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人大戰!這幾座城市才是未來的焦點

人是一切經濟活動的主體,沒有人的地方房價再高終究是有價無市。人口湧入的地方就意味著潛力。所以各大城市爭相推行人才政策。

不過,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僅僅看官方公佈的常住人口數據是不夠的,因為這個數據往往存在一定的滯後性,與實際情況存在較大誤差。例如廣深兩座城市實際管理的人口很可能都超過兩千萬,但二者統計的常住人口均不到1500萬,這裡面的誤差應該不小。

所以,除了要看官方公佈的常住人口數據,還可以通過在校學生數量、用電量、用水量、移動電話數量、快遞業務量等數據旁敲側擊。

1 先來看北京:

1、常住人口減少:2017年末為2170.7萬人,比上一年減少2.2萬人。

2、小學招生人數增加:2017年年末為15.8萬人,2016年末為14.5萬人,同比增加了9%。

3、幼兒園入園人數增加:2017年末為17.7萬人,2016年末為15.3萬人,同比增加16%。

4、電話數量減少

:2017年末,北京固定電話數量649.4萬戶、移動電話數量3752.1萬戶口,分別比上一年減少45.5萬戶與116.9萬戶。

5、居民用水量增加:2017年北京居民家庭用水6億立方米,同比上一年增加13.1%。

6、用電量增加:2017年北京城鄉居民用電218億千瓦時,同比上一年增加11.6%。

7、郵政業務有增有減:2017年發送郵政函件2.8億件,同比上一年下降28.2%。特快專遞22.7億件,同比上一年增加16%。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北京公佈的常住人口數據在下降,但幼兒園與小學生招生量在增加,居民用電與用水也在增加,唯一在支撐人口下降的似乎只有電話數量,問題是固定電話數量減少45.5萬戶、移動電話數量減少116.9萬,都遠遠超過常住人口的2.2萬的減少量,這明顯不科學。

所以,北京電話數量的大幅減少很可能與統計口徑的變化有關,而且擁有北京手機號碼的人不一定就是北京常住人口,用電話數量來衡量人口動向存在較大誤差。綜合來看,北京人口的真實狀況應該好於官方公佈的數據,其人口紅利還沒有消退。

2 再來看上海:

常住人口數量減少:2017年末為2418.33萬人,相比上一年(2419.7萬人),減少1.37萬人。

小學生人數下降:2017年末為78.49萬人,相比上一年(78.97萬人),下降了0.6%。(注:上海小學為5年制,京廣深為6年制)。

居民用電量上升:2017年城鄉居民用電量228.79億千瓦時,相比上一年增長5.1%。

生活用水量下降:2017年全市生活用水量19.99億立方米,相比上一年下降2.1%。

快遞業務增加:2017年快遞業務31.15億件,相比上一年增加5.5億件。

上面四個數據中,居民用電量與快遞業務量仍在上升,其他三個數據都在下降。考慮到快遞業務量主要受經濟活力的影響,與常住人口數量沒有直接關係,這說明上海的人口控制已取得初步成效,人口膨脹的壓力比北京要小。

3 來看看廣州:

1、常住人口增加:2017年為1449.84萬人,相比上一年增加45萬人。

2、在園幼兒人數增加:2017年為48.35萬人,相比上一年(46.3萬人)增加4.4%。

3、小學招生人數增加:2017為19.11萬人,相比上一年(18.03萬人)增加6%。

4、小學生在校人數增加:2017年為100.47萬人,相比上一年(96.85萬人)增加3.7%。

5、居民用電量增加:2017年為433.14億千瓦時,相比上一年增加3.9%。

有論者認為,這兩年廣州常住人口的大幅增加是對存量人口的重新統計,但從上面幾個數據可以看到,廣州不僅是常住人口在增加,其他四個數據也都在增加,顯示廣州常住人口的增加是真實的,並非統計口徑的變化導致的。

值得一說的是,廣州在2017年還創造了兩項記錄,大學生與小學生在校人數均突破100萬人,均居北上廣深之首。

而包括幼兒園在園幼兒(48.35萬人)、普通小學在校生(100.47萬人)、普通中學在校生(50.94萬人)、本專科在校生(106.73萬人)、研究生(9.07萬人)、技工學校在校生(22.97萬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19.6萬人)的所有在校學生全部加起來,共約358.2萬人。

358.2萬人,佔廣州常住人口總量(1449.84萬人)的25%,一方面說明廣州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教育之城,另一方面也說明廣州的常住人口數量很可能被嚴重低估了。

4 來看看深圳:

1、常住人口增加:2017年為1252.83,相比上一年增加62萬人。

2、小學招生人數增加:2017年為18.15萬人,相比上一年增加4.4%。2017年在校小學生數量為96.45萬人,相比上一年增加5.9%。

3、幼兒園新入園人數增加:2017年為20.25萬人,相比上一年增長16.4%。2017年在園幼兒人數為50.5萬人,相比上一年增加9%。

4、生活用水量增加:2017年居民生活用水量7.32億立方米,相比上一年增加了21.6%。

5、生活用電量增加:2017城鄉居民生活用電140.92億千瓦時,相比上一年增長4.6%。

深圳2017年的常住人口增量達到62萬人,居全國大中城市之首。包括學校招生量、居民用水電、居民用電量的所有數據也都在上升,顯示深圳常住人口仍在大幅增長,其人口紅利的後勁仍然很足。

總體來說,北上廣深四座城市整體上仍處在人口紅利階段,人口繼續膨脹的動力很足。其中廣深的增長態勢最好,且不分伯仲,北京的常住人口數量雖然在下降,但其小學與幼兒園的招生量、居民用水、居民用電仍在明顯增長。相比而言,上海人口繼續膨脹的壓力要小一些,但其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沒有明顯下降。

總體來說,一線城市真實的人氣比數據呈現的還要好。

那麼,糾結是在哪個方面,一線城市逐漸有被二線趕超的趨勢呢?

答案是“人才淨流入率”。

58英才招聘研究院日前發佈了《2018年一季度人才招聘報告》顯示,新一線城市成都、重慶、武漢、鄭州、西安的招聘活躍度持續升高。其中成都企業招聘活躍度增長7.55%,人才求職活躍度增長 50.77%。在企業招聘熱門城市排行榜上,成都超過上海。

58英才招聘研究院院長李妍分析稱,2017年,成都出臺了《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囊括給予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扶持、鼓勵青年人才落戶、保障人才住房、提高人才醫療待遇等多項優惠。不僅是成都,重慶、杭州、武漢等新一線城市也紛紛放出大學生落戶、創業創新等政策大招,吸引了更多求職者,招聘和求職活躍度雙雙提升。

4月19日,國內中高端人才職業發展平臺獵聘發佈的報告顯示,從2016年四季度到2018年一季度這一年半時間內,在全國人才淨流入率(地區人才淨流入率=該地區人才淨流入人數/該地區人才流動總人數×100%)

排名最高的15個城市中,第一到第四名都被二線城市包攬,它們依次為杭州、長沙、成都和武漢,人才淨流入率分別為13.60%、10.24%、10.19%、9.79%。

這其中,杭州成為最大贏家,“杭漂”成為新的熱詞。據獵聘近期涉及3000多位杭州職場人的問卷調研顯示,人才選擇去杭州工作排名前三的原因是:近些年互聯網等新興行業帶來了更多工作機會;杭州是江南名城,人文自然環境俱佳;民營經濟活躍,就業和創業機會多。這三個原因的得票率分別為45.75%、43.11%、31.67%。

相比之下,一線城市的排名相對靠後。深圳、上海、北京、廣州名列第5、第11、第12、第14名,人才淨流入率分別為9.62%、6.87%、5.65%、5.03%。

4月17日,移動招聘平臺BOSS直聘發佈《2018一季度人才吸引力報告》顯示,根據報告,2017年下半年開始,以成都、武漢、南京、西安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集中推出人才吸引政策,多項政策形成全民熱議。這些政策的效果正不斷顯現。

BOSS直聘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新一線城市人才流入率(流入人數/流出人數)為1.07,較2016年增長3.2%。2018年一季度,從新一線城市高校畢業,之後留在當地工作的職場新人比例達73.8%(包括應屆生和工作經驗一年以下的求職者),較2016年增加近20個百分點。

以西安為例,西安市2018開啟“最優落戶政策”之後,截止4月16日,今年已累計已有30萬人落戶。

此外,根據智聯招聘此前發佈的《2018年春季白領跳槽指數調研報告》,經濟發展強勁的“新一線城市”是白領最偏愛的跳槽目的地。報告顯示,2018年跳槽時,有33.2%的白領選擇成都、杭州等新一線城市,超越傳統一線城市的32.7%,成為白領最偏愛的跳槽城市類型。

新一線城市的人才流入的增多,既有推力也有吸力。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說,隨著一線城市房價、教育、交通等各種要素成本的上升,不少新一線城市通過基礎設施的改善,通過人才新政、創新驅動等吸引大量人才流入,戶籍留人與產業留人相互促進,通過競爭快速發展,新一線城市更獲得人才的青睞。

十年前從武漢大學畢業,在深圳工作八年後回武漢工作的張先生說,目前武漢的收入水平與廣深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而且武漢的生活壓力要小不少,“

武漢作為大區中心城市,醫療和教育水平等公共資源也都很好,作為湖北人,回武漢是很不錯的選擇。”

近幾年,武大、華科等武漢著名高校畢業生近幾年留在武漢的比例越來越高,並超過了北上廣。例如,根據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的研究生畢業質量報告,有43.5%的畢業生選擇留在湖北工作,這也是連續兩年就業湖北人數超過40%,其中絕大多數留在了武漢。

而要吸引人才,除了產業外,宜居也十分重要。比如在住房方面,不少城市也推出了一系列針對人才的優惠舉措。以西安為例,西安市物價部門負責人日前表示,目前西安市20%的居住用地用於公租房建設,20%的居住用地用於限價房建設,最近落戶的30萬人中,學歷落戶佔了很大的比重,這也就意味著,這些人的房子,大部分在這40%的專項用途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