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的第一支革命武裝

新泰的第一支革命武裝

圖文無關

1933年春,中共山東臨時省委書記張北華來新泰,傳達了省委關於發動武裝暴動的指示。中共新泰縣委在城南菜園村(今青雲街道明珠社區)開會研究決定:(一)由王憲廷、王德一、單洪、王建青負責選擇暴動地點。在對徂徠山、蓮花山、關山等地考察後,最後確定在地處新泰東北的龍鬚崮舉行暴動。龍鬚崮位於新泰縣城東北的崇山峻嶺之中,是新泰、蒙陰、沂水三縣交界處之處,距三縣縣城較遠,俗稱“三不靠”。這一帶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懸崖峭壁,易守難攻。崮頂有當地老百姓為躲避土匪而構築的寨牆、寨門、崗堡等石砌建築,還有房屋殘址30多間,是起義隊伍防守和宿營的理想場所。更加上新泰靠近龍鬚崮的地方,中共黨的組織已有黨員70多名,群眾基礎好。這些條件,註定了“龍鬚崮”暴動起義軍將作為新泰的第一支革命武裝載入新泰的革命史冊。(二)全體黨員每個人發動10名農民參加暴動,並儘可能地籌備武器;(三)由王建青去動員曾在蔡廷鍇部當過副團長的楊震擔任暴動隊伍軍事指揮員;(四)具體暴動時間由縣委另行決定,待接到通知後,統一行動。會後,經幾個月的努力,動員了新泰、蒙陰的農民700多人報名參加暴動,籌備長短槍100餘支;選定位於新泰、蒙陰交界的龍鬚崮為暴動地點;因楊震不願參加暴動,改由婁家駰擔任軍事指揮。

暴動準備工作進行中因保密不嚴,被國民黨當局察覺。為爭取主動,中共新泰縣委委員崔全法與共產黨員李寅彬、苗培芝商議後,決定新泰東部和蒙陰的部分農民提前舉行暴動。

1933年9月5日,震驚齊魯大地的龍鬚崮暴動開始了!60餘人的暴動隊伍在崔全法、婁家駰、李寅彬、苗培芝等率領下,從井旺莊出發,登上了龍鬚崮,樹起“紅軍司令部”的紅旗,喊出了“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的口號,開始了暴動。隊伍由婁家駰任總指揮,崔平章負責警衛工作。同時派郭竹齋去向新泰縣委彙報。暴動隊伍的政治主張,得到了當地農民的擁護和支持,他們以龍鬚崮為基地,下山搞宣傳,造聲勢,沒收地主的糧食分給貧苦農民。龍鬚崮暴動,建立了山東大地上第一個紅軍司令部,舉起了中國工農紅軍的大旗,使新泰、蒙陰、萊蕪、淄博等處在黑暗中的人民以極大的振奮。

龍鬚崮暴動後,國民黨蒙陰七區區長呂月峰、坡裡鎮鎮長王子連和張莊鎮鎮長房旭東立即派人向國民黨蒙陰縣政府報告。縣長張尊孟急令張莊、坡裡兩個鎮的民團武裝和縣大隊副黃永周帶兩個排赴龍鬚崮“圍剿”。黃永周是中共地下黨員,到龍鬚崮山下後,他立即派人約暴動負責人密談,提出目前暴動時機尚不成熟,建議改變計劃,迅速撤退或接受收編,以保存力量,待機再起。黃的建議沒有被暴動領導成員所採納。暴動隊伍憑險踞守在龍鬚崮上,加之“圍剿”的多系地方聯莊會武裝,沒多大實力,因此,雙方相持數日,亦未發生戰鬥。中共新泰縣委其他成員得到崔全法等已舉行暴動的消息後,倉促發動新泰西鄉、西南鄉農民響應,集合了部分人員,向龍鬚崮進發,但在途中為國民黨魯南民團軍所阻,沒能通過。

數日後,黃永周返回蒙陰城,向張尊孟報告說:龍鬚崮暴動的隊伍佔據易守難攻的龍鬚崮,我的人兵強馬壯,可以強攻龍鬚崮,可是房旭東、王子連的民團都是些烏合之眾,簡直不堪一擊!如果強攻,恐怕難以取勝;對暴動隊伍還是以收編為宜。

老奸巨猾的張尊孟不同意黃詠周提出的收編計劃,並決定親自率領大隊人馬前往龍鬚崮鎮壓暴動。黃詠周把這一消息迅速通知了暴動隊伍,建議他們迅速撤離。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暴動隊伍為保存革命力量,決定少部分身體好的人員向北轉移去離此40公里的魯山,其餘大部解散隱蔽。9月12日夜,暴動隊伍趁陰雨悄悄下山突圍而去。婁家駰率十幾人,轉移到魯山。

張尊孟率領300多人馬尾隨疾追。婁家駰等人依據山勢抗擊。戰鬥持續兩天,終因彈盡糧絕,暴動隊伍遂於9月17日實施突圍疏散。至此,歷時12天的龍鬚崮暴動失敗了。暴動失敗後,婁家駰突圍路經張莊村時被捕,並與當年12月英勇犧牲;中共新泰縣委領導人王憲廷、崔全法、李寅彬和部分共產黨員被迫轉移外地。

轟轟烈烈的龍鬚崮暴動雖然失敗了,但龍鬚崮暴動在山東大地上建立起了第一個紅軍司令部,打出了紅軍的旗號,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擴大了黨的影響。黑暗壓迫下的新泰百姓暗中傳送:打土豪、分田地、在南方鬧紅的朱毛,已經派兵到了咱這裡,苦日子快熬到頭了!短短12天的暴動,鼓舞了新泰人民的革命鬥志,並在新泰地區和沂蒙山區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徂徠山起義第一戰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東省委領導的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直接打出了“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四支隊”的旗號。“七七事變”以來,山東境內共有十餘起抗日武裝起義,雖然多數是共產黨領導的,但打出的旗號卻都是以統一戰線的名義出現的,只有徂徠山起義,是由中共山東省委直接領導、以八路軍的名義成軍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裝。

四支隊成立後,為了擴大影響,鼓舞周邊人民的抗日鬥志,決定尋機打擊敵人。1月25日得到情報:明天將有一股日本鬼子開往新泰。司令部研究決定在寺嶺打一個伏擊戰。山東省委書記、支隊政委黎玉做戰前動員,特別強調:這是四支隊成立後的第一仗,對於擴大我軍政治影響,迅速發動抗日遊擊戰爭,有很大關係,我們一定要堅決打勝這一仗!老紅軍、支隊副司令員趙傑做戰鬥部署:三中隊擔任突擊隊,埋伏在莊內;二中隊一個排埋伏在西寨門外,兩個排埋伏在莊西頭,擔任預備隊;一、四中隊留下保護省委機關。

寺嶺村(今屬新泰市樓德鎮)位於柴汶河南岸、汶(口)新(泰)公路北側,是日軍必經之地。早上5點,部隊整裝出發,按時進入伏擊地點。負責瞭望的戰士化妝成拾糞的群眾,揹著糞筐在公路上游動,眼睛緊緊盯著大路,時刻監視著公路上的動向。天大亮了,沒有發現鬼子的車隊,太陽正晌午了,也始終不見鬼子的蹤影。是不是走漏了風聲,鬼子改道了呢?戰士們有些沉不住氣了。有人還悄悄地抬頭,向著西邊的大路上不停地張望。看到這種情景,富有戰鬥經驗的趙傑副司令對戰士們說:我們的情報是準確的,鬼子一定會從這兒走,大家一定要堅持下去!儘管寒冬臘月趴在冰冷的土地上,嗖嗖的北風直往脊樑裡鑽,可戰士們個個都不在乎,寸步不離陣地,一心要把鬼子等來,打它一個漂亮的伏擊戰。

下午一點多,在公路上裝作拾糞的瞭望哨發來信號:鬼子從西邊過來了!這時,戰士們一下子緊張起來,氣也不敢喘,頭也不敢抬,生怕被敵人發現,只等著開火的命令。

日軍隊伍自西向東緩緩地過來了,中間夾著馬車,載著大批軍用物資,驕橫到連尖兵也沒有派。一直到下午3點多,日軍的大隊人馬已經過完,後面只剩下幾十個鬼子,趕著兩輛馬車向這裡走來。老紅軍趙傑憑著自己豐富的作戰經驗立刻意識到:這正是打伏擊的最好時機。鬼子的馬車一進埋伏圈,一聲“打”!寂靜的曠野裡頓時槍聲四起,一下子就撂倒了四、五個鬼子。其餘的鬼子立即臥倒,就地尋找掩蔽物,架起機槍、小炮展開反擊。但是,日軍一時也摸不清四支隊的虛實,始終不敢輕易衝下公路。

戰鬥愈發激烈,四支隊發起了衝鋒。班長楊桂芳衝在了最前面。他看到一個鬼子正在用機槍向四支隊掃射。對於剛剛成立的四支隊來說,別說是一挺歪把子機槍,就是一支三八大蓋槍也非常珍貴。楊桂芳一門心思想繳獲這挺機槍,於是迎頭向著機槍衝了過去,可是鬼子的機槍搶先射中了他,只見他身體猛地往後一仰,胸口被打出了好幾個窟窿,同志們趕忙把他搶救下來。

戰鬥一旦進入膠著,形勢就會對四支隊不利。一是雙方武器裝備差別太大;而是四支隊的戰士還是剛剛拿起武器的農民和青年學生,戰鬥經驗無從談起,而面對的日軍卻是訓練有素的專業士兵。

四支隊主動撤出戰鬥,返回徂徠山下東良莊駐地。楊桂芳同志終因流血過多而犧牲,此時,距他參軍才僅僅24天。楊桂芳,又名楊振華,1910年5月出生於萊蕪許小窪村,13歲考入大下高等學堂,17歲進萊城武術館習武。後在李家義、方下、柳行溝等小學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後,楊桂芳積極參與、發動抗日武裝起義,到各村動員有志青年參加抗日遊擊隊,並變賣家產,購買槍支。1938年1月,參加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任八路軍山東抗日遊擊第四支隊三中隊一班班長。

寺嶺伏擊戰的規模雖然不大,但這是八路軍在山東大地向日本侵略者打響的抗日第一槍,也是四支隊成立後的第一次戰鬥,因而影響重大。首先,是四支隊的戰鬥洗禮。這場戰鬥使戰士們認識到:裝備精良的敵人並不是不可戰勝的,從而堅定了抗戰的信心。其次,宣告了八路軍在山東及中共山東省委領導的抗日武裝的存在,展示了共產黨人中流砥柱、不畏強敵的英勇氣概和民族氣節。三是使惶惶不安、茫然不知所向的民眾看到了希望,民眾通過事實看清了共產黨、八路軍才是真抗日。群眾對四支隊的勝利廣為宣傳,甚至越傳越神,那時在新泰、泰安一帶到處傳說:紅軍、八路軍游擊隊有萬把人來到了徂徠山。四支隊的政治影響迅速擴大。當時,徂徠山、蓮花山一帶,到處傳唱著這樣的歌謠:

臘月裡,雪花飛,省委組織游擊隊。

來到徂徠山,創建四支隊。

洪濤是司令,黎玉是政委。

副司令員是趙傑,集合了抗日的新一輩。

……

這場戰鬥,無論是在八路軍山東抗戰史,還是中共山東省黨史等方面都有濃墨重彩的記述,載入了中國人民武裝抗日的光輝篇章,新泰大地因此增添了絢麗的光彩。

新泰的第一支革命武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