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8.3%,魏桥集团产值大降是主因

5月7日上午,滨州市政府召开新闻会,发布2018年全市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23.73亿元,增速-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0.51亿元,增长8.34%;进出口总额实现198.14亿元,增长2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3.66亿元,同比增长9.6%。

滨州市一季度经济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水平持续下行。

数据显示,滨州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3%,降幅较1-2月扩大1.1个百分点。3月份当月全市12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0.58%。

分行业来看,一季度,全市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18个行业负增长,影响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11.4个百分点。

滨州六大主导行业中,纺织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持续下降,分别同比下降26.9、12.5、9.6个百分点,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0.9个百分点。

另外从区域来看,在滨州市下辖的2区5县一高新区中,高新区由于重点企业市场行情好,产值大幅增长,增加值增速达到20%以上;增速在10%以下的区县有2个,负增长的区县有4个,负增长的县区影响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10.1个百分点。

滨州市统计局工业科在分析原因时称,初步分析,

全市工业生产持续下行,既有各级政府坚决去、铁腕治、主动调、加快转的主观原因,也有市场需求不足、部分企业停产等客观原因,是工业转型升级必然要经历的阵痛。

具体来看,首先是停产企业较多。一季度停产未开工企业(产值为0)102家,这些企业同期产值达到32.16亿元,拉动全市工业总产值下降1.75个百分点。经调研,停产企业主要是两个原因影响,一是因为环保大气污染治理和压减过剩产能影响停产企业21家,占停产企业总个数的20%,主要涉及化工、建材、皮革行业;二是因资金、经营等问题导致停产的企业20家。还有15家左右因季节暂时停产。剩余企业多数破产、注销,没有再生产的可能。

其次是刚性政策对全市工业造成较大影响。一季度滨州工业受环保限产、电解铝、钢铁压减产能和煤炭减量替代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大幅下降。魏桥集团及所属企业产值大幅下降成为滨州工业下降的主要原因。魏桥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25.5%,拉动全市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1.3个百分点,如果把魏桥集团扣除,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1%,增加值同比增长7.6%。同时部分魏桥下游企业受魏桥电解铝供应减少影响生产大幅下降,如山东创源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产值同比下降8.44亿元、山东元旺电工科技有限公司下降6.57亿元,山东创新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下降7.78亿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