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崇清:他曾三次出任中山大學校長

他是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的侄女婿,他的堂哥許崇智是蔣介石的拜把子兄弟,是廣東最具實權人物,他的堂妹是魯迅的夫人許廣平,廖承志是他的堂妹夫,陳香梅管他叫三姨夫,他的女婿是“兩彈一星功勳”朱光亞,而他自己曾經執掌中山大學達20年之久,他是誰呢?他的名字叫許崇清,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

許崇清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被公認為“新教育學和新中國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其一生曾三次出任中山大學校長,時間長達20年之久,尤其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執掌中山大學校長17年,這在新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實屬罕見。

1911年,宋教仁介紹其加入中國同盟會,1923年,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介紹其加入中國國民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欽點其出任中山大學校長。

許崇清:他曾三次出任中山大學校長

許崇清

許崇清(1888—1969)廣東番禺人,祖籍是廣東澄海岐山溝南,1888年1月20日出生於廣州市高第街一個世代為官的封建大家庭,其父許炳暐在他出生那年曾擔任山東候補知府,治理黃河有功,遂給兒子取名“清”。

1896年,許崇清8歲那年,父親許炳暐因病去逝,家道開始中落,許崇清的母親因為是偏室,再無能力撫養他,將12歲的兒子送到遠在湖北武昌一個親戚家寄養,許崇清由此有機會進入武昌一所教會學校讀書。

1905年,許崇清考取了官費生赴日留學,就讀於日本第七高等學校(即高中),1911年,經宋教仁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並回國參加了辛亥革命,中止了他在日本的學業。

1912年,許崇清又重返日本繼續學業,從日本第七高等學校畢業後,考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專業,不久又轉向社會學,最終對教育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17年初,《中華新報》刊載了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一篇演說,提出“孔子是孔子,宗教是宗教,國家是國家”的觀點,許崇清並不認同蔡元培的觀點,於是在《學藝》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長文,對蔡元培的觀點進行了批駁。

這篇文章中有這樣一段對中華民族讚美之語,現茲錄於此:“夫我莊嚴華美之中華,黃帝之所開闢,大漢民族之所經營,四萬萬神明華胄生長於斯葬於斯,承傳四千多年之歷史,為東亞文化之大源,行將發揚光大其雄姿,以表率天下萬世。”許崇清這種秉持獨立思考,敢於挑戰權威的精神,在任何時代都是難能可貴的。

1920年,許崇清從日本學成回國至上海,他在日本留學了15年,讀遍中學、大學和研究院,對哲學、自然科學和教育學都做了廣泛的研究,並且十分熟練地掌握了英語、日語和德語。

許崇清:他曾三次出任中山大學校長

留學歸來的許崇清

許崇清在上海逗留期間,拜會了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建議他不必著急去北京大學任教,還是先回廣州,在朱執信、廖仲愷的勸說之下,許崇信留在廣州從事革命活動。

許崇清提出效仿美國大學擴大教育運動的辦法,創辦廣州市民大學,既不用建校舍,也無需專職教授,只需少量經費即可開辦,原定招收300人,實際報名人數達1000餘人,可謂盛況空前,當時報紙曾這樣評價:“這真是中國教育史上空前的事業。”

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國會推舉的非常大總統,許崇清被孫中山任命為廣州市教育局局長,主持廣州地區的教育工作。

許崇清:他曾三次出任中山大學校長

左一:許崇清、右二:廖仲愷

1923年,許崇清由廖仲愷親自介紹加入了中國國民黨,很快就被孫中山指派為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參與國民黨改組計劃的草擬工作。

1923年12月,廣東省政府將教育科擴大為教育廳,許崇清出任首任廳長,此後諾幹年後,許崇清曾三次擔任廣東教育廳廳長之職。

許崇清之所以屢被重用,除了自身教育背景和個人能力之外,還有其堂哥許崇智的影響,許崇智曾是廣東省最有影響力的軍政人物,而許崇清與廖仲愷的親戚關係,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因為廖仲愷是孫中山最信任的同志和戰友,同時也是同盟會和國民黨內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人物之一。

1924年,許崇清受孫中山指派,又參與草擬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有關教育方面的內容,孫中山所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口號就出自許崇清之筆,同年他還參與發起了向教會學校“收回教育權”的運動。

1925年,許崇清向廣州國民政府提出了《教育方針草案》,認為中國只有擺脫舊的制度,才有發展的可能,教育方針與國民政策應該一致,主張實施產業教育,讓受教育者成為具有實用常識和科學知識兼備的生產者。

1926年7月17日,國立中山大學正式成立,成為廣東最高學府和全國最著名高校之一,因為當時的廣州是中國革命的策源地,聚集了全國許多優秀知識分子。

1931年6月,許崇清接替朱家驊出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之後,進行了一系列教學體系改革,並開始實行學院制,將文科改為文學院,法科改為法學院,理科改為理學院,農科改為農學院、醫科改為醫學院,實行校、院、系三級管理體制,同時還在文學院增設了社會學系,後又將理學院改為理工學院,增設了土木工程系和化學工程系,為後來獨立設置工學院打下了基礎。

許崇清:他曾三次出任中山大學校長

國立中山大學舊址

“九.一八事變”之後,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風起雲湧,中山大學也成立了“中山大學反日救國會”,出版抗日宣傳刊物,捐款勞軍,還成立了學生請願團,準備到南京請願,要求政府出兵抗日,許崇清由於對學生的抗日愛國熱情一直持同情態度,有關當局以“控制局勢和輿論不力”,免去其國立中山大學校長職務,調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

1934年,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陳濟棠擬在全省大、中、小學推行尊孔讀經計劃,規定每週不少於6課時,作文命題一半要有經書內容,許崇清為此撰寫了一篇《孝經新詁教本審查意見書》進行批駁,在省府會議討論許崇清意見書時,無人提出反對意見,導致陳濟棠的計劃流產,未能在全省推廣實施,許崇清卻因此被陳濟棠解除了教育廳長職務。

“七七事變”不久,日軍就開始對華南重鎮廣州進行狂轟爛炸,1938年上半年,日本軍部決定進攻廣州,以此切斷中國軍隊的交通補給線,1938年10月初,國立中山大學師生分批撤離廣州,遷往雲南澄江,10月21日廣州淪陷。

1940年4月,許崇清第二次出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這次是臨危受命接替鄒魯代理校長,此時日軍開始進逼越南,雲南戰局告急,重慶國民政府又下令將國立中山大學遷回廣東,校方將校址選在樂昌縣石坪鎮。

當年7月,許崇清開始主持了國立中山大學由雲南澄江遷回廣東樂昌石坪的艱鉅任務,但石坪鎮太小,根本容納不下一所大學,學校只能分散在石坪鎮及周邊地區,其辦學條件相當艱苦,設備簡陋,經費不足,但許崇清與全校師生一起艱苦奮鬥,克服了許多困難,使學生很快就恢復了正常上課。

許崇清自己就住在老鄉家裡,還用床板當課桌,堅持給學生上課,公開講授唯物主義哲學,介紹蘇聯的教育,還聘請了戲劇家洪深、哲學家李達、經濟學家王亞南、法學家梅龔彬等一批思想左傾的進步學者到校任教

許崇清思想開明,尊重人才,提倡學術研究自由,許崇清的所作所為,推動了國立中山大學政治民主、進步自由和學術發展,深得全校師生的擁護和愛戴,但卻再次引起當局的不滿,1941年7月,許崇清被免去代理校長職務。

1945年10月,許崇清隨國立中山大學從粵北小城石坪遷回廣州石牌校址復課,許崇清感受到了備受冷落和世態炎涼的滋味,但他卻泰然處之,儘管沒有擔任任何實職。

1946年至1948年,他還兼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享受一定的政治待遇,許崇清是一個無心從政之人,但他的一生卻都與政治聯繫在一起,儘管他曾兩次出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但時間都不是很長,而且皆因思想開明、進步而被免職。

1949年初,許崇清離開廣州出走香港,當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許崇清很快又從香港回到廣州,受到黨和政府的熱烈歡迎,被新政權任命為廣州市人民政府委員,並受廣州軍管會的指派,接管了私立廣州大學並擔任校長。

1951年1月,許崇清被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任命為中山大學校長,有關方面在醞釀中山大學校長時,許崇清並不在候選人範圍內,是毛澤東的提議,許崇清才得以第三次出任中山大學校長,其上任伊始,就建議將中山大學的校慶日改為孫中山的誕辰日,以11月12日為校慶日,1952年,許崇清參加了“中國民主促進會”並擔任民進廣州市主委。

1956年,中國教育界開展了一場關於教育方針的大討論,有人建議將“因材施教”列入,許崇清則反對將“因材施教”列入教育方針,為此還專門寫了一篇長文加以論述。

1957年,在中山大學第三次科學討論會上,許崇清作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學術報告,闡述了其所主張的教育理念。

1958年,許崇清又參加了“中國民主同盟”並擔任民盟廣東省主委,1963年又被任命為廣東省副省長,並曾當選為第一屆至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還出任過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和全國政協常委。

許崇清:他曾三次出任中山大學校長

晚年的許崇清在閱讀

1966年5月,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爆發,歷史十分複雜的許崇清自然受到了衝擊和批判,屢次被造反派批鬥,身心遭到嚴重摧殘。

1969年3月,在黨的九大召開前夕,許崇清在一次被批鬥後回家,已經年逾八十的他摔倒在地,導致心臟病發作,於1969年3月14日在廣州逝世,享年81歲。

許崇清祖籍是廣東澄海岐山溝南,這裡是一個古村落,許氏家族的許多成員,就是從這裡走向全國各地的,並在各個領域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學者深入挖掘研究的家族,這個家族的歷史,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脈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