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投资新经济企业,嘉实的优势是什么?

战略配售基金的推出,是公募产品的重要创新,也是普惠金融的又一次实践。普通投资者可以通过认购战略配售基金,成为创新龙头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者,未来可能实现投资顶尖科技创新企业的梦想,布局价值显著。作为国内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嘉实基金凭借出色的投研实力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连续排名行业第一。同时,嘉实基金还独具跨境、科技投研基因,在跨境、科技投资领域积累了专业、深厚实力。

6月6日晚,证监会连发9文“打包”出台CDR细则,其中包括《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下称《CDR办法》),以及IPO办法等另外8个配套规则。

有评论称,这一系列制度的发布实施,为创新企业在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做好了制度安排,创新企业IPO或CDR试点将进入实操阶段,也意味着资本市场正式拥抱新经济。

那么,这些受益的企业都包括哪些?

《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下简称《若干意见》)指出,入围的试点企业包括七大类,分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而且,这些企业必须是掌握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且达到相当规模的创新企业。

战略投资新经济企业,嘉实的优势是什么?

具体来看,《若干意见》规定,已在境外上市的大型红筹企业,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尚未在境外上市的创新企业(包括红筹企业和境内注册企业),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且估值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或者营业收入快速增长,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我们从上面的信息可以得知,新经济企业基本上都拥有商业模式成熟、竞争优势突出等特点,并积累了多年的运作经验,景气度持续向上。未来,这些优秀企业有望分批逐步以CDR或发行新股的方式在A股上市。

而这轮新经济浪潮,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您也有机会参加!

6月6日,包括嘉实在内的6家基金公司申报的战略配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获得证监会批文,这也是国内首次批准参与“战略配售”投资的基金。未来,这类产品将重点投资于新经济企业。

上述基金的“投资方法论”是什么?

可以说,这类基金是公募基金领域的又一大创新。它们是以“战略投资者”的角色,在企业上市融资阶段优先获得公司股票配售权。

战略投资新经济企业,嘉实的优势是什么?

这就决定了战略投资者可以不参与网下询价,且安排战略配售股票的比例单独计算,扣除该部分后才确定网下、网上发行比例。

所以从“打新”的角度来说,战略投资者通过与发行人签署配售协议获得股票,而其较长的锁定期,更是体现了重要的战略合作意向,可以长期分享企业成长的机遇。

近两年,A股打新的收益相当可观。但对个人投资者而言,A股“打新”可是稀缺资源,能不能中签基本靠运气。

现在呢?去“打新”那些中国优质企业,个人投资者不必再去“拼手气”,一只可参与战略配售的基金就足够了。

比如,关注嘉实3年封闭战略配售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LOF)。

战略投资新经济企业,嘉实的优势是什么?

嘉实3年封闭战略配售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发行分为两个阶段:6月11日至6月15日为发行第一阶段,仅面向个人投资者发售,认购费率为0.6%;6月19日为发行第二阶段,仅面向特定机构投资者发售,特定机构投资者中优先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发售。

根据基金招募说明书,封闭运作期内,该基金主要投资通过战略配售取得的股票,采用战略配售股票及固定收益投资两种投资策略,力争基金资产的长期稳定增值。

具体看,该基金管理团队将根据政策因素、宏观因素、估值因素、市场因素等四方面指标分析战略配售股票的投资机会,并通过综合分析行业生命周期、景气程度、估值水平以及股票市场行业轮动规律等因素,精选战略配售股票。

作为国内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嘉实基金于2009年首创“全天候、多策略”投研模式,现已升级为3.0模式,目前嘉实旗下投研策略组超过25个,专业投研人员超过300人员。

出色的投研实力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天相投顾数据显示,嘉实基金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在2016年和2017年连续排名行业第一;基金年报和银河证券数据显示,2017年嘉实基金旗下基金盈利达到344.2亿元,全行业排名第4。

嘉实基金还独具跨境、科技投研基因。嘉实长期致力于对前沿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投资研究,旗下多只主动权益基金聚焦相关领域;同时,嘉实是国内最早出海的公司之一,对跨境投资积累了专业、深厚实力。

在嘉实3年封闭战略配售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发行期间,投资者可通过各大银行、券商、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嘉实基金直销中心、理财嘉App等渠道认购。

(*风险提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需谨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