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看!這裡有好多“降落傘”

家都很熟悉的蒲公英,我還真的不熟悉,對於菊科植物懵懂無知的我,一直在為這類植物頭疼。還好,某天在廣州的“神農草堂”,草地上豎著“蒲公英”的標示牌,旁邊就是朵朵的“降落傘”,這次算是給我逮住了。

蒲公英是菊科蒲公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在江南被叫作“華花郎”。它的花與其他菊科植物類似,花莖上部密被白色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全部為舌狀花,花冠黃色,先端平截,花葯合生成筒狀,包於花柱外,花絲分離,白色,短而稍扁外具縱稜,有多數刺狀突起,頂端具喙,著生白色冠毛。

乐活|看!这里有好多“降落伞”

成熟後的蒲公英帶著一身降落傘,像個萌萌的絨球。大家可別以為有降落傘的絨球就是蒲公英,這是很大的誤會。很多常見的菊科植物都會這種把戲,比如黃鵪菜、苦苣菜、野茼蒿等等。

我跟大家一樣,也喜歡吹蒲公英的絨球,然後喜歡看著洋洋灑灑飄飛的小降落傘隨風飄蕩,有時甚至追著降落傘去吹,期待它落在我們希望的位置。

其實,我們吹的是蒲公英的果實,植物學上叫“連萼瘦果”,而白色的“降落傘”叫冠毛,由高度變態的花萼發育而來。冠毛可以讓風把果實帶到更遠的地方播種。認真觀察可以發現更神奇的地方,它不僅有降落傘,還有倒掛刺可以幫助果實固定在著陸點上,以便能更好地駐紮在地上,生根發芽。

種子離開母體後,蒲公英媽媽的床上只剩下一個帶著“箭孔”的“空床”,媽媽也完成了她光榮的使命,就像一位“空巢老人”。

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帶根全草,首載於《新修本草》,自古以來常被作為野菜食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其列為菜部,清代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言其“嫩可為蔬,老則入藥”。蒲公英日常可榨汁、涼拌、煸炒、入湯羹、做餡料、煮粥食用。

乐活|看!这里有好多“降落伞”

在很多人眼裡,蒲公英就是路邊、田野上最常見、最普通的雜草,但它在中醫上卻有著非凡的藥用價值,其性甘苦而寒涼,可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利溼通淋、清肝明目,被稱為“藥草皇后”。

因此,很多人將它作為養生保健的日常之品,有些人甚至將蒲公英曬乾保存,一年四季都在吃。然而,蒲公英主要適用於春夏季及熱證調理,並不宜長期、大量食用,藥用還需遵醫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