些部分感覺起來就會像是彼此分離的意識實體。託諾尼及其同事將這一思想融入了一個複雜的數學理論,稱之為整合信息理論(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縮寫為IIT)。然而,最近荷蘭科學家的裂腦人實驗發現,即便左右腦基本分開,之間幾乎無任何信息交流,但左右腦仍可表現為同一個意識整體,如果這個實驗正確的話,對信息整體論及其它幾個意識理論將是個致命打擊,因為根據信息整體論這裡應有兩個獨立的意識才對。

不過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通過嚴密的論證認為物質的現象屬性無法組合,或意識不可分。這就是意識科學裡著名的“組合問題”。即小的“屏幕”根本無法組成大的“屏幕”;除非“屏幕”一開始就足夠大。目前,沒有人能夠從嚴格的邏輯上駁倒他,但大多學者只是認為實在無法想象自然界存在如此大的“整屏”,也無法想象如何將這個“整屏”穩定於我們大腦中。因此,許多人認為“屏幕”拼合而成或許更符合常識。

宇宙是否有自我意識?什麼是意識?什麼是自我意識?

總之,無論是微觀量子之間的“感應”,還是宇宙對微觀量子的“感應”,以及我們經常討論的自我意識(即亞宏觀物質對微觀量子的“感應”),我的這些假設都是基於意識就是信息,這是一個認知基準。


探索貓所有文章基於如下邏輯:意識本質 —>個人意識 —>群體意識(意識形態:巫術、宗教、哲學、科學、未來某種形態)。關於意識的本質,探索貓認為意識就是“感應”,是各種尺度下物質對微觀量子的感應,而且這種感應是雙向的,只有雙向的才叫意識。宇宙萬物都有這種能力,可以從物質尺度上分成三大類:1、微觀尺度上的感應,即量子之間的感應;2、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這就是生命的意識;3、整個宇觀尺度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