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乡:知名专家学者纵论郑新融合大发展

6月8日上午,郑新融合发展论坛在河南新乡市平原示范区成功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河南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郑新深度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说融合之路:携手走过15年不平凡历程

郑州与新乡双城融合发展,刚好走过了15年的不平凡道路。 2003年,河南省提出在黄河北岸建设新区,实现“郑州东移,跨河发展”的战略构想。由此,迈出了郑新融合不断向前发展的步伐。2006年5月,新乡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桥北新区; 2010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新乡平原新区;2013年12月,更名为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2016年,推动郑州与新乡等深度融合,首次写入省十次党代会报告;2017年6月,省委省政府将平原示范区定位为郑州大都市区新兴增长中心,按照中等城市(50—100万人)标准进行建设。

党的十九大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之一,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河南新乡抢抓中原城市群、郑州大都市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机遇,形成了“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协同、功能互补、节点突破、统筹推进”的发展思路,努力把新乡建设成为郑州大都市区次中心城市和豫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15年时光,镌刻着两地民相亲、心相融、产协同的深深印记。如今,在国家、省市发展战略的支撑下,郑新深度融合进入了协同发展的快车道。

谈融合之效: 新乡全方位深度性对接郑州

郑新融合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近年来,新乡市委、市政府围绕推动郑新融合发展,在基础设施、要素配置、体制机制、项目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郑新融合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

一是精心谋篇布局。积极对接“三区一群”战略,坚持将城市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五篇文章一起做,把“三带三区两城十镇”作为郑新深度融合发展的主载体,加强与郑州的深度对接,着力解决新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三带”是郑新产业带、沿黄生态景观产业带和南太行文旅康养产业带,“三区”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建设河南自贸区新乡辐射区,“两城”是凤泉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和延津县主题森林城,“十镇”是结合新乡文化旅游资源,以产业为支撑,建设一批特色小镇。

二是突出交通先行。构建铁路、高速、公路全面互通的郑新融合综合交通体系,包括10桥20线(含7条高速、7条公路、4条铁路、1条轻轨和1条管廊)的跨黄河通道,建设与郑州密切相连的大都市区北部综合交通枢纽。

三是强化产业协同。一方面积极承接郑州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绿色产业转移,另一方面找准新乡的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和引进,做大做强新乡的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大都市区产业分工。

四是促进生态互补。充分发挥沿黄生态景观、南太行等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把沿黄生态景观产业带打造为集产业发展、生态观光、文化旅游、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经济综合区、休闲度假区,成为全面对接郑州大都市区的重要平台;加快南太行文旅康养产业带、凤泉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延津县主题森林城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大体育产业,打造郑州大都市区“后花园”。

论融合之见: “五大一体化”,推进郑新同城化

在主旨发言板块,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郑新立从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结合自身研究,发表了独到见解。

“举办这样的论坛,很有意义,也很有新意。”他说,郑州新乡,紧邻黄河,隔河相望,地势平坦,产业发达,人文厚重,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交通条件大为改善。目前,推进郑新同城化的条件已经成熟,同城化发展可实现优势互补,收到1+1>2的效果。

那么,郑新同城化应在哪些重点领域发力?曾经多次深入河南新乡等地调研的郑新立,以“五大一体化”给出自己的答案——

产业发展一体化,围绕名牌产业和优势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如汽车、机械制造、食品。基础设施一体化,进一步扩大两城之间的交通能力。比如,可以考虑通过新建黄河大桥或地下穿黄隧道等方式,促进交通更加便利。科研攻关一体化,加强两城科研能力的协调,实施联合攻关。人才培养一体化,围绕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加强两城教育资源整合。城乡发展一体化,建立两城城乡融合发展的新体制,带动乡村振兴。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许正中从人才、创新、科技三个视角,提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区域发展战略,推动郑新深度融合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郑新深度融合发展,需要啃下哪些硬骨头?王永苏认为,加快新乡与郑州之间交通网络的一体化、高速化;加快产业对接,实现错位发展;郑新开焦统筹协调,加快黄河生态带建设;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王永苏建议,借鉴京津冀协调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建议省里成立高规格的郑州大都市区领导协调机构,统筹协调郑汴焦新许的一体化融合发展,统一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协调发展机制,区内各市建立相应的对接机构和机制,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主导产业错位发展,大幅度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全省全国全世界的生产要素向心集聚,使之成为中原崛起更加出彩的主要支撑和强力引领,形成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第四增长极。

一条河,两座城,越融越亲,越融越同城。郑新深度融合是区域协调发展大势,势不可挡,自然离不开郑州市的协同呼应。

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俊峰在讲话中表示,加快郑新融合发展,是推动中原城市群和郑州大都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然选择,也必将造福两市人民。下一步,郑州市将与新乡市一道努力,在加强对接中不断拓展和丰富交流合作的领域和内涵,加强规划对接,推动交通联接,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功能对接和资源共享,推进生态共建,尽快形成“1+1>2”的组合叠加效应,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作用。

“我们以‘依郑联新、错位发展、率先突破、区域隆起’的融合思路,积极融入省重大战略的示范区和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力争早日建成郑州大都市区新兴增长中心和中等城市。”平原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鹿建宇说。

最后,鹿建宇还谈了三点期待,一是建议郑州市借鉴济南市做法,跨河发展,形成两岸齐头并进、均衡发展态势;二是将平原示范区纳入河南自贸区拓展区,为郑新融合发展打开对外开放的广阔通道;三是期待郑新黄河大桥早日实现对所有客车免费通行,在郑新黄河大桥和花园口黄河大桥之间修建一座连接示范区与郑州东区的黄河大桥,使示范区至郑东新区车程缩减至十分钟以内。

新闻背景:

郑新融合发展大事记:

2003年,时任河南省委主要领导提出在黄河北岸建设新区,实现“郑州东移,跨河发展”的战略构想。由此,开启了郑新融合不断向前发展。

2016年,推动郑州与新乡等深度融合,首次写入省十次党代会报告。

2017年,国务院批复的《河南省建设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把平原示范区与巩义、新郑、荥阳、长葛作为新兴增长中心,按照中等城市标准进行建设,发展成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活力新城。

2017年8月,新乡市与郑州市共同签署《郑州市人民政府与新乡市人民政府加快郑新融合发展框架协议》,郑新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进入快车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之一,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在历届新乡市委、市政府推进郑新融合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新乡抓住中原城市群、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的机遇,科学提出了“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协同、功能互补、节点突破、统筹推进”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郑新深度融合,努力把新乡建设成为郑州大都市区次中心城市和豫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同年,《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年)草案》指出,未来郑州将“北联”新乡,探索跨黄河的联动发展,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

2017年,新乡市与河南师范大学共建郑新融合发展研究院,组织召开座谈会,聚集省内外专家资源,为融合发展把脉支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