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的高考,作文满分、保送上海交大、因志愿错失清华……

有人说,高考是中国孩子的成年礼。从这个意义上出发,随着2018年高考的结束,中国的00后算是“成年”了。

在走出考场的那一刻,他们是怎样的心情?今天晚上,他们会继续保持过去三年的作息“晚睡早起”,还是与家人同学开启通宵达旦的高考狂欢?

高中三年,老师家长们都一脸严肃苦口婆心地告诉你,“知识改变命运”、“高考就是人生的分水岭”、“今天的拼搏是为了明天的胜利”……殷切的眼神让每一位参加高考的考生,都感觉自己像是在参加一场生死大战。

高考到底是什么,真的那么重要么?

今天早晨,丘丘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句话,“高考,无非是很多人做同一张卷子,然后决定去哪一座城。最终发现,错的每一道题,都是为了遇上对的人。”细细读来,竟有些道理。

所以,高考确实挺重要,也的确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但是之后的人生轨迹究竟如何,还真未必是高考决定的。从创投圈这些大佬们的高考经历中,或许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启发,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高考。

01

熊晓鸽:1977年高考就像早晨第一缕阳光

投资人的高考,作文满分、保送上海交大、因志愿错失清华……

1977年,国家在“闭关”多年之后恢复了高考,向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们敞开了大门。这扇知识大门所透出的灿烂阳光,照亮并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熊晓鸽便是其中的幸运儿之一。

高考前,熊晓鸽在湖南湘潭钢铁厂当了三年电钳工,在马达轰鸣钢花飞溅中无知无畏地虚掷着宝贵的青春年华。

虽然在做电钳工,但是大学梦在熊晓鸽脑子里一直挥之不去。他学英语、读夜校,努力地做师傅们眼里的好青年,期待机会眷顾。

熊晓鸽记得,那天是1977年10月21日,工厂广播里传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正式恢复。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本能地觉得机会终于来了,一定要试一试。

他向师傅请假回家复习功课,父母也为他腾出了房间。房间里一张大床,摆满了复习资料,床头还放了一筐父亲专门买给他的橘子。他捡回阔别多年的课本,开始以拼命三郎的方式夜以继日地复习备考。甚至有一个多月,熊晓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备考,停电了,就点起煤油灯,常常通宵达旦。

那年高考是冬天进行的,经过两个多月的备战,他终于如愿拿到了湖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春暖花开。拿到通知书那天,熊晓鸽从几十米高的工厂楼梯飞跑下来,跨上自行车,再飞一样地骑回家,将湖南大学第一届外语系的录取通知书递给母亲。

1977,是扭转熊晓鸽自己人生的年份,熊晓鸽说自己像一个缩影,代表着被时代无情碾压又幸运地被时代托起的青年学子。这一段心路历程,是一代人以知识改变个人命运的弥足珍贵的集体记忆,也是一个民族重新焕发生机、开启智慧与创造的原动力的历史见证。

他曾用这么一句话形容高考对自己的意义“如果我真的是一只早晨的鸽子,那么1977年高考就是早晨那第一缕阳光,驱走了一切命运的阴霾,照亮了精彩人生的前路。”

自此,熊晓鸽一展羽翼,没有辜负时光。从湖南大学毕业以后,走南闯北,继而飘洋过海。1986年,他赴美留学,就读于波士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获得硕士学位,然后考入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国际经济与商理博士学位

1991年,熊晓鸽加入IDG。1992年,在IDG麦戈文先生的支持下,IDG资本在美国波士顿成立。次年,熊晓鸽率IDG资本进入中国,同时也将风险投资业务引入中国。IDG资本成为首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投资机构。

有人说,他是一位被新闻事业耽误的经济学家,幸好没耽误太久。

02

阎焱:用投资的方式实现自己年少的“飞行梦”

投资人的高考,作文满分、保送上海交大、因志愿错失清华……

1957年,阎焱出生于安徽。

1975年,他在潜山县插队。农忙时,会从早上五点忙到晚上九点。身体上的劳累倒是其次,一想起将来的日子,阎焱就会感到一阵恐惧,这种恐惧更多是来自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待一辈子,由此产生的对未来的无法掌控感。

人生过成那个样子,已经很绝望了,更绝望的是根本看不到头。不过,与很多知青自抛自弃不同的是,阎焱白天搞生产,晚上则在煤油灯下自学高中数理化。“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1977 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阎焱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凭着过硬的学习功底,高考时他考取了安徽省第二名的成绩。年轻时,他的理想是做一名飞行员,驾驶飞机在天空翱翔。他误以为南京航空学院教的是开飞机,于是他选择了南京航空学院读飞机设计。结果发现,这里学的是怎么造飞机。

大学毕业,阎焱被分配到某飞机制造厂。他一来就成了主管工程师,一干就造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歼八Ⅱ改”战斗机。但他很快发现,这个职业没有做决定的权利。

当时他正好读到费孝通老先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书,198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成了一代宗师费孝通的学生,开始跟着费老先生做研究。

两年后,他被普林斯顿录取为国际经济政治学的博士研究生,而且是全额奖学金。要知道,普林斯顿是美国8所著名的常青藤之一,云集了4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阎焱的任课老师中,有曾经的美联储备主席伯南克、1992年诺贝尔奖获得奖加里贝克。正因为头顶普林斯顿博士的头衔,阎焱得以先后进入世界银行、哈德逊研究所工作。

1994年,阎焱踏入投资圈。几年后,他飞到美国,拜访常春藤名校、华尔街,募回6.5亿美元;2006年,李嘉诚主动表示向阎焱投资3亿美元,最后,他只接受了1000 万美元……进入投资圈已有20多年,阎焱经历了创投启蒙期、黄金时代、寒冬,战绩不菲。

如今,他是中国著名基金公司赛富基金的掌门人。作为投资人,他为中国的企业注入了资金——就像为他们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众多中国的民营企业正是在他的助推下,脱胎换骨,飞向纳斯达克。这也算是实现了他年轻时的“飞行梦”。

03

徐小平:坐在养猪场的卡车里去参加高考复试

投资人的高考,作文满分、保送上海交大、因志愿错失清华……

很多人眼中的徐小平,是一位优秀的天使投资人。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其实也是一位专业的音乐人?

从小音乐细胞就特好的徐小平会拉二胡、小提琴、手风琴,高考恢复前在江苏泰兴文工团工作,经历了“上山下乡”。

“我当时在拉小提琴卖艺,最大的理想就是到工厂做个工作轻松的宣传干部,25岁的时候结婚生孩子,过完我的一生。”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出来之后,徐小平曾这样规划自己的人生。

1977年,听到恢复高考消息的那一瞬间,徐小平感觉到时代在变了,学习知识的大门再一次打开了。热爱生活和音乐的他,填报了音乐界的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

当时,这所只招收两百多人的学校有几万人填报,其中音乐系全国就招十个人,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报了,因为参加就有机会——哪怕不大,不参与就完全没可能。

之后徐小平奔赴上海,历时三天,考了六门课。

“初试之后是复试,我根本不认为我有机会能考上。”徐小平把家里的地址留给了一起考试的朋友。“我跟他说,放榜的时候如果看见我的名字就通知我。”

放榜那天,徐小平从下午一点开始坐立不安,等到下午五点终于来了通知他去复试的消息。“当时没有汽车了,我爸就去找了辆养猪场的卡车,然后到江边坐了船,五等舱,我身边左边一群鸭右边一群鸡,前面还有一群猪娃娃。彻夜不眠赶到上海,总算没有迟到。”

1978年,徐小平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那一年,他22岁。

“我们的命运被‘那三届’改变了,而中国的未来也因为这代人而改变了。”回忆高考往事,徐小平感慨不已。“希望能够在未来的三十年,能够继续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最终不负这个时代。”

1987年,“出国潮”兴起,徐小平辗转到美国、加拿大留学、工作、生活。绕了一圈,好山好水好寂寞,于是有了后来“中国合伙人”的故事。

2006年斯坦福之行,徐小平找到了音乐、留学以外第三件“好玩儿的事”——做天使投资。如今,徐小平活跃在线上线下,传播对年轻人创业的信心和期待,成为投资圈知名的天使投资人。

04

沈南鹏:实力+运气,数学神童被保送上海交大

投资人的高考,作文满分、保送上海交大、因志愿错失清华……

在创投圈中,沈南鹏是数理思维见长的投资人代表。与绝大部分历经高考大战的人不同,沈南鹏没有经历过折磨人的高考,被誉为“数学天才”的他,当年是保送进入上海交大数学系的。

沈南鹏从小就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小神童。中考满分是600分,沈南鹏竟然考了594分!学生时代得到的奖项包括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海外赛区冠军等。

15岁时,沈南鹏遇见比自己小一岁的的梁建章,两个懵懂少年一起参加了1982年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两个数学“神童”也都同时获奖。“那时候,我一点不觉得苦,就是喜欢遨游在数学世界的感觉。”

1985年要上大学的时候,他赶上了第一届高考免试,很幸运地进了上海交大的试点班,成为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的一名学生。

四年后,他赴美攻读哥伦比亚大学数学博士。到了美国,他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人是误把熟练当成了天才。“以前我拿奖,可能是因为我很熟练。” 在哥大读博一年,他认为自己并不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数学家,于是把兴趣转移到商业、投资。

有人说,他是创投圈“完美型”男人。聪明,帅气,学历从中国名校到美国常青藤;职业履历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华尔街起步,然后到香港为国际投行开拓中国内地市场。

沈南鹏说,自己确实是很幸运的。后面有很多路走对了,有一些是自己选的,还有些是这个时代的大潮推着自己做了一些非常正确的选择,包括留学、回国、创业,是这些很幸运的选择帮了自己。

“我想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来自于幸运的轨迹,也有自己的努力。”沈南鹏说。

05

倪正东:曾因填报高考志愿不当,与清华失之交臂

投资人的高考,作文满分、保送上海交大、因志愿错失清华……

倪正东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一个普通的农家。

倪正东从小成绩优异,18岁刚参加完高考的他,跑到老家山坡草地上躺了很久,看着久违的蓝天白云,享受久违的凉风、闻着久违的泥土和芳草的味道。那一刻,他体会到了真的自由,真的放松。

18岁,倪正东收到的第一份“成年礼”是——挫折。这年夏天,他高考取得622分,却因填报志愿不当,与理想中的清华大学失之交臂,这让他一度在整个暑假中懊悔不已。在哥哥的鼓励下,倪正东到湖南大学力学系报到。入学第一天,他就在心里打定主意:四年后报考清华大学研究生,感受那里的学习氛围和思想方法,和第一流的老师、同学交流学习。

湖大92级迎新大会上,倪正东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当众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在走下台阶那一瞬间,他对自己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心情很快平静下来,有了清晰的目标,接下去要做的就是安心读书。

大学上课时,倪正东总坐在第一排,给老师擦黑板。下了晚自习坚持收听英文广播,看英文版本的《简爱》和《飘》。每天早上一睁眼,他想到的第一件事是立即起床去图书馆占座。早上六点宿舍铁门还锁着,他就从三舍的墙头翻过去,书包里带着漱口杯和毛巾。在图书馆门前排队,占到一个位置再去洗手间收拾自己,去外面买几个馒头填饱肚子。

东楼和北楼的小小教室,如今路过他还能清楚地记得曾属于自己的课桌。在当年,他算得上湖南大学最勤奋的学生之一。

在读大二时候的某一天,倪正东看了中央电视台《十二演播室》的一期节目,正好在介绍刚获得第二届全国十大青年科学家称号的杨卫教授,看完那期节目,倪正东忽然产生了一个冲动,给杨老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希望报考他的研究生的愿望。怀着忐忑的心情,倪正东寄出了这封信,没想到不久杨卫真的给他回信了,信中鼓励他要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得到这样的鼓励,倪正东更对前途充满了希望。由于大学四年一直在努力学习,数学、英语的基础打得很扎实,因此在研究生考试准备时,倪正东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专业课的复习上。

尽管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的考试竞争异常激烈,但倪正东最后还是以350分的成绩脱颖而出。1996年,倪正东终于实现了4年前的愿望,迈入了清华园的大门。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倪正东说大学时代是人生中的黄金岁月,这个阶段培养出刻苦钻研的习惯,不怕竞争的韧劲,严谨又变通的思维方法,这些是成功成才必备的素质。

“大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大一到大三,把该读的书读掉,该掌握的知识都掌握好。那时是最好的读书时光!”

06

龚虹嘉:高考作文是当年全省唯一的一篇满分

投资人的高考,作文满分、保送上海交大、因志愿错失清华……

1982年,龚虹嘉考入华中工学院计算机专业,他说,这其实十分偶然。

后来,凭借运动健将(国家标枪三级运动员)和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他考入了华中科技大学,学习计算机。

在工科院校,龚虹嘉的文科优势变成了劣势,但热心肠让他找到一方天地,成了学生头和关系王。让他走上投资这条路的是这个热心肠。让他把这条路走得更好,得到福报的,也是这个热心肠。

如果没有从事投资,他极有可能是一个优秀的作家,相对于其他投资人,他的每一笔投资都带着温度。

龚虹嘉不追风口,不爱凑热闹,没有高科技天使投资人惯有的名气,也没有投资什么风口上的时髦企业,一些天天泡在创业投资圈找资金的人,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字。

但若以投资业绩和回报论,很多大名鼎鼎的投资人在龚虹嘉面前也只能甘拜下风,单就海康威视这一笔,他的投资回报就比他们管理的总资本还高。这让龚虹嘉成为投资界一个特殊的存在。

07

雷军:拥有清华北大的实力,却因为一个男人选了武大

投资人的高考,作文满分、保送上海交大、因志愿错失清华……

雷军从小就是个学霸。

从小学开始,他就扛着“品学兼优”的评价,成为很多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9岁那年,全家迁入仙桃城区。作为一个典型的好学生,在建设街小学读五年级时,他各门功课成绩均名列前茅。

初中毕业后,雷军考入沔阳中学(现仙桃中学),而且还是重点班。在这所全省示范高中里,雷军依旧是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学生。

1987年高考,他凭借学霸的实力考出了非常出色的成绩,完全可以去清华北大。但是,他没有去北上求学,而是选择了自己家乡的武汉大学。原因据说是因为他的一个好友学了计算机,而他为了能够和好友有更多的话题,所以去学了计算机。当时学计算机的学校也很多,但是当时武汉大学是全国最早建立计算机科学院系的大学之一,出了很多电脑牛人,因此他就选择了这里。

在武汉大学长达4年的计算机专业学习中,作为一直品学兼优的优秀生,雷军非常渴望利用大学的机会证明自己的优秀。甚至在刚入学的第一天晚上他就去上课了。而这一堂课叫“怎么上好大学”,后来,雷军觉得这堂课让他受益终生。因为他明白了上大学的目的是学会怎么学习,而不在于你学的东西。在创业后,同样因为明白这一道理,让雷军克服了每一个专业之间的差距,去适应新的岗位,把握新的机遇。

当武大学子忙着赏樱、东湖湖畔卿卿我我之时,雷军依然继续着学霸模式,忙着赶课刷学分,在机房呆的时间比宿舍还长。

由于雷军的勤奋,在他大二的时候,他大一写的程序被编进了大一教材里。他用两年的时间学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更夸张的是,他的汇编语言得了满分,据他的学弟学妹说,他是最近那20年中两个得满分的其中之一。而且他进武大的时候是全校24名,出来的时候是第6名。

很多人都很奇怪,雷军这种勤奋型的学习狂人,多数都在脱离教育制度的严酷之后,进入社会上变的碌碌无为,是什么让雷军一直保持着优秀呢?后来雷军把这一切归咎于自己的不自信。因为一直以来,他是别人眼中的好学生,就跟武侠中的人物一样,赢得久了,就害怕输。

他说:“我特别害怕落后,怕一旦落后,我就追不上,我不是一个善于在逆境中生存的人。我会先把一个事情想得非常透彻,目的是不让自己陷入逆境,我是首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出发的人。”这无形之中已经成为雷军在同样严酷的商场之中的制胜法宝。

长江后浪推前浪,中国的新生代青少年正在崛起。未来的新一代大佬,也许今天刚刚走出考场。

最后,还是要祝愿所有的考生都能够金榜题名。

投资人的高考,作文满分、保送上海交大、因志愿错失清华……

沙丘学院2018秋季班报名通道:https://jinshuju.net/f/A3YT53?x_field_1=jrt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