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殖民印度近200年,临撤出还分裂印度,印度人为何不恨英国?

柔沢十

“英国殖民印度近200年,临撤出还分裂印度,印度人为何不恨英国?”——这个问题虽然存在普遍误解造成的硬伤,但仍然算是问得比较好。确实,独立后的印度统治阶层对英国统治并无太多仇恨。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之前,周恩来总理访印,就注意到在独立15年后的印度总理府内仍然挂着英属印度殖民地末代总督的画像;直到现在,印度社会对英国的评价仍然比较好,去英国留学、移民仍然是印度大众向往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我在2015年出版于中国发展出版社的专著《大象之殇:从印度低烈度内战看新兴市场发展道路之争》和其它一些文章中讲的一部分内容可以为此提供解释:

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存在硬伤,即声称“英国殖民印度近200年,临撤出还分裂印度”。因为英属印度殖民地解体的根本动力来自该殖民地内部不同民族、宗教群体的努力追求,并不是英国主动制造的。且不提原来与中国有宗藩关系的缅甸追求独立天经地义,就是印巴分治、英属印度殖民地穆斯林独立建国,本身也是英属印度殖民地伊斯兰教团体早在19世纪就明确提出的奋斗目标,且其要求的领土范围也与后来的巴基斯坦差不多。



其次,统一的印度国家本身就是英国征服的产物,英语是印度通用语言,把印度这个国家粘合起来了。在英国征服之前,世界上不存在“印度”这个国家实体,“印度”只是个地理、文化概念,是一种文化和民族集合体,印度本土民族历史上从未建立过统治当今印度全境的统一国家,几个盛大王朝延续时间很短,动辄相隔几百年,统治地域也远远没有囊括印度半岛,只相当于我国南北朝、甚至五代十国。如果没有英国把南亚次大陆一大批王国、不同民族捏合到一起,根本就没有现代的统一印度国家。即使在英国撤离之后,印度也没有任何一种本土语言能够取代英语的国家通用语言地位,印度政府数次企图在全国推广使用印地语,都以惨败而告终。

第三,英国统治印度期间,对印度社会进步做了不少事情,而且许多进步单靠印度社会自身是做不到的:如大面积禁止寡妇殉葬等陋习;如废除伊斯兰教法统治,引进实施英式法治;如在停滞在中国战国之前的分封制的南亚次大陆引进实施了郡县制和现代文官制度;……印度精英还是承认这些历史事实的。


(英属印度殖民地总督寇松)


第四,英国统治下印度教徒的国内地位提高了很多。英国征服之前,统治今日印度很大一部分国土的莫卧儿帝国等伊斯兰国家以波斯语为官方语言,大量使用中亚、西亚等外国穆斯林为官也不任用本国印度教徒,印度教徒备受歧视压迫(《大象之殇:从印度低烈度内战看新兴市场发展道路之争》第四章中有详细描写)。英国征服后,印度教徒取得了与穆斯林平等的地位,其经济、文化才干得到相对较好发挥,经济等各方面地位在相对平等竞争下迅速、全面、大幅度超越穆斯林。很多印度精英因为这一点内心对英国怀有感激之情。

第五,在英帝国内部,印度人的地位仅次于欧裔白人,高于其它所有种族;印度人借力英帝国体系在世界各地大面积扩散移民,且在中国等众多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特权地位,在香港、上海都很明显(大象之殇:从印度低烈度内战看新兴市场发展道路之争》第九章中有较详细描写);……对这些,不少印度精英心里有数。




简要讲就是这几点。印度历史上长期被外来统治者统治,英国当属对印度带来进步、利益最大的外来统治者。如果想详细了解,欢迎阅读《大象之殇:从印度低烈度内战看新兴市场发展道路之争》全书。


梅新育

这个问题所描述的情况大体上符合现实。印度人不论是国家的精英阶层还是底层民众,对英国一般都怀有比较积极的态度。虽然英国殖民者和其他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态度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别,给印度同样留下了伤痛和耻辱。19世纪中叶,英国人镇压了印度人民的反英起义,在恒河边屠杀了莫卧儿王室的几乎所有成员,并将末代皇帝流亡在缅甸。1919年4月英国在旁遮普阿姆利则制造血案,屠杀民众数百人。 但是,印度人对英国怀有比较积极的感情并不是不可解释的。

首先,英国对印度殖民的时候,印度处在莫卧儿帝国统治之下,而莫卧儿帝国和英国的殖民当局一样,也是外来政权。帝国的上层不论是民族还是宗教,都来自印度以外。占人口绝大多数并作为印度文化代表的印度教徒对这个政权并不认同,当年英国人打击莫卧儿帝国的时候,很多印度地方力量甚至表示支持。

其次,英国人给印度留下了不少至关重要的精神和物质遗产,在英国的统治下,印度建立了亚洲最早的近代政府管理制度,亚洲最早的政党、报纸都出现在印度。按里程领先亚洲半个多世纪的印度铁路系统也是英国人修建的。英国人极其重视印度,在印度的建设投入是比较大的。

再次,英国撤退以后,仍然和印度上层保持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大量印度精英在英国接受教育,这些人在印度影响力很大,他们的生活方式受到印度普通民众的追捧。热爱英国的生活方式,再去恨英国是比较难的。


叶海林

印度人为何要恨英国,感激英国还来不及呢!以下“大正”就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1、印度在英国人殖民之前就是个地理名词,印度次大陆上有无数大大小小国家,谈何分裂印度。

英国人最早在17世纪初就来到印度开始殖民贸易,花了两个多世纪时间,通过多种手段才把整个印度地区统一起来,形成英属印度殖民地。印度次大陆上的多如牛毛的邦国,全部被纳入英属印度殖民地的麾下,这才有了今的天印度国家。印度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都是分裂状态,只有英国殖民者才这么有耐心统一印度次大陆多个势力,把不同民族和语言的邦国捏合在一起,可以说,印度的再生父母就是英国殖民者,至于说分裂印度,这就很可笑了,分裂出去的巴基斯坦根本就没有属于过今天印度国,印度人又有什么理由恨英国的?反而应该感激英国人才有了印度的今天。

2、印巴分治的锅不能让完全让英国背。英国在撤出英属印度殖民地前,搞了一个“印巴分治方案”,也称“蒙巴顿方案”,由于印度地区复杂的宗教文化关系,搞出来一个妥协最大化的方案。毕竟印度地区境内的穆斯林和印度教更趋于分家,方案已经有很大限度的偏向印度,所以才导致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势如水火,为印巴战争埋下了祸根。这些反而表现出英国人作为宗主国的无能为力,印度人却因为方案受益颇多,最终导致印巴分治还是地区复杂的宗教关系,英国人完全背锅确实有点冤枉。

3、英国殖民者给印度留下丰厚的家底。

印度殖民地是英国最重要一块殖民地,所以英国殖民者大肆建设和经营印度,为印度带来了工业化,培养很多印度精英,印度国创始人和精英都是英国人培养的。1947年,印度取得独立,在之后的几年里,凭借着英国人在印度留下丰厚家底,在世界上实力排名十分靠前,在国际上十分有影响力,还倡导不结盟运动。由此可以看出,印度根本不会恨英国人,反而感激英国殖民者让印度半岛实现统一,以及重塑了印度文明。


大正看世界

原因大概是因为印度自古就经常被外来势力所统治,有一部分习以为常的因素。还有一点是因为印度实现了领土的统一,尽管直到现在国内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也没有解决,但名义上已经合并在一起了。

印度历史上比较为人熟知的安息帝国、贵霜帝国都属于外来势力建立的,之后又被波斯、马其顿、突厥、蒙古等势力统治,直到英国入侵,推翻了印度最后一个由蒙古人后代统治的莫卧儿帝国,并继续侵略其他的小邦国(部落)才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印度。


印度的地理条件与环境比较优越,物产也极为丰富。因此,英国殖民期间,为了获取更丰厚的利益,减少了农作物的种植,改为大面积种植鸦片,随后出口到了亚洲其他地区。但由于粮食种植的减少,使印度土著在几次天灾出现的时候死了大量的人。这期间印度人也曾反抗过,但都被血腥镇压了。

虽然印度被英国侵略,也给印度带来了许多灾难,但印度独立以后也确实不曾恨过英国,直到现在都是英联邦的一员。我想除了印度的民族性格以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3点:

1、英国的入侵也为印度打下了今天的版图,不然以印度原来的状况,是不可能完成大一统的。

2、英国在让印度独立的时候,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并且为印度留下了大量的铁路及其他工业基础设施。

3、就像我们常听到的,国家之间是不会有永远的矛盾的。尤其是印度,基本被异族统治了数千年,直到现在才真正的翻身,在独立的过程中又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当然需要国际上更多的认可,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做不到用武力证明自己的情况下,找一个有势力的主子做靠山也许更明智。何况被殖民了那么久,突然没了主人也会不习惯~!



吃饭不刷碗1

一个侵略者,无论他对被侵略者做的多么的好,对一个民族来讲都是一种伤痛!之所以现在印度所谓的“不恨”英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两国目前没有利益上的、大的冲突。有句名言叫做,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把这句话延伸开来,也可以这样说,没有永远的仇恨,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地缘政治上,远有远的好处;近有近的坏处。反之亦然。国与国之间除了利益,什么东西都是云烟。国与国之间的这些利益,也都随着世界风云变幻的运动当中不断的转变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